常用非纸文献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不仅有极其丰富的纸质文献,又有各式各样的非纸质文献。历史上影响很大的非纸质文献很多,仅就其中最有代表性者撮述如次。
其一,甲骨文献
甲骨文又称卜辞,是以龟甲兽骨作为载体的特殊文献,多半属于殷商后期的档案资料。甲骨文献自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发现以来,历经官方、私人多次大规模挖掘和搜集,现在殷代甲骨出土颇丰。1977~1979年,在陕西周原地区又发现大批周代甲骨。
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甲骨学研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1979年出版的甲骨卜辞研究的巨型资料书《甲骨文合集》,本书总共著录甲骨精品41956片,分为十三册,这是我国卜辞研究登上一个新台阶的例证。
其二,陶泥文献
这是以泥制器物为载体的历史文献。从世界视角看,古代的西亚就曾大量采用以文字刻于泥板的所谓“泥板文献”。最初是苏美尔人使用,后来扩展到伊朗高原以西广大地区,它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西亚地区的重要史料。在我国,陶文是指先秦时期刻划、压印或书写于陶器器皿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中有些属于原始文字范畴,一般只有几个字。内容多半是人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用语,以及制造年月时间等,是研究古代文字、古代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其三,金石文献
金石文献系指青铜文献(金文文献)和石质文献。为了避免朽烂缺脱,使记录传之久远,古人遂将文字铭铸于坚硬物质之上。其中金文文献是以彝器、乐器、兵器、钱币、印章等青铜制品为载体的文献。这种文献从大约公元前十四纪问世,以后历代沿造,蔚为壮观。石制文献从秦代以后开始盛行。诚如宋代目录学家郑樵所说:“三代而上,惟勒鼎彝,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自秦迄今,惟用石刻”(《通志・金石略》)。秦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这种文献中,最有代表性者如熹平石经(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正始石经(刻于曹魏正始二年)、开成石经(唐开成二年造),此外,还有五代蜀“广政石经”、北宋“嘉右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代“乾隆石经”等。还应提及的是,蒙、藏、女真、契丹等各少数民族都曾有过丰富的金石文献。
其四,竹木文献
这是以竹木为载体的一种古老历史文献。因为竹木文献存在价廉、易制、易存、易携带及便于舒卷诸特点,所以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三世纪的大约八百年间,竹木文献相当流行。举世闻名的敦煌汉简最初发现于1900年,其中大多数为汉代遗物,少量为晋代简牍。居延汉简1930年发现于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近年来,在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又有大批竹木文献相继发现。
其五,缣帛文献
由于缣帛存在轻柔、易着墨、舒卷自如等特点,所以早在竹木文献流行的同时,以缣帛为载体的文献已在春秋时期问世,并很快地流行于战国,汉代官方收藏帛书已相当可观。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古代帛书,约有十万字。其中有《老子》(后附佚书四种)《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导引图》、《五十二病方》以及《地形图》。《驻军图》等等,是目前我国最完整的古代缣帛文献。
其六,声像文献
声像文献又称视听文献。这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存贮、交流信息技术发生巨大变革的产物。它是利用胶片。磁带作为载体,以音响、图像等形式记录和反映知识的文献,主要包括视觉资料、听觉资料、声像资料三种类型。许多传统历史文献被制作为新型视听资料后,不仅能使原来的文字内容如实再现,还有形象逼真的动态效果。特别是借助于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后,可以完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
以上,不过是有关常用和常见历史文献的简单概述,即使这样,中国古代的史籍之富亦可以略窥一斑。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