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哪些大学有书法博士点?

时间:2022-12-07 23:19:08 浏览: 142 作者:笔墨纸砚网

哪些大学有书法博士点?

有书法博士点的大学有: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简介: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厚的书法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书法专业技能、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以及书法艺术的综合应用等工作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书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和书法欣赏及评价的能力。

书法理论内功您修炼了几重

        书法理论是对中国书法的形式、结构、 线条 等外在面貌特征,和中国书法的基本观念与审美立场所进行的研究理论。 书法 理论包括:技法理论、书法史理论、书法家研究、书法文学等其它文化的研究、书体研究以及考释辨伪等。以下书法理论知识,看看您能答对多少分哦,暂不公布答案。

 一、 选择(每题1分,共计20分) 

1.“然拟进一分,则察也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能既精而察益精。”选自(     )

A.包世臣《艺舟双楫》□B.张怀妒槎稀贰 C.卫铄《笔阵图》□  D.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2.书贵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选自(     )

A.徐渭《笔悬要旨》B.朱和羹《临池心解》□C.刘熙载《艺概・书概》□D.张怀妒槎稀贰

3. 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一文认为:“(     )与二爨相近,为今楷之滥觞。”

A《居延汉简》□ B《马王堆汉简》□ C《武威汉简》□   D《神爵四年简》□

4.请勾出与书法无关的成语(     )

A.颜筋柳骨□B.文如其人□ C.笔走龙蛇□ D.铁画银钩□  E.蚕头燕尾 □

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宋四家”的作品(     )

A.《前赤壁赋》□ B.《苕溪帖》□  C.《松风阁》□ D.《自叙帖》□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书信体行文上款敬词(   )

A.雅鉴□        B.惠正□      C.顿首□     D.大雅□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三希堂法帖”(   )

A.《快雪时晴帖》□B.《中秋帖》□  C.《伯远帖》□D.《九成宫醴泉帖》□

8.历代书法理论甚多,下列哪一项是王羲之的理论(     )。

A.论书□    B.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C.八决□    D.海岳名言□

9.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有效手段。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临帖六法(     )。

A.实临法□    B.指临法□    C.意临法□    D.笔临法□

10.下列哪一项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苏轼的作品(      )。

A.《天际乌云帖》□  B.《力命表》□ C.《松风阁》□ D.《兰亭序》□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吴门四才子。(   )

A.唐伯虎□     B.文征明□      C.徐渭□     D.祝允明□

12.(     )是我国最早探讨书法艺术理论的人。

A康有为□    B萧何□   C张怀   D赵壹□

13.书法三要素是指 (   )。

A.笔法、笔势、笔意□B.墨色、线条、笔法□C.笔法、结字、墨色□

D.笔法、笔意、线条□

14.被后人总结归纳为“八诀”、“三十六法”的结构方式的代表书家是唐代的(     )。

A欧阳询□     B薛稷□     C颜真卿□     D柳公权□

15.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评论(     )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的神髓。

A徐渭□   B张瑞图□    C黄道周□     D倪元璐□

16.将王献之的《豹奴帖》和王羲之的《吾唯辨辨帖》、《家月帖》中的句子改变成自己风格特征的书家是(   )。

A.倪元璐□    B.王铎□    C.张瑞图□      D.王羲之□

17. 元揭菟谷衔骸疤迫私崽邋倬薪朔绺裾撸┘司怼!本渲械摹按恕笔侵福   )。

A《书陆机文赋》□   B《急就章》□    C《兰亭诗》□    D《兰若碑》□

18. 清杨守敬认为同治、光绪年间,(    )的书法推为天下第一。

A康有为□     B何绍基□     C翁同□     D赵之谦□

19.(   )的出现,确立了清代隶书发展的基本形势,被称为“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的书法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A赵之谦□     B邓石如□     C吴昌硕□     D吴让之□

20. 以下图片中哪个图片的作者不是“宋四家”的(      )。

二、填空题

1.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     ),把隶书的定型称作     。

2. 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说的八种错误的类型有:“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    。”

3. 汉朝的()最早提出“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

4. ()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它一般指: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5. 被后人称为“三谢”的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指  ()  。

6.五字执笔是指()。

7.  ()     所著书论著作《续书谱》,对书法技法、书法审美等书法理论问题都有详细的记载和独到见解。

8.     ()  是丛帖的开始,是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汇帖。

9.  ()     是赵孟\小楷的代表作。继承晋唐传统,法度严谨,楷法精绝,峻拔秀美,风骨俊逸。结体妍丽舒展,宽博雍容。笔法劲健圆润,方圆兼施。运笔娴熟自如,从容不迫,偶尔的行书笔意,给人以活泼洒脱而又清劲秀逸的审美享受。

10.“文宗时,诏以白(李白)歌诗、裴F舞剑、()      草书为‘三绝’。”

11. 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      :“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

12. 据《宋史》记载“以能书闻天下”,()是南宋后期穷毕生之力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书家,()有“宋书殿军”之誉的是     。

13.  ()   认为书法好坏与学问、修养至关重要,曾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14.《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     。

15.清杨守敬认为同治、光绪年间,()      的书法推为天下第一。

16.清书法家翁方纲()      评论说:“以圆浑之笔为性情,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之处,置根柢于篆隶。

17.“三宋”是指宋克、()  。

18.被袁宏道称为“八分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的是 ()    。

19.黄庭坚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主张()      。

20.   ()    是黄庭坚草书的代表作。明祝允明评论此贴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

三、判断(每题2分,共计10分)     得分:            分

1、《杨淮表记》优美整齐,秀逸端庄,是汉隶中的典范作品

答:A对□          B错□

2、汉字发展称为自觉地书法艺术是在秦汉时期。

答:A对□          B错□

3、此副作品

的作者是米芾。

答:A对□         B错□

4、董其昌的书法“行楷之妙,跨绝一代”。

答:A对□         B错□

5、赵壹《非草书》中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答:A对□         B错□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1、一波三折:

2、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3、内撅(ye厌)外拓:

4、响拓:

  五、论述题(30分)     

1、试述颜真卿楷书的特质,列举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以及风格特征,并阐述颜真卿在唐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2、试述南宋四家的书法风格特征。

六、翻译题(20分)   

翻译蔡邕《九势》节选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用之。

涩势,在于紧i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