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有关于元代汉语词汇方面的资料吗
1999年的近代汉语研究
1999年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在专题、专书以及断代研究方面都有比较重要的成果发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大体说来,这一年度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研究领域有所扩大
1999年发表的论著很多都是围绕特定词类、虚词、语法结构、句式等内容展开专题,专书和断代研究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俞理明《汉语人称代词内部系统的历史发展》(《古汉语研究》1999,2),卢烈红《<古尊宿语录>的旁指代词》(《古汉语研究》1999,3),《王绍新〈祖堂集〉中的动量词》(《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杨荣祥《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语言研究》1999,1),马贝加《处所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发展》(《语文研究》,1999,1),刘坚《时态助词的研究与“VO过”》,( 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巴黎,1999),曹广顺《〈佛本行集经〉中的“许”和“者”》(《中国语文》,1999,6),江蓝生《处所格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中国语文》,1999.2),傅书灵、邓小红《〈歧路灯〉句中助词“哩”及其来源》(《殷都学刊》,1999,2),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刘承慧《试论使成式的来源及其成因》,(《国学研究》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蒋绍愚《<元曲选>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语言研究》1999,1),张保胜《〈醒世因缘传〉中的“把”字句》,(《中州学刊》1999,4),周建明《〈金瓶梅词话〉〈红楼梦〉的选择问句与反复问句》(《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4),刁宴斌《近代汉语受事主语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5),以及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1999)等。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论著所讨论的语法现象,以往的研究未有涉及,这些成果的发表使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围进一步得到拓展,如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至清各个断代语气词系统的演变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填补了历史语法研究的一个空白。又如刁宴斌的《近代汉语受事主语句》首次对近代汉语时期受事主语句的语义特征、句法表现以及语用功能作了细致的分析。
二 对传统的研究课题从新的角度或运用新的方法来加以讨论,从而把研究引向深入。
结构助词“底”的来源以往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至今未有一个能为学界广泛接受的结论。江蓝生《处所格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中国语文》,1999.2)另劈蹊径,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文章首先以汉魏六朝白话资料中出现的处所名词“所”和“许”用作领格助词的现象为突破口,揭示处所、方位词演变为结构助词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论证了始见于唐宋文献的结构助词“底”原本是个方位词,它是受处所词“所、许”的类化而用如结构助词的。“底”进入结构助词领域后,不仅继承了“所、许”的用法,而且还吸收了结构助词“者”和“底”的诸多用法,“底”字用法的扩大是同一系统内部成员之间功能相互沾染的结果。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江蓝生《汉语使动与被动兼用探源》(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巴黎,1999),蒋绍愚 《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和《<元曲选>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语言研究》1999,1),吴福祥《试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江蓝生、侯精一主编《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等。
三 重视语法的系统性,把所研究的语法现象纳入特定的系统中来观察和思考,力求从系统的调节作用和整合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语法现象的发展与演变。
曹广顺《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巴黎,1999),俞理明《汉语人称代词内部系统的历史发展》(《古汉语研究》1999,2),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1999等),杨荣祥《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语言研究》1999,1)等论著都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四 注重语法演变的历史文化背景,力求从语言接触对汉语影响的角度来研究近代汉语中某些语法现象的来源。
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9,4)论证了现代汉语比拟式“X似的+NP/VP”不是汉语原有的比拟式的继承与发展,而是模仿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比拟式表达词序而产生的新兴的比拟式,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语言接触和融合的产物。文章还进一步刻画了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机制:“这种渗透和融合经历了从照搬蒙古语词序,到逐步调整、改造,使之融入汉语固有的语法体系的过程。”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结合具体问题的研究强调研究历史语法应该具有一种新的眼光:“因此我们考察和分析历史语言现象时,应该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架,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也就是说,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系统,共时语言中的有些差异不一定都是其自身单线条历时层次的反映,而可能是由于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造成的。”这个意见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类似的研究还有余志鸿《元代汉语假设句的后置标记》(《语文研究》,1999,1)等。
词汇方面,社科基金九五项目十种专书语法研究和院九五重点项目近代汉语辞典都进入实际编写阶段。十种专书中有四种完成初稿。近代汉语辞典召开两次统稿会,会商前一段撰稿遇到的问题,统一体例,分头撰稿。
专著方面有张涌泉《旧学新知》(浙江大学出版社),收论文十六篇,主要讨论唐五代以来俗字及敦煌文献校勘。
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外来语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张泰《蒲松龄白话著作方言词释义:兼与〈汉语大词典〉商榷》(《徐州教育学院学报》3期)李广明《从天水方言看禅录中“懡罗”“狼籍”词义:兼论汉语词“梵汉双源”现象》(《唐都学刊》1期)刘学敏《佛典与汉语词汇的发展》(《神州学人》5期)赵文工《〈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一书在解说蒙古语方面存在的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4期)
敦煌文献词语校释方面有汪维辉《敦煌变文集拾校》(《台州师专学报》1期)
白话小说词语考释及构词方面有隋文昭《金瓶梅歇后语七则解诂》(《中国语文》1期)孟昭连《“搞”字的造字者及其他:读金瓶梅语词溯源》(《中国语文》1期)王明华《金瓶梅中的式词:兼谈式词的发展变化》(《浙江大学学报》2期)程娟《试论〈金瓶梅〉单音形容词的构词特征》(《古汉语研究》2期)《型世言词语解释四则》(《古汉语研究》2期)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