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均寿命是怎么算出来的
我也一直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另外,对一楼“迷途的独狼”的回答不敢苟同,试着引用分析一下:
“应该是通过多种史料分析。比如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像古人自称老夫,实际年龄不过是三四十岁;“古稀”也只是现代社会很常见年龄段人群——七十岁。古代也是有人口统计数据留下,虽然不完整,根据人口自然增长数据可以分析古代长期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从这些资料也可以估算出某个年代人口的平均寿命。
回答者: 迷途的独狼”
【应该是通过多种史料分析。】
++我也和楼主一样,很想知道是哪些史料。
【比如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像古人自称老夫,实际年龄不过是三四十岁;】
++自称“老夫”的,除了苏轼在37岁那年写的一首词中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句子外,三四十岁的还真少见!而那也是苏轼在词句中的一个文学手法,算不得“史料”。并且,现代人在三四十岁时,在单位已经开始被称为老张老李了,这个“老”,也不能称为“史料”。
【“古稀”也只是现代社会很常见年龄段人群——七十岁。】
++随便找一点现代人口统计资料吧:“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到2000年,即便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了,从65岁到100多岁这样一个年龄跨度的人口比例也只是7%。另一组数据显示,在1999年,70-79岁的人口比例为3.44%,即使加上杖朝、耄耋、期颐(也就是80岁以上)的人口,也只是4.31%。也就是说,这个比例在现代也算足够“稀”了,何以认为古代就一定比现代少见呢?而且,“古稀”这个词也只是一种文化上的特定称谓,更算不得“史料”。
【古代也是有人口统计数据留下,】
++到底是哪些统计数据嘛!
【虽然不完整,】
++既然知道“不完整”,那你一定知道是有哪些史料的,对吧!那么,1.到底是哪些史料呢?2.你怎么知道是“不完整”的呢?3.有多不完整呢?4.既然不完整,那么这个统计有什么意义呢?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数据可以分析古代长期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从这些资料也可以估算出某个年代人口的平均寿命。 】
++从哪些数据分析的呢?是怎么分析出这个结果的呢?
其实大家都清楚“古人平均寿命”肯定是(也只能是)从史料中分析得来的,你一开始也说明了自己也是这个观点,但你一直没有说明是从什么史料、怎么分析的,而这才是我们想确切知道的事情。
(另,三楼chengchengsu能提供一些资料和数据吗?毕竟,这种科学结论不是那种想当然的事情。)
“平均寿命”这个问题,属于很专业的统计学数据,统计“古人平均寿命”更需要有丰厚的历史学功底。期待能有更科学、更专业的回答!
(对一楼答案的分析只是为了期待更专业解答,并无恶意,请一楼不必介怀。)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