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负责,出版背后的学术立场
一个时代学术、思想及文化的进步,取决于创新与守成之间的巨大张力。若以旧时航海为例,前者如高扬的风帆,后者则是沉潜的压舱石。外行只见新旧之间的对峙与碰撞,内行方才明了二者的相辅相成。没有传统根基的创新,不是前途无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没有未来导向的守成,也不是蕴藏无限生机、蓄势待发的“旧”。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求新求变的异说纷纭,与求稳求真的泰山不移构成合力,且相得益彰。
不管守成还是创新,都必须对传统保有某种温情与敬意。这里所说的传统,既是精神境界,也是物质形态——那些记载或蕴涵着史事人物、道德文章、嘉言懿行、人情物理的典籍,是一个民族最值得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难怪,学界、民间及政府均对此高度重视。从1958年国务院在京召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起,这六大任务——整理和出版中国古代名著基本读物、出版重要古籍的集解、整理和出版总集或丛书、出版古籍的今译本、重印/影印古籍、整理和出版有关古籍的工具书——便始终在积极推进中,也取得了耀眼的业绩。再加上近年各种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今人若想读古书(不谈能力及趣味),逐渐变得唾手可得了。
相对来说,近代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曾多次提及:“中国人说‘传统’,往往指的是遥远的过去,比如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实,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思想、学术,早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传统。可以这么说,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伟大的传统;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也是一个伟大的传统。某种意义上,对于后一个传统的接纳、反思、批评、拓展,更是当务之急,因其更为切近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之血肉相连,更有可能影响其安身立命。”对于后一个传统的“接纳、反思、批评、拓展”,必须伴随着近代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可惜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考虑到大部分晚清及民国图书的纸张十分脆弱,经不起再三翻阅,很多图书馆已不再出借了。这个时候,采取必要的保护手段,让更多作品能长期保存且传承下去,变得刻不容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趣味,今人的选择不一定准确,不妨把眼光放远、门槛降低,借助新的技术手段,让更多图书入围,尽可能扩大保护圈。表面上看,这只是出版行为,可背后隐含着学术立场,那就是取“守先待后”的姿态,对历史负责。
史料乃学术之本,没有相对完善的资料积累,学界很难展开深入研究。在此意义上,存一代文献,乃学者及出版社的共同责任。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