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中的“斡朗改”名称沿革考
《辽史》中的“斡朗改”,为辽之属国名;亦作“嗢娘改”,为辽之部族名。后用作喀喇沁旗蒙古部落的姓氏,即清末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开明蒙古王公、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家族的姓氏,谓之“乌梁海”。
“斡朗改”,在汉文中有多种写法,兹考述如下:
1.斡朗改。此名参见《辽史》①卷六“穆宗本纪”、卷二十七“天祚皇帝本纪一”、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卷七十“表第八·属国表”等。
2.嗢娘改。此名参见《辽史》卷一“太祖本纪”、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卷六十九“表第七·部族表”、卷一百一十六“国语解”等。《辽史》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后附“校勘记”之十七“斡朗改”条云:“按:‘斡朗改’及‘嗢娘改’本,书屡见,一为属国,一为部族。刘师培《左盦集》卷五‘部族表书后’云,均‘乌梁海’之转音,《元秘史》作‘兀良合’。”
3.兀良罕。此名参见《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②《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③《元史》④卷一百二十二“雪不台传”、卷一百二十四“忙哥撒儿传”等。
4.兀良合。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⑤《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卷一第九节;⑥《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卷五十“五行志一”、卷一百二十一“速不台传”等。清代学者施世杰先生认为⑦:“‘兀良哈’即‘乌梁海’之对音。《语解》云:‘兀良合’即‘乌梁海’。”
5.兀良孩。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一第九节。⑧余大钧先生注曰⑨:“兀良孩部,即兀良合惕部。”札奇斯钦先生注曰⑩:“‘兀良哈’(Uriyangkha),部族名,原文作‘兀良孩’(Uriyankhai)。其实两字是同一个字的两个形态。因秘史其他各节多用前者,故改‘孩’为‘哈’字,以便统一。此一族即明代史料中的‘兀良合’,与唐努乌梁海并非一族。”
6.兀良哈歹。此名参见《蒙古秘史》第一章第九节、第三章第一百二十节等。11
7.兀良合歹。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一第十二节、第四十四节,卷二第九十七节,卷六第一百七十节、第一百八十三节等。12
8.兀良合惕[aūrīānkq(a)t]。此名参见《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13
9.兀良哈。此名参见《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此名亦屡见于明清史籍中,主要有:《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辛卯”条;《大宁考》全一卷;14《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一百零七“朝贡”之“北狄”、卷一百一十一“给赐”;15《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四裔考·北夷”;16《卢龙塞略》卷十五“贡酋考”;17《三云筹俎考》卷一“安攘考”;18《通贡传》卷一百二十“四夷”;19《四夷考》卷二“朵颜三卫考”、卷五“北虏考一”、卷六“北虏考二”、卷七“北虏考三”;20《武备志》卷二百零五“辽东”;21《蓟门考》全一卷;22《王享记》之四“北狄”;23《三卫志》全一卷;24《云中降虏传》全一卷;25《北使录》全一卷;26《西征石城记》全一卷;27《皇明北虏考》全一卷;28《译语》全一卷;29《皇明九边考》卷一“镇戍通考一”、卷二“辽东镇疆域考”;30《鸿猷录》卷六“北征沙漠”;31《殊域周咨录》卷十六“北狄”;32《皇明职方地图》卷下“皇明职方川海地图表”之“朝贡岛夷图”;33《明史》34卷三“太祖本纪三”、卷六“成祖本纪二”、卷七“成祖本纪三”、卷八“仁宗本纪”、卷九“宣宗本纪”、卷十“英宗前纪”、卷八十九“兵志一”、卷九十一“兵志三”、卷一百四十五“朱能传”、卷一百四十六“郑亨传”“张信传”“徐祥传”、卷一百四十八“杨荣传”、卷一百五十四“柳升传”、卷一百五十五“朱荣传”“陈怀传”“马亮传”“任礼传”“赵安传”、卷一百五十六“吴克忠传”“金忠传”、卷一百六十六“陈友传”“李震传”、卷一百七十二“白圭传”、卷一百七十三“杨洪传”“杨能传”“石亨传”“朱谦传”、卷一百七十四“曹义传”“施聚传”“周贤传”、卷一百七十七“王翱传”、卷一百九十九“李承勋传”、卷三百一十四“曹吉祥传”“刘永诚传”、卷三百二十七“鞑靼传”、卷三百二十八“瓦剌朵颜(福余泰宁)传”;《清史稿》35卷七十八“地理志二十五”、卷二百二十二“猛哥帖木儿传”等。
10.兀良汗。此名参见《译语》全一卷。36
11.兀哴孩。
12.兀哴罕。
13.兀哴哈。
14.兀哴合。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认为37:“‘兀哴孩’,或即‘兀良哈’之讹”;“‘兀哴罕’与‘兀哴孩’,似同为‘兀良哈’之误”;“‘兀哴合’与‘兀哴哈’音亦相同”;“自元之传说时代,(兀良哈)以‘兀哴孩’、‘兀哴罕’、‘兀哴合’、‘兀良合’、‘兀良’等名传于世。”
15.兀良。此名参见《元史》卷一百二十八“阿术传”。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认为38:“《元史·阿术传》有‘兀良氏’之语,盖‘兀良合’之略称也。”
16.兀里羊罕。
17.兀里养哈。据周良宵先生研究39:“‘兀良哈’,元有‘兀良罕’、‘兀良’、‘兀里羊罕’、‘兀里养哈’诸译。”
18.五两案。此名参见《登坛必究》卷二十二“译语”之“地理门”;40《卢龙塞略》卷十九“译部上”之“居处门”;41《武备志》收载“鞑靼译语”之“地理门”42等。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认为43:“‘五两案’(Wu-liang-an)即‘兀良罕’(Wu-liang-han)。”
19.乌亮海。清乾隆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六十八“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之“乌亮海氏”条云44:“‘乌亮海’,系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其氏族世居喀拉沁及兀鲁特地方。”
20.乌朗哈特。清乾隆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一“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之“乌朗哈特氏”条云:“乌朗哈特,系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此一姓世居巴颜鄂隆地方。”据乌兰研究员考证45:“‘乌亮海’、‘乌朗哈特’,《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译本作Uriyanghai、Uranghon(为Uranghat的形讹),蒙古语名称为Uriyangqai-Uriyangqan- Uriyangqad。”
21.卧梁劾特。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说46:“据宋人王延德《高昌纪行》说,在当时的鞑靼,今甘肃边外河西地区,亦有称作卧梁劾特的部族。”
22.乌梁罕。《蒙古游牧记》卷二“内蒙古卓索图盟游牧所在”之“喀喇沁”条云47:“元臣有札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姓乌梁罕氏。”下注云:“《西斋偶得》:喀喇沁为乌浪汉济尔默氏,盖即明初所谓兀良哈者。《蒙古源流》:鄂尔多斯者,乃为汗守御八百室之人,乌梁罕者,乃为汗守金谷仓库之人,均属大有福者。”此名另见《清皇室四谱》卷四“皇女”等。48
23.乌浪汉。《蒙古游牧记》卷一“内蒙古哲里木盟游牧所在”之“科尔沁”条云:“兀良哈即乌梁罕,亦作乌浪汉。”
24.乌梁汉(Uryangqan)。此名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附录一“译名对照”。49
25.兀剌海。此名参见《元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卷十三“世祖本纪十”、卷六十“地理志三”、卷九十三“食货志一”等。《钦定元史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部族”之“乌梁海”条载50:“‘乌梁海’,今喀尔喀地名,卷一作‘兀剌海’,卷十五作‘兀良合’。”
26.乌梁哈。此名参见《喀喇沁乌梁哈氏族谱》51等。
27.乌粱海。此名参见《遗逸清音集》第一卷“贡桑诺尔布小传”52等。
28.乌梁海。清乾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零一“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条曰53:“三卫之地本乌梁海。”其后注云:“旧作‘兀良哈’,按《元史·苏布特传》为‘兀良哈氏’,即今喀喇沁旗之以‘乌梁海’为姓氏是也。”《圣武记》卷三“外藩·国朝绥服蒙古记二·内六盟蒙古”有云54:“‘乌梁海’,即‘兀良哈’。”《朔方备乘》亦有云55:“‘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
“乌梁海”一名,亦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56《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卷十一“高宗本纪二”、卷十二“高宗本纪三”、卷十三“高宗本纪四”、卷二十一“穆宗本纪一”、卷二十二“穆宗本纪二”、卷二十六“天文志一”、卷五十四“地理志一”、卷五十七“地理志四”、卷七十七“地理志二十四”、卷七十八“地理志二十五”、卷一百一十“选举志五”、卷一百一十五“职官志二”、卷一百一十七“职官志四”、卷一百二十“食货志一”、卷一百三十七“兵志八”、卷一百五十三“邦交志一”、卷二百八十三“拉锡传”、卷二百九十六“车布登扎布传”、卷三百一十二“拉布敦传”“班第传”“纳穆札尔传”、卷三百一十三“舒赫德传”、卷三百一十四“萨赖尔传”、卷三百一十五“唐喀禄传”“阿敏道传”、卷三百一十六“瑚尔起传”“舒明传”“努三传”“乌勒登传”、卷三百四十二“保宁传”、卷三百六十五“宗室禧恩传”、卷四百五十三“荣全传”、卷五百一十九“藩部传二”、卷五百二十一“藩部传四”、卷五百二十三“藩部传六”、卷五百二十四“藩部传七”等。
注 释:
①[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②⑥⑩札奇斯钦译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136,11, 12.
③⑨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39,11.
④[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
⑤⑧12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99,9,1,40,131,369,427.
⑦[清]施世杰.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卷一)“兀良哈部”条,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施氏刻刻鄦郑学庐地理丛刊本。
11[蒙古国]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蒙古秘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6.30,80.
13[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5.
14[明]杨守谦.大宁考.明刻《名臣宁攘要编》本.
15[明]申时行主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万有文库》本.
1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明万历刻本.
17[明]郭造卿.卢龙塞略[M].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刻本.
18[明]王世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
19[明]焦竑.通贡传.国朝献徵录.明万历刻本.
20[明]叶向高.四夷考.明末陈继儒.《宝颜堂秘笈》丛书续集本.
21[明]茅元仪.武备志[M].清道光刻本.
22[明]米万春.蓟门考.陈仁锡纂辑.皇明世法录(卷五十七)[M].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影印明刻本.
23[明]何乔远辑.王享记.名山藏[M].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刻本.
24[明]王世贞.三卫志.选自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八)[M].清刻本.
25[明]刘绍恤.云中降虏传.《名臣宁攘要编》本。
26[明]李实.北使录.《纪录汇编》本.
27[明]马文升.西征石城记.《纪录汇编》本.
28[明]郑晓.皇明北虏考.《吾学编》本.
29[明]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30[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嘉靖刻本.
31[明]高岱.鸿猷录[M].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刻本.
32[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1930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铅印本。
33皇明职方地图.玄览堂丛书(第十三册)[M].广陵书社出版社,2010.
34[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35[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36[明]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3738[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兀良哈及鞑靼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6,21,7.
39周良宵.元史北方部族表[J].中华文史论丛,2010,(1):111.
40[明]王鸣鹤.登坛必究[M].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本.
41[明]郭造卿.卢龙塞略[M].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本.
42[明]茅元仪.武备志.清道光刻本.
43[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5,455.
44[清]弘昼,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沈书社,1989年10月影印本.
45乌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蒙古姓氏考[J].民族研究,2011,(1):65.
46[日]和田清著,潘世宪.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2.
47[清]张穆.蒙古游牧记.清同治六年(1867年)寿阳祁氏刻本.
48[民国]唐邦治.清皇室四谱[M].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十二年(1923年)印行.
49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131.
50钦定元史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吴紫云遗稿.喀喇沁乌梁哈氏族谱.喀喇沁旗档案馆藏.
52[民国]延清编辑.遗逸清音集[M].民国五年(191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53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M].中华书局,1984.107.
55[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清光绪七年(1881年)畿辅志局刻本.
56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78,87,98.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