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与秦汉时期的“落”(下)

时间:2022-05-27 15:47:14 浏览: 2 作者:笔墨纸砚网

  四、结语:“体国经野”与帝国的末端行政

  秦汉时期,乡、里在基层组织中具有普遍意义和高度概括性,各类“集簿”和由之形成的中央统计资料往往以之作为基层行政组织的标准统计名目,如尹湾汉简《集簿》汇总了东海郡乡、里、亭、邮的数目和官吏人数(68);《汉书·百官公卿表》言“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行政组织关系以及乡、亭数目(69)。但是,在此规范化的行政系统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的组织形式,基层社会面貌的真实性与复杂程度如何,都已经逐渐成为讨论的热点。以上我们揭示的两种类型的聚落形态尽管存在诸多差异,但是都被纳入了秦汉帝国的行政管理中,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这类基层社会的末梢组织,对于理解帝国末端的行政运行尤为关键。

  聚落的行政化现象,除了聚落在地域上被纳入行政管理范畴之外,更进一步的是聚落名的行政组织化。北大藏秦《水陆里程简册》“落”的出现,基本确认了“落”的地方行政意义,同时告诉我们秦汉时期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也并非只有乡、里类行政地名,还有“落”等一些自名聚落及组织名,其中就包括“聚”“丘”。“聚”较为频繁地见于史籍,它的出现可早至战国以前,生成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但在商鞅变法之后它又被纳入一般行政管理系统中,一定规模的“聚”成为县之下乡一级的行政组织,两汉时广泛分布于南北,尤其是不少“聚”有参与户籍等行政管理的记录,故其命名可能存在行政命名和聚落自名等多种形式。“丘”目前主要见于东汉及孙吴时期临湘地区的出土简牍中,属于自然形成的居住区,但它处于官方行政管理之下。根据人名及身份对照可知,“丘”与“里”存在着复杂的对应关系(70)。另外,新蔡葛陵楚简中共有地名“丘”19处,对于“丘”的理解多参照走马楼吴简中的“丘”(71),以其作为“居民组织单位名”,与邑、里同类(72)。陈絜则指出:丘为专名,为“某丘邑”的省写,并非楚国基层行政区划组织;并重申了一个重要的论点:“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采取的是城乡二元的制度,即对城内社区用直接控制的手段,对广大农村聚落则通过中间行政组织间接驾驭。”(73)北大秦《水陆里程简册》中亦有“阆丘亭”“桃丘道”,结合传世文献中各带“丘”地名及其分布可知,“丘”或仅表示一种自然地貌类型,是平原边缘地形略微凸起且适宜居住之地。更有一些如“北上蒲”“涌东”“涌西”“羽北一”等不是“里”的乡、邑之下的地名,其性质和名义还有待进一步认定。除了“聚”之外,不考虑“落”等组织名和居住形态而提出的“都市国家论”的观点确实有失偏颇。

  由于帝制早期管控能力有限,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聚落形态,采用了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集居形态的乡里因其规范化特征更多的是被纳入了直接的郡县行政系统,管理相对系统而全面;散居形态的“落”则属于治安督察的范围,隶属于“亭”行政。聚落形态与地方行政的关系可见一斑。国、野之分格局早已存在,而针对城邑聚落和乡野聚落的不同行政管理方式,即《周礼》所谓“体国经野”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行。陈伟曾对包山楚简中楚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做过深入研究,指出了楚国基层行政组织“邑”与“里”的区别:“邑为乡野之中的地域组织。”“里很可能是城邑中的地域组织。”“简书中关于邑的记载往往与田地相涉,谈到里的时候却没有这方面的联系,盖即出于这一缘故。”又,先秦文献中的“里所在的政区系统仅限于国都(国),或其郊区(乡、遂)一带,同时存在的包含有邑的政区系统则位于边鄙地区(鄙、都鄙等)。简书中里、邑的关系似乎正与这一分别对应”(74)。楚国的这一制度设计和运行,无疑是讨论战国秦汉基层地方行政运作的重要观照。郡县制下的乡里行政管理是标准化的,主体是分乡分里的分块式管理,而乡、野(都鄙)管理的分立,则受圈层式管理思维的影响,是一种辐射影响式的方式,体现了对以《禹贡》“九州制”为代表的分块式和“五服制”为代表的圈层式两种政治地理思维的灵活运用(75)。

  注释:

  ①《汉书·沟洫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92页。

  ②《汉书·赵充国传》,第2983页。

  ③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128页。

  ④宫崎市定:《关于中国聚落形体的变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三),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9页;夏毅辉、文旭东:《论“聚”的演生及其在两汉社会中的存续与发展》,《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第33~37页;王彦辉:《秦汉时期的乡里控制与邑、聚变迁》,《史学月刊》2013年第5期,第20~28页;黄今言:《汉代聚落形态试说》,《史学月刊》2013年第9期,第94~102页;王永莉、何炳武:《汉代史籍“聚”之蠡测》,《历史地理》第3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168页。

  ⑤《说文》卷一下《艸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7页。

  ⑥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53~1954页。

  ⑦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61页。校注本将“其民”与“强耕而自以为落”连读,似欠妥当。

  ⑧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303页。

  ⑨池田雄一:《中國古代の聚落と地方行政》,東京:汲古書院2002年版,第65~83页。

  ⑩《史记·酷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49~3150页。

  (11)《汉书·酷吏传》,第3657~3658页。

  (12)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9页。

  (13)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图版一八(ⅩⅧ)。根据下揭侯旭东文中胡平生、刘乐贤等人意见改原释“吴子运”为“吴子孟”。

  (14)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3页;中国简牍集成委员会编:《中国简牍集成》(标注本),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7页。

  (15)(18)侯旭东:《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第62~66、63页。

  (16)(19)王子今:《大葆台汉墓竹简“樵中格”的理解与“汉代聚落自名”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0期,第73~80、76页。

  (17)陆德富:《〈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读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0期,第81~83页。

  (20)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年第2期,第12~22页;曹婉如:《有关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的几个问题》,《文物》1989年第12期,第78~85页;邢义田:《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见氏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9~355页。

  (21)(25)侯旭东:《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第64、63页。

  (22)雍际春:《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138页。

  (23)(26)王子今:《大葆台汉墓竹简“樵中格”的理解与“汉代聚落自名”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0期,第76、74页。

  (24)陈伟主编,孙占宇、晏昌贵撰著:《秦简牍合集》肆《放马滩秦墓简牍》(地图部分由晏昌贵主笔),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8页。

  (27)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文物》2012年第6期,第65~73页。

  (28)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性质和拟名问题》,收入氏著:《石室賸言》,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73~80页;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见氏著:《石室賸言》,第81~214页。

  (29)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文物》2012年第6期,第65页。有学者根据《水陆里程简册》中南郡部分属县政区的调整情况,进一步判断该篇简册的抄写年代可能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以后,参看王佳:《出土文献所见秦南郡属县三题》,《江汉考古》2015年第2期,第71~77页。王佳的说法还可讨论。

  (30)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室内发掘清理简报》,《文物》2012年第6期,第43页;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文物》2012年第6期,第65页;辛德勇:《石室賸言》,第66~80、81~214页。

  (31)辛德勇:《石室賸言》,第66页。

  (32)辛德勇:《石室賸言》,第70~71、163~164页。

  (33)黄震:《黄氏日钞》卷八《读春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参看台湾大学人文研究中心“春秋三傳對讀系統”(http://chunqiu.digital.ntu.edu.tw/)。

  (34)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定本)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4、393页。

  (35)王利器:《新语校注》,第118页。

  (36)王子今曾对此类资料及“陌”做过梳理,参看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2~43页。

  (37)“陌”又作“佰”,应用于郡县乡各级边界划分,见《汉书·匡衡传》“匡衡受封乐安乡,郡图误以闽佰为平陵佰之事”(第3346页)及连云港地区界域石刻。参看刘凤桂、丁义珍:《连云港市西汉界域刻石的发现》,《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第232~236页;连云港市文管会办公室、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东连岛东海琅邪郡界域刻石调查报告》,《文物》2001年第8期,第22~30页;邢义田:《中国古代的地图》,见氏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9~362页。

  (38)周振鹤:《从汉代“部”的概念释县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36~43页。

  (39)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第123~135页。

  (40)《后汉书·循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80页。

  (41)《说文》卷七下《宀部》,第147页。

  (42)《说文》卷八上《尸部》,第171页。

  (43)《说文》卷一三下《里部》,第292页。

  (44)《史记·汲郑列传》,第3113页。

  (45)《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2844页。

  (46)《史记·西南夷列传》,第2991页。

  (47)《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3837页。

  (48)张凤:《秦汉时期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聚落的比较研究》,《考古》2011年第1期,第77~84页。

  (49)(53)邢义田:《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见氏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第271~286、286~294页。

  (50)东北博物馆:《西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第119~126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黄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内黄县三杨庄汉代庭院遗址》,《考古》2004年第7期,第34~37页;刘海旺、朱汝生:《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13日;刘海旺:《新发现的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性质初探》,《简帛研究(200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301页;刘海旺、张履鹏:《国内首次发现汉代村落遗址简介》,《古今农业》2008年第3期,第68~71页;刘海旺:《河南秦汉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要》,《华夏考古》2012年第2期,第89~107页。关于三道壕遗址的布局形态究竟是“集”还是“散”,还存在较大争议。刘庆柱、刘海旺等主流观点认为是“散布型”聚落;白云翔主张该遗址是“集聚型”聚落,新近郑君雷又细说了这一观点,但目前证据仍不够充分,本文仍取前说。参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与汉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郑君雷:《辽东汉代乡聚的性质、形态和社会生活——辽阳三道壕遗址补议》,魏坚、吕学明主编:《东北亚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1~92页。

  (5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遂平县小寨汉代村落遗址水井群》,《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第41页。

  (5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注释”部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37页。

  (53)饭尾秀幸撰,杨振红译:《秦、西汉初期里的内与外——牢狱建立前史》,《简帛研究(2007)》,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54)王彦辉:《从秦汉“单”的性质看国家与社会权力结构的失衡》,《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1期,第13~16页。

  (56)《二年律令·田律》简247-248,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57)官崎市定:《中国村制的成立——古代帝国崩坏的一面》,收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9页;宫崎市定:《关于中国聚落形体的变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上古秦汉》,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9页;谷川道雄:《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入手》,收入氏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6页;张继海:《汉代城市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89页。

  (58)池田雄一:《中國古代の聚落と地方行政》,第65~83页;马新、齐涛:《汉唐村落形态略论》,《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85~100页;侯旭东:《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武汉: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6年版,第14~26页;侯旭东:《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贰)“吏民人名年纪口食簿”复原的初步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1期;侯旭东:《汉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论“邨”“村”关系与“村”的通称化》,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27~182页;侯旭东:《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第62~66页;鲁西奇、韩轲轲:《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期,第77~91页;王彦辉:《早期国家理论与秦汉聚落形态研究——兼议宫崎市定的“中国都市国家论”》,《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163~187页,等等。

  (59)这一观点影响较大,近来王彦辉仍持此说,参看王彦辉:《从秦汉“单”的性质看国家与社会权力结构的失衡》,《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1期,第14页。早前,王子今已经指出了这一说法存在的问题,他说道:“其实,所谓‘认为汉代是都市国家,人们均居住在有围墙的聚落中,城外没有聚落’的主流观点,不能得到考古收获的坚强支持。辽阳三道壕汉代村落遗址、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住所和农田之间,都并没有发现聚落的‘围墙’即所谓‘城’,马王堆汉墓帛书《驻军图》‘全图共有居民地五十八处’,这些‘居民处’也没有看到反映‘城’的标记。”详见王子今:《大葆台汉墓竹简“樵中格”的理解与“汉代聚落自名”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0期,第77页。

  (60)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3~99页;陈伟主编,刘国胜、彭锦华撰著:《秦简牍合集》叁《周家台秦墓简牍·岳山秦墓木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16页。按:“北上蒲”原释为“北上渧”,尹湾汉简有“北蒲盐官”,汉晋之间南方聚落名也常见“某浦”,当以同类地貌形态视之,容另文讨论。传统社会,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等的限制,江汉平原地区易于形成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参看鲁西奇、韩轲轲:《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期,第77~91页。

  (61)张显成、周群丽:《尹湾汉墓简牍校理》“校释”部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62)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年第2期,第12~22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0页。

  (63)邢义田:《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见氏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第286页。

  (64)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96页。

  (65)《汉书·食货志》,第1120~1121页。

  (6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注释”部分,第174、203页。

  (67)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0、194页。

  (68)张显成、周群丽:《尹湾汉墓简牍校理》“校释”部分,第3页。

  (69)《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页。

  (70)侯旭东:《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第14~26页;侯旭东:《汉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论“邨”“村”关系与“村”的通称化》,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第127~182页。

  (71)宋超:《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丘”与“里”》,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7~85页;宋超:《走马楼吴简中的“丘”与“里”再探讨》,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2辑,武汉:崇文书局2006年版,第139~156页。

  (72)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335页。

  (73)陈絜:《试论葛陵楚简“丘”的性质与规模》,《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2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另外,关于两周时期“丘”及其变革可参看董巧霞:《〈周礼〉所见地方行政组织考察》(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第64~68页。

  (74)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4~85页。

  (75)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第三讲之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1~69页。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