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网罗放佚”:清编清人古文选本的编纂旨趣

时间:2022-05-27 15:48:24 浏览: 2 作者:笔墨纸砚网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总集具有“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总集类小序)的作用,通过“网罗放佚”而保存文献,是选本文献价值的重要体现。王崇俭为《燕台文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顺治十三年刻本)所作序文说:“今人之文未必不及古人,患其散轶而失传,思裒辑以行世。”忧心今人文章散佚不传而辑为选本,收录大量没有文集传世的作者,这是清编清人古文选本的编纂宗旨。

  注意选录“幽隐”之士文章

  所谓“幽隐”之士,就是社会地位不高,不甚知名于世,但才学优异的作者。这类作者或是没有文集刊刻,或是所刊文集流通不广,其所作文章难以为人所见,且极易散佚,因此,选家特别注重对此类作者之文的选录,很多作者的古文作品赖选本而得以保存,这是清编清人古文选本文献价值的重要体现。

  清初文人周亮工辑选《赖古堂文选》20卷(康熙六年刻本),选录文章303篇,皆为明末清初人的古文作品。周亮工在所作凡例中说:“表扬近贤,意又以阐幽为最急,故虽名人巨公尤多取其未经传诵之作”,“对于当世不名之士,有美即收”,表明其编选此集有表扬“幽隐”的目的。《赖古堂文选》所录苏桓、周镳、黎遂球、陶望龄等近40位作者没有文集传世,发挥了保存文献的作用。

  陈兆麒辑有《国朝古文所见集》(清道光二年刻本),在所作凡例中表明其编辑此选的目的是,“一以显微阐幽,一以激扬后进”,也就是一方面要表扬名声不著的古文作者,一方面要以此激励后进者从事古文创作。此书共选录作者54人,其中没有文集传世的有胡镐、杨培锦、戴有祺、甘煦、侯敦复、张翼、周鸿覃等人,其古文作品赖此选本得以保存。

  李祖陶《国朝文录》及《续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十九年瑞州府凤仪书院刻本)收录作者达76家之多。李祖陶留意收录文集未经板刻者的文章。如刘黻,行迹无考,从《丛桂堂文录引》中可略知其生平事迹,其文集不曾刊刻行世,《丛桂堂文录》是李祖陶从其子所藏稿本中摘录而出,刘黻文章因此得以保存。又如熊景崇,其文章仅见于《国朝文录续编·海崖文录》。李祖陶《海崖文录引》感慨熊氏文章湮没无闻,说:“惟限于资力,其文不能板行,则虽有韩、苏之才,亦将与草木同腐,用是特加甄录,列为一家。”

  道光年间,王昶编选《湖海文传》75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十七年经训堂刻本),选录181位作者。所作凡例表明其编选旨趣:“我朝崇尚古文,作者林立,余欲仿吕氏《文鉴》之例,辑订成书,俾无散佚”,“其人本无专集,偶见他书,必急为采取,盖吉光片羽,弥足宝贵”,可知此选本立意于保存“当代”文献。姚椿在所作序文中指出此书的编选宗旨在于“征文献”,目的是“传文以传人”。

  朱珔所编《国朝古文汇钞》初集176卷、二集100卷(道光二十七年吴江世美堂刻本),是一部大型古文选本。在道光二十六年朱珔序中,记有吴江沈翠岭为之出资刊刻之事,指出“是书之刻,上备当代之文献,中表先哲之幽隐,下佐后儒之稽览”,在所作凡例中,朱珔又强调,“此编意在防散佚”。从《古文汇钞》二集目次后海宁杨文荪写的识语中可知他曾协助朱珔编选此书,并特别注重对稀见文献、稿钞本文献及散行文献的保存。他说:“其中多明季遗献、国初硕儒,高隐不出,著述若存若亡,莫可稽核,或传写之本,仅存于乡里,外人无由得见者”,“或虽经刊行,久已散佚者”,“或名重当时,并无专集,仅于他处偶存一二篇者”,“皆广为搜罗,一一补入,以佐表彰幽隐之意”。《古文汇钞》初集选文626家,二集选文332家,其中李翮、李容、李法、傅谨斋、傅以成、毕宪曾等近150人没有文集传世,可知此书较好地发挥了保存清人古文文献的作用。

   重视保存乡邦古文

  清代古文选家特别注重对乡邦古文的编选,产生了大量以乡邦作者为选录对象的古文选本,保存乡邦文献是此类选本的主要编纂旨趣。乡邦古文选本的编者因“地利”之便,所搜求辑录的地方作者,有很多不甚知名于世,有的没有文集刊刻,有的虽有文集刊刻,却已佚失,其作品赖此类选本而得以保存。

  道光年间,刘鸿翱辑《山左古文钞》8卷(道光八年刻本),他在所作序文中表达了保存乡邦文献的意愿:“余悲前代文章之逸,大惧吾乡之著作耳目所能逮者,复久而就湮。”可知编者惧怕乡邦著作散佚不传,因此编辑此书。此书共选录50位山东籍作者的241篇文章,其中孙宝侗、王櫂、蒲立德等15人没有文集传世,其古文作品赖此选本而得以保存。

  道光年间,苏源生辑录《国朝中州文征》54卷(道光二十五年刻本),选录作者165家,文章770篇。苏源生所作序文认为河南自古以来“亦多有以著述自表见者,使不急为鸠集,吾恐阅世既久,散佚必多,而先正之法言,耆旧之行谊,将致无可考信于后世,岂不惜哉!”表明他编辑此选本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文献散佚。《中州文征》所录没有文集传世的作者有宋锦、阎禧、彭始搏、彭始奋、王伯勉等近百人,很好地发挥了保存清代河南地方文献的作用。

  光绪年间陈作霖辑录《国朝金陵文钞》16卷(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陈作霖所作叙录谓金陵“地势雄奇,笃生人杰”,“洎兵燹之余,藏编亦零落殆尽矣,然元结中兴之颂,庾信江南之哀,摩垒交绥,犹张后劲,失今不葺,恐遂缺亡。于是掇撷英华,网罗散佚,目眵手茧,垂三十年”,有感于战乱之后书籍残毁的状况,因此有志于“网罗散佚”,尤其注重收录没有文集刊刻的作者,最终用30年时间编成此书。秦际唐所作后序谓“表幽阐微吾辈之责”,“是书亦一代文献之征也”,表明此书以表扬乡贤、保存乡邦文献为编选目的。《国朝金陵文钞》选录清代南京地区作者218家,其中张芳、张自超、张宝德、张曦照、张传仁等近150人没有文集传世,其文章赖此选本得以保存。

  方宗诚所辑《桐城文录》76卷,未见刻本流传,方宗诚《柏堂集》次编卷一有《桐城文录序》(《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光绪六年刻本),从中可知《桐城文录》收录作者83人,都是桐城籍的古文作家,明清兼收,而以清代为主。编者所作序文说:“当兵火之后,文字残缺,学术荒陋,使听其日就澌灭,而不集其成,删其谬,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也是有感于战乱之后文集凋残,因此要将桐城作家作品及时汇集成书,明确表达了保存乡邦文献的编纂旨趣。

   强化文献保存意识

  清编清人古文选本以保存文献为编纂旨趣,既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也与清代的学术风气和社会状况有直接的关系。首先是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中国自古有编纂诗文选本的传统,历代所编选本发挥了保存文献的作用,最著名者如《文选》《玉台新咏》等。宋代以后,当代人编选当代文章选本渐成传统,如吕祖谦《宋文鉴》、苏天爵《元文类》、张时彻《明文范》等,都有保存本朝文献的目的。清代选家继承前代传统,纷纷编选当朝古文选本。

  其次是学术风气的影响。乾嘉时期朴学兴盛,学者多从事于典籍文献的校勘、整理,形成了重视文献的学风。受此影响,古文选家普遍具有较强的文献意识,有的选家如王昶、朱珔、姚椿等本身是著名学者,他们在编辑清当代古文选本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幽隐”之士及未有文集刊印者文章的选录,正是他们文献意识的体现。

  再次是战乱的促动。多次战乱致使图籍、书板损毁严重,很多选家认识到保存文献的意义,选本编选成为他们保存文献的重要方式。陈作霖《国朝金陵文钞》编纂于“兵燹之余”,方宗诚《桐城文录》编纂于“兵火之后”,王先谦编辑《续古文辞类纂》也是受到战乱之后“祸延海宇,文物荡尽”社会景况的促动,而将乾隆以后作者的古文编纂成书。战乱对图书文物的破坏,促使有识之士特别注重对文献的保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