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到底该怎么去学习,先读书还是写字,功夫到底下在何处?
作为成年人来说,读书写字应结合,对理论技法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时间用在临帖方面。
没有理论作支撑,临帖容易不得其法而影响效果。
例如我们学米芾《苕溪诗帖》,通过读理论书籍可以了解到他学过褚遂良,二王″。明白了他丰富的笔法变化来历,二王″精神格调对米芾书法精神内涵的影响,明白了他丰富笔法变化的特征,结构造险的方法,先作理论的了解,容易抓住大感觉,比一上手就生临,自己去摸索,要容易得多。不感到茫然。
米芾的章法处理有独特之处,就是平行贯气法。
如果不事先了解,会误认为是曲线贯气法。
在行书作品中,多数作品是用的曲线贯气法,比如王羲之《兰亭序》,从单个字的中轴线的连线成一条自然摆动的曲线。
而米芾却不同,他用的是平行贯气法,平行贯气指纵向字与字的中轴线不呈曲线,也不呈一条直线,而是一组平行线,轴中线感觉是中断了,没啥联系,但运动的趋势给人的感觉又有联系,从而使行气贯通,这种效果既沉着又飞动。
终上所述,读透理论书和写字都重要,方法不正确,会影响临帖效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这个问题很常见,但也很重要。抱庸个见:入门之前,主要靠临帖练字,把书写的技能基础,先写出手感,尔后再求质感。初学者没必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读帖或理论研究上,没有深刻的实践体悟,即便读了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领悟不准或领悟不了。
书法先有技才有艺,笔法字法这些基础的技能功夫是实锤。没有扎实的书写技能,是不可能写出什么名堂来的。对于99%的书学者而言,学书法就是要先临帖写字,书法由感性到理性,主要靠的是在书写实践中受启发,从而梳理总结经验。
帖读百家至少是系统临摩至少一家法学帖的基础之上,而且必须临摩得已经比较精熟颇有心得,这样才能读之有物。在书写技能的基础比较扎实之后,书法逐渐入了门,读帖则成为了一种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当然帖子还是要临的,以读帖为主。
书法有书,也有规律性。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就是最重要的方法论,而要干到什么程度能干到什么水准,则要靠韧性与悟性。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