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时间:2022-05-30 09:09:05 浏览: 178 作者:笔墨纸砚网

学习书法,既要学习,也要练习,这是一个整体。重学轻练,或重练轻学都是不对的,我的回答是否正确,请朋友们指教。

学书法当然要练,不练是不可能掌握和运用好书法技法的。子曰:“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书法是学出来而不是练出来的,强调的是要学思结合,不能埋头傻练而已

书法对联作品该怎样落长款?

一般都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视为我国第一副对联儿,这副对联儿产生于五代十国的蜀国,算起来距今也有一千来年的历史。因为对联儿刚出现的时候,可能还处在原始阶段,所以在平仄上的对仗还没有成型,但是有一点“庆”字是仄声,“春”字是平声,这是必须的。这种对联儿呢,也叫春联也叫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儿一般都是几个字,后来逐渐发展到十几个字、几十个字,上百个字。

江津临江楼联

当然了,还有最长的,最长的对联儿应该说叫楹联,共计有一千六百一十二个字,这个楹联出现在重庆的江津临江楼上。作为书法的对联儿出现要晚了许多,大约产生于五百多年前的明代。数年前曾经有人给我打过一个电话,向我咨询鉴定一副对联儿,我说是什么对联儿呢,他说是宋代朱熹写的对联儿,请鉴定一下真伪。我听完以后呢,就委婉的告诉了他,你就不必要跑路了,真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他说你还没看见实物怎么就说是假的呢,他深表疑问。我就将中国书法对联儿的出现的时间对他讲解,他听明白了以后就知道了,真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中国的书法对联儿出现在明代,但是盛兴是在清代,书法对联儿从出现到如今,因为墙壁面积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书法对联儿的字数不会太多,一般都是五言、七言、八言的。

邢捷篆书对联

当然也有字数多一点儿的,稍微多一点儿的写法就跟平时对联不一样了,我们管它叫“龙门对”。一幅书法对联儿,如果是为他人所写的一般要写上款儿,写在上联的右上方,还要写上作者的姓名,写于下联左下方或者中间位置。这种方式以康有为、于右任最典型,但是有的书法对联儿的作者因多种原因要在对联儿中进行长题,有的是叙述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有的叙述这个内容的来历等等不一而论。

吴昌硕的对联

比如说吴昌硕经常书写石鼓文对联儿,有时就在上面做长题。内容是说他写的石鼓的第几鼓,并且将某个字进行了考证,我也写过带长题联的书法对联,比如“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这幅对联的作者呢,是程敏政。作者是明代有神童之称的副部级的高级干部。长题叙述了,程敏政在何种情况下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的谐音,答出下联,对仗极为工整,堪称佳联。

齐白石的对联

长题也要注意就是应该写满三行为好,也就是上联儿的右边、左边儿和下联儿的右边儿,这样就有平衡感。钤印就是前盖印章要有迎首印、腰印。腰印钤于上联儿左边儿,中部靠下一点,落款根据作者的习惯和审美就可以了,不必过于拘泥形式。

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叫楹联、对子、春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行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过去人们过年,把字刻在薄板上挂在门两边,有辟邪之意,后来发展成书法写在红纸上,贴在门两边,每到春节这是老百姓必做的一件事。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体规则,上下联字数相等,字与字平仄押韵,就算不能字字都押,但一三五必须平仄对称,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押仄韵,下联最后一字押平韵。尤其现在头条对对联已形成一种风气,不错挺好。关于长联和短联这一问题,我们老百姓接触短联比较多,置于题主说的长联还真没接触过,不做过多解析啦!对不起,谢谢啦!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