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2-05-30 11:52:22 浏览: 58 作者:笔墨纸砚网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他继承家法,并有所创新,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小时候聪慧过人,言行举止都像大人,他性格高傲豪迈,狂放不羁。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两位兄长见了谢安大多谈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献之除了见面寒暄,并不插话。他们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哪个最好?谢安说,年纪小的好。客人问原因,谢安说:“贤人寡言少语,因为他说话少,所以知道他好。”

王献之曾经和王徽之同住一间屋子。一日晚,屋内忽然起火,王徽之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献之却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唤来仆人,扶他出去。

谢安非常赏识王献之,聘请他为长史,进而又封为“卫将军”。谢安曾经问王献之:“您的书法与令尊相比怎么样?”王献之回答:“本来就不相同。”谢安说:“外面的议论不是这样。”王献之回答:“别人哪里知道。”表现了他豪迈不羁的个性。

王献之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从背后夺他的毛笔,没有夺下来,感慨地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很大名声的。”王羲之从他执笔牢固,知道他练字确实是专心致志,一意于书,这对一个儿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王献之虽然跟着父亲学习,师承家法,但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追流溯源,直接学习钟繇、张芝的书法,因为王羲之本人也是从钟繇、张芝的书法中吸取营养的。

正因为王献之能够突破家法的规矩,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对王羲之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发展。这是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善书法,而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学习秦篆笔法,这是他的高妙之处。

王献之的楷书字画秀媚,用笔劲利瘦硬,笔势外拓,神态萧疏,毫无俗气。可以说,楷书发展到王献之时代,已经变得比较纯正。

王献之的行书和草书,初学家父,后法张芝。他不仅兼容了二家之长,而且凭着自己的才能见识,于行书、草书之外别创一体。这种书体既像草书那样流便简易,又像行书那样转折顿挫,即今天所谓的行草书。东晋之时,行书和草书一般都是章草体,王献之新书体的创制,在当时确实是大胆之举,许多人对此都难以接受。比如非常欣赏王献之的谢安,对他的行草书就十分厌恶。但是王献之的变革经受了时代的检验,逐渐为人们所看重。它符合审美情趣,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影响越来越大。

王献之的书法深受父亲王羲之的影响,到后来,王献之的艺术创作逐渐成熟,并最终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由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中,王献之的影响一度超过了父亲。

王羲之的楷书融入他的平生所博览的秦汉篆隶的不同笔法,因此显得古质瘦劲。相比之下,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妍润圆腴,颇多世俗之风。

在草书上,王羲之虽称今草,但大多字字独立,没有完全摆脱章草的笔法体势;而王献之将今草连绵不断的气势与流美便易的行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比较流便的行草体,从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变化。王献之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一笔书”,直接开启了唐代狂草艺术的先河。

王献之在楷书、今草和行草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后世的公认,因此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颖过人,在父亲王羲之口传手授之下,书法进步很快。他不满足于父亲一家之书风,转学张芝草书。由于他的审美跟父亲不一样,认为父亲字体呆板,曾劝其父改体未果。于是他在父亲内擫的笔法上反其道而行之,创外拓笔法。并将行书、草书揉合在一起,且连绵不断。后世称为"破体书"。破体一词在徐浩《书论》中出现,意思是介于行、草之间为多体兼容式的书体。

由于唐大宗的偏好,推王羲之至书圣地位,至使王献之书作从《宣和书谱》收录的80余件,逐渐消失,至今仅存7件。学王献之的人数也远不及学王羲之的人数,学献之破体书而有成就者,仅张旭、怀素、米芾、王铎等寥寥数人。破体书的称谓也被代之以行草书。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