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的出现对清代及其以后的行草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自晋唐以后,书法沿袭二王的审美情趣和书风,在历代君王的推崇和鼓励下传承一千余年。无论哪代行草书名家均难脱其影响与窠臼,所以未免不是千人一面!
清代中期以后,以魏碑为代表的北朝碑刻陆续发现,数量众多,艺术精美,影响一时甚至超过二王和唐宋帖学体系。
北魏是一个建国较晚的国家,建国后并无自已的民族书家。当时的鲜卑族统治者于建国十年(公元395年),任命汉人书法家(清河人氏)崔玄伯为礼部尚书,后又任其子崔浩为司徒,当时天子诏令,文告均出自其父子之手。后又有崔浩荐其表兄范阳人大书法家卢玄入朝,自此开创了北碑书风的早期书坛,可谓渊源流长!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清中期碑学兴后,无数书家从中汲取精华,打破了书法仅走娟媚书风的千年桎梏,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至于将怎样影后世行草书?我想用康有为的魏碑十美作总括: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以上魏碑十美供道友共享,希望所有爱好书法的朋友都能读读《嵩高灵庙碑》,《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等,能从中发现书法之大美!并将其融入各自的行草书法创作之中,定将获益。
谢谢。
清代碑学的兴起有两大原因。
一是严酷的“文字狱”,让文人转向不干政治的考据学,于是碑版被重视。
二是馆阁体流行,书风低靡,书法生气丧失殆尽。
碑学兴起后,篆书、隶书、楷书皆出现生机,隶书甚至出现汉代后的又一个高峰,但行草书成就普遍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的书家因对大量古代篆隶碑版的重视,书风趋向沉重迟涩,这和草贵飞动的特征产生矛盾,同时是对二王一路帖学轻视的必然结果。
但是,我认为,碑学的兴起,表面上阻碍了行草的发展,但同时也为行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它要求我们更深刻地审视碑、帖背后共通的地方,要由吸收魏碑外在形体向吸收其字之意味转变,寻求碑与帖的融合。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
匿名2023-08-30 15:18:01结构合理。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