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
赵孟頫是宋元时代一个创新画家,但后期来说,更是元代书法第一人,史载,元代书法名家鲜于枢所评:“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今第一。”赵氏所创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后人称之为“赵体”。
历史上“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四人都是顶尖书法大家,四人的欧楷,颜楷,柳楷和赵楷都是同一层次的优秀书法,各自风格只是略有不同,后人学习欧体和赵体的最多了,为什呢?
概括分析,赵体的书法有这三个特色;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尤其是王体)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化古为今,其用笔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晰,使学者易懂易临。
第二,赵体的外圆润内筋骨,点画遒劲,结体秀美,但是没有王羲之的奇峻和结体大胆,学者易学其形,继而易学其神。而王体结体的惊艳就棋高一招了,我们比较难学些。
第三,赵体楷书带行书风格。书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就是和谐的外形惹人喜爱,所以赵体和欧体一样,还是很多人在学习的。
曾看过《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还有千字文和吴兴赋都是赵的经典宝贵传世杰作。
在此附上赵的《吴兴赋》部分真迹给大家欣赏!
本人爱好研究书法和诗词对联,但确实水平有限,回答的问题不周到不严谨还请大师们一起来交流讨论!谢谢!
赵孟頫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书法上和鲜于枢与邓文原,并称元初三大家。
赵孟頫幼学思陵,中习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学李北海,旁参欧、褚、虞,书法成就非常全面,“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尤其以楷书著称,其风格典雅秀美,人称“赵体”,是习学楷书的法书之一。他的书法成就,当时就有公认,有人说他的书法是:“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后人说他是“超宋迈唐,直接右军。”
在书法理论上,赵孟頫最突出的观点就是“古意论”。在经学上,这是为了纠正宋理学“不以背于经旨为非”、“以立说奇险为工”的弊端,文学上,是针对创作者“以缀缉新巧为得”的弊端来谈,绘画上,则是瞄准了时人“用笔纤细,傅色浓艳”“自为能手”“百病横生” 等弱点。
而在书法上,则是为了纠正宋人“尚意造”“师法不古”的倾向。因为“尚意造”,所以宋人的风气往往追求意象、形态而忽视笔法,导致很多士人行、草尚可,楷书却提不起来,“师法不古”则导致了很多不合笔法的怪书、丑书的出现,新则新矣,却立不住。
赵孟頫的所谓古,是指要在思想和审美源流上,承接唐及其上各代的书画创作,主张将“晋书的风情神韵化入精谨森严的唐法”,从他的习书历程来看,这也是他本人的经验之谈。他主张书法应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要勤摹古人,探究笔法,所以在笔法上,他多有阐发。而在书体上,他主张研究继承古书体,尤其在章草和小楷上,下了很深的功夫。
赵孟頫的主张,是元初复古运动的一部分,也因为他本人的广泛影响,元朝的书法家多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且多以晋、唐的作品为范本,笔法精湛、笔意高古,见真旨、守中道,不以怪奇新易为能。因此,在元朝的士林中,不仅出现了行书、草书成就很高的书法家,楷书的成就也高于宋朝,连草这种几乎绝迹的古书体也有书法家下功夫研习,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其中有赵孟頫的功劳。
而他的“古意论”、笔法论、结字论、“书画同源论”,乃至他本人习书的经验谈,都成为后世宝贵的书论遗产,泽披后世。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