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宣笔

书法中掌竖倒底是怎么个竖法

时间:2024-05-19 13:17:17 浏览: 13 作者:笔墨纸砚网

[转载]“腕平掌竖”考 内容提要:康有为主张的“腕平掌竖”执笔法,自认为“始自唐人”。本文追根溯源,从最早论及腕法的唐代欧阳询、李世民、韩方明三人入手,将他们的腕法与康有为的“腕平掌竖”作比较,发现康氏的“腕平”与唐人的“直腕”、“竖腕”、“平腕”有本质的不同。最后推断唐人的执笔法实为正确的“回腕法”,既非康有为的“腕平掌竖”法,也非清人过于胶着的“回腕法”。

主题词:不迷信权威

大凡论及执笔法总要强调“腕平掌竖”,它似乎已成为执笔法中的要决之一。“腕平掌竖”

本源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执笔第十二》:“学者欲执笔,先求掌平,次求掌竖”。(1)他还颇详细地论述了得之于朱九江的这一执笔方法:朱九江先生《执笔法。曰,“”虚拳实指,平腕竖锋。”吾从之学,苦于腕平则笔不能正,笔正则腕不能平。因日窥先生执笔法,见食指、中指、名指层累而下,指背圆密,如法为之,腕平而笔正矣。于是作字体气丰匀,筋力仍未沉劲。先生曰:“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竖锋。当使大指横撑而出。夫职运笔者腕也,职执笔者指也”。如法为之,大指所执愈下,掌背愈竖,手眼骨反下欲切案,筋皆反纽,抽掣肘及户臂。-------欲用一身之力者,必平其腕,竖其锋,使筋反纽,由腕入臂,然后一身之力得用焉。或者乃谓拨2法,始自唐人,六朝无不参指力者,可以《笔阵图》说证之。

此法描述清楚,所谓“腕平”是指与手掌相连的手臂两个骨节呈水平状,甚至可以在手臂上放杯水而不倾倒。此时若手执毛笔,其锋必偏右,其管必倾左,若使管直锋正,则腕又不平,若腕平则锋不正:既要腕平,又要锋正,非将手掌竖起,并反纽其筋不可(图1)。康有为称此法:“或者仍谓拨镫法,始自唐人,六韩无不参指力者,可以《笔阵图》说证之。”

不过,康氏所主张的“腕平掌竖”执笔法是否即为唐人所传的古法,这一点有必要进行考证。

古代书论中最早论及执笔问题的是卫夫人《笔阵图》,然亦仅一句话:“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3)既未论及如何执持,亦未谈到臂腕姿势,仅从“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即来参证其“腕平掌竖”“反纽其筋”之说,未免有点牵强。至于唐人所传的古法,往往强调手指的如何执持,而对手腕状态论及甚少,最早言及“腕平”的,当属唐贞元年间韩方明的《授笔要说》,其中记述了“双苞”五指执笔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笔法诀》中也谈到了执笔时手腕的状态:“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拳虚,拳虚则运用便易。”(7)此处的“腕竖”与康氏的“腕平”恐怕不是一回事。“腕”是专指手掌与臂的连接部位。“腕竖”只能理解为臂腕

处的两个骨节的断切面与桌面相垂直(图2),与康有为所说的“腕平”恰好相差90度。如果我们用双苞五指执笔法自然地将笔把住,若要使“腕平”——腕臂的两个骨节的断切面与桌面平行,此时,笔亦接近于横平。故必须“反纽其筋”将掌竖起,使笔锋变正,此为康氏之法。李世民的执笔法是“腕竖”——腕臂的两个骨节的断切面与桌面相垂直,此时手掌亦随腕之竖起而竖起,所执之笔亦接近直立,则笔锋必然正直。如果我们再拓展一下思路,看看此时的手臂的外侧面,腕及手背三者恰好处于接近同一平面的状态(图3),正好做到了“腕平”;而手掌即手背亦处于垂直于桌面的状态。恰恰做到了“掌竖”。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腕平掌竖”的新思路,这恐怕与欧阳询《八诀》中所主张的“虚拳直腕”(6)反倒是同一回事。康氏的“掌竖”——亦即我们现在普遍理解的是指手腕的四个手指(除大指外的)根部断切面的竖起,与桌面接近垂直(图1);而我们推断李氏的“腕竖”——即小指到食指的断切面与桌面基本垂直(图2)。康氏是纵向手掌的竖起,李氏是横向手掌的竖起,虽然均可解释为“腕平掌竖”,然而康有为必须“反纽其筋”,其指腕必死。而李世民则主张“手腕轻虚”(8)。一优一劣昭然若揭。再则唐代书家多主张用“转指法”:韩方明《授笔要说》引徐公之言云:“今人皆置笔当节,碍其转动。”(9)卢携《临池诀》亦称“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令动转自在”(10)。林蕴《拨镫序》所主张的“推、拖、捻、拽”(11)似即转指之法,他匀均主张腕虚指灵、动转自如。如果说康有为的“反纽其筋”的执笔法即是

韩方明所说的古人“平腕双苞”法,其手指如何能“动转自如”?而李世民所说的“腕竖”之执笔法,指腕完全可以随意运动。因此,可以说李世民的“竖腕”法倒是唐人的“平腕双苞”法。而且他还在韩方明之前,只是论之过于简略。包、康之说“反纽其筋”、“全身力到”之执笔法风行一时,虽使篆隶大盛,金石气横溢,而行草衰败则是事实(此点康有为晚年亦已察觉)。李世民等唐代书家主张“手腕轻虚”,手指“动转自在”,故楷、行、草书大盛,使唐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执笔的不同,对书风的兴衰必然会产生某种关连。

李世民的“腕竖”执笔法与后人所说的“回腕法”极为相似。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回腕法,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正,笔画兜裹。”(12)康有为之“腕平”执笔法掌心向外,李世民之“腕竖”执笔法掌心向内,且“腕竖锋正”,与周星莲的“回腕法”基本相类,应该说李世民的“腕竖”执笔法即唐人之回腕法。

宋黄庭坚《论书》中云:“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法,欲双钩回腕,拳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13)“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黄庭坚《山谷论书》)。宋代距唐不远,黄山谷所云当言之有据。(14)明-董其昌《容台集`论书》亦云:“唐人书皆回腕”。(15)这些也都可从另一个侧面来证明“回腕法”即唐人所传古法。不过,后人过于拘泥,往往使好端端的回腕法走样变调。周星莲主张的“回腕法”须“五指齐平”就大可不必。更有甚者,清代的段玉裁主张‘二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16)即大指与食指齐平,虎口处呈水平状,上可放酒杯。这又与康有为的臂上放杯水同样的僵化。还有何绍基在所临《张黑女墓志》后跋云:“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17)如此用力回腕,均属不可取之列,难怪近人沈尹墨先生在《书法论》中对“回腕法”提出异议:“前人执笔有回腕高悬之说,这也是有问题的,腕若回着,便僵死了,不能运动,即失掉了腕的作用。”(18)其实,“回腕”不能理解为将手掌向内弯曲,使手掌与胸平行,这样腕就不平不直了,就与欧阳询的“直腕”,韩方明的“平腕”的原则相违背。正确的“回腕法”并不如清代人所说的那么胶着,而应该是手腕平直,“手腕轻虚”。当然,平直也并非绝对,手掌之竖起也不一定非要垂直不可,而是自然松灵,运动自如。执笔时“腕竖锋正”,挥运时则起倒自如,如虞世南《笔髓论》所说的那样“覆腕上抢,掠毫下开”,“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19)“覆腕上抢”,指笔毫向右或右上运动时,腕即平覆;“掠毫下开”,指笔毫向下或向左下运动时,腕即竖起。如此内旋外拓,腕关节不断竖起覆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腕”,亦即沈尹默先生所说的“只须要将两个骨尖(著者按:即手掌根部与手臂连接处的两个突出的骨节)之一,换来换去地交替着与案面相切近。”(20)因此,正确的回腕法是手腕十分灵活,环转自如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康有为所主张的“腕平掌竖”的执笔法,并非是唐人所传之法,而真正的唐人古法恰恰是李世民所主张的“腕竖”执笔法,亦即正确的回腕法。由于欧阳询、虞世南及李世民为同时代人,并有师生之谊,李世民之“腕竖”法与欧阳。询所说的“虚拳直腕”(7)应当是一回事,只是站的角度不同罢了。韩方明《授笔要说》中自称授法于东海徐公寿,及清河崔公邈。卢携《临池诀》亦详论了崔邈得之于张旭,张旭得之于陆彦远,彦远得之于陆柬之,柬之得之于虞世南的笔法传授关系(20)。因此李世民的执笔法与韩方明的执笔法均得之于虞世南,亦即为同一方法,只是韩方明用“平腕”,欧阳询用“直腕”,李世民用“竖腕”,说法不一,执法不同。然而与包世臣,康有为所说的“腕平掌竖”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包、康错误地曲解了“腕平”的真正含义,将“腕平”想当然地理解为腕关节的断切面与桌面平行。为了自圆其说,不惜违背生理自然的原则,泡制出“反纽其筋”“全身力到”的怪招,不仅误已,还整整延误了一个多世纪的书法学子,过莫大焉。

不过,以上亦一已之得,仅以此求正于诸大方家。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国家一级画家什么级别?

    国家一级画家什么级别? 国家一级美术师是国家对从事文化艺术行业人员的一种职称认定的称谓。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且取得二级美术师5年以上的艺术行业人员方可申请。 国家认定

  •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是一位工艺美术家。 常沙娜,女,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满族,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

  • 书法横幅格式有哪些样式?

    书法作品格式简介: 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

  • 太和被批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人都是谁

    太和被批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人都是谁 白  鹤  简  介 白鹤,1970年10月生于安徽省太和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慕鸿书社社员,太和县书画院院长,现为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