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明湖有哪些历史故事?
今天就来讲讲大明湖的“明”字的故事吧。
大家都知道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是其中之一。而逛过大明湖的人都会纳闷:那么大的错别字,你们济南人咋就不改改?还公园大门的牌坊上、大门前的石碑上都有……
面对这样的质疑,济南人都很坦然:错别字可不是我们写的,是大书法家写的,要改的话也要穿越百年去清朝找他改了。
这里所说的错别字就是——大眀湖,“明”字多了一横,日月“明”变成了目月“明”。
明字多了一横
于是有人说了:都说写家手下无错字,但这个错字也太明显了,小学生也能一眼看出,老师看了会打一个大大的X。你是书法也不能这么任性吧?
对于大明湖的“明”多出一横来,济南的民间说法是:趵突泉公园里那个石碑上有“突”字,头上和腰上不是各少了一点嘛,去哪里了?因为泉水太大,被水冲走了,其中的一点就流到大明湖里,因此“明”字就多了一横。这种民俗人士的话,显然只能当个段子听听了。
突字头上少一点腰上也少一点
为了给世人一个不是胡扯的解释,可难为坏了众多文化人、民俗专家,于是就有了如下两种说法:
1、“目月”在书法中,可使字体增加平衡感和美感,是写家有意为之。
2、写于清朝的这三个字,是书法家避讳明朝的“明”字,从而多写了一横,如果前两字写成“大明”,可能会遭到清朝的文字狱迫害。
这样的解释,呵呵!小心那位书法家从地下出来跟你打架。
那么,真相是什么?
翻看一下康熙字典全解决了,就这么简单。“明”字在中国古代有二个异体字,分别是:朙、眀。
大门牌坊上的明字也是多一横
其中的囧(jiǒng)月是小篆的写法。囧,在这里是“窗牖之明亮”的意思,就是从窗户外透进屋里的光亮。
眀,在《庄子外物篇》中解释为“目徹为明”,同时“目明与明暗之明意同”,并确切指出“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意思就是说,目眼的光亮就是“眀”,与日月“明”的意思相同,在汉代以前人们都是用“明”字,从汉代起才开始出现“眀”字。
看来,人家写字的根本就不是写的错别字,是我们读书太少。
“明”与“眀”都是正字,只是现在没有人写“大朙湖”了,真要这么写,呵呵……也是正确的!
这个眀字是正字,不是错别字
能写出“眀”字来的人一定读过很多书。没错,你答对了。这人是谁?
他叫——于书佃。请问最后一个字读啥?一般人不会读。
先放下这个字怎么读,在文章最后揭晓。先来谈谈于书佃是怎样一个人。
书法家笔下的明字各不相同
于书佃,清朝山东登莱青道登州府人,现在的威海市文登大水泊镇人。文登,因为秦始皇东巡时“召文人登山”得名,有着长达1400多年的建置史,是胶东半岛上的千年古县。
大水泊镇位于文登东部。在这里,于家则是书香世家,从明朝的于应第开始,书香世代相袭,百年不衰。清朝时,于家更是出现“一门两代三进士”。
文登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
1、于鹏翀,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三甲第276名。
2、于鹏翰,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三甲第97名。
3、于涟(于鹏翰的长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二甲第53名。
你没看错了,于鹏翰和儿子是同年同榜进士。3年里,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名噪齐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家出了一个儒学大家:于令淓,他被赐为翰林院检讨,在永平府敬胜书院担任主讲人,是书法大家。这里的翰林院“检讨”不是专门负责写检讨书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官位名,掌修国史,在明清时属于翰林院,从七品,通常是由三甲进士担任。
于家书香世代相袭
于令淓之子就是于书佃,是嘉庆三年(1798年)的举人,任济南府学的训导,还是济南的泺源书院主讲人,和其父亲一样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济南的“大眀湖”三个字就是于书佃所书。
大明湖有知当记取一代书法家往事
在这里播一段小插曲: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名中国人首先发现甲骨文,被称为“甲骨之父”,是中国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他叫王懿荣。
王懿荣的祖母姓于,于老太太原籍是文登,她的五世祖叫于可托,是顺治十二年(1655)的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祖父和父亲都在清朝做官。于书佃则是于可托的玄孙。
是明还是眀?这让大明湖多了一份谈资
那么,问题来了:于书佃的“佃”怎么读?
也许有的人读作diàn。按字典解释,向地主或者官府租种土地的农民,叫佃户、佃农、佃客。
一个书香世家,竟然后代名字中出现了“佃农”的diàn字,你觉得这种可能性有多大?难道他们读书时不知道这个字的含义,都说父母起名字寄托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和祝福,难道于书佃的父亲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于家一名读过书的佃农”?
一字两音,难为现代人
这么说应该不读diàn。那读啥?
见字念半边啊,tián。按字典解释,是“耕作”的意思,古同“畋”,打猎之意。 好了,读tián的名字寓意很明白了:在书山里耕作并且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于书佃(tián)。
作为一名书法家,于书佃留给济南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错别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对于这名书法家的名字和来历,更多人都是处于懵懂之中的。
不过,千百年来又有多少人曾在青史中留名了?
我们都是过客,只有流水悠悠,江山依旧。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企鹅号、搜狐号、大鱼号、网易号同步更新,其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请点击下方的留言。或者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朋友分享本文。)
如果说济南大明湖有哪些历史故事?那一定离不开“四怪”!
大明湖里有“四怪”—— 蛙不鸣,蛇不现,久旱不涸,久雨不涨。
其中“蛙不鸣,蛇不现”的历史故事就十分有趣!
一种说法是:
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游览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后,于中午来到了大明湖畔的历下亭休息。
真龙天子降临大明湖,自然也就惊动了大明湖里的各路神仙,于是百蛙齐鸣,众蛇汇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鸟飞虫跑,一众生灵都希望能够一睹天子龙颜。
但已经非常疲惫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鸟啊的不知趣的在这里凑热闹,于是龙颜大怒,一拍桌子,颁下一道圣旨,命令:“蛇归洞,蛙不鸣。”
众生灵见龙颜大怒,于是立刻慌慌张张的溜掉了。从那以后,大明湖里就再也见不到蛇了,也听不到蛙鸣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很久以前,大明湖边有家有钱有势的员外,员外的家事全由他的三姨太太掌管。
这位姨太太心狠手辣,绰号母夜叉。对待长工、丫环开口就骂,动手就打。特别对一个叫荷花的丫环更是看不上眼,什么难听骂什么。
母夜叉为什么对荷花如此之恨呢?因为荷花长得漂亮,而且心灵手巧,什么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是个百里挑一的好女孩。为此,老员外总不免多看她几眼。这让母夜叉又恨又气,处处找茬折磨她。荷花无论怎样拼死拼活地干活,母夜叉总没有满意的时候。
这天,母夜叉的儿子要荷花趴在地上,让他当马骑,荷花不愿意,母夜叉就对她一顿毒打,又把全家所有的衣物搜罗起来,让荷花到大明湖去洗。
荷花在湖边一面洗衣服一面流泪。她抬头看看在湖面自由飞翔的水鸟,低头看看湖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心想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啊,哪怕变成小鸟、小鱼也比在员外家强啊。
正在她遐想的时候,母夜叉手里拿着鞭子来到了湖边,她边打边骂,骂荷花偷懒耍滑,打的荷花脸上脖子上一道道的血痕。都说兔子急了也咬人,荷花实在是忍无可忍,伸手夺过鞭子和母夜叉厮打起来。母夜叉想把荷花往湖里推,荷花紧紧拉着母夜叉的衣襟不放手,结果 “扑通、扑通” 两个人一同栽进了大明湖,双双沉入湖底淹死了。
在阎王殿,荷花仙子和白蛇仙子都来要荷花,阎王把荷花给了荷花仙子,荷花真的变成了一朵美丽鲜艳、亭亭玉立的荷花;阎王依据母夜叉的恶行,把她变成了一只不会叫的蛤蟆。
从此,大明湖里的蛤蟆只会瞪着两只眼睛,望着美丽的荷花,满肚子气鼓鼓的就是叫不出声来。白蛇仙子看见丑陋的母夜叉就恶心,于是,带着她的蛇族也搬离了大明湖。从此,大明湖里就蛇不见,蛙不鸣了。
当然这终归只是来自于民间的传说而已,其真实性不大,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天下第一泉景区的历史故事呢?可以来向我提问哦!
-
匿名2023-10-17 13:30:01让人一目了然。
-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男:“清如” .“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语出清代著名书画家张之万赠其二兄蕙圃之经典宅第对联。 ¬ 山清如洗,树翠欲流,几
-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明代山销一个大书法家叫董其昌。顷唯返这个就是说他吧。 我想,其昌不是现代书法家的笔名。我也不是书法界的,不太清楚。 凡是书法家都雀饥知道董其昌。
-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字易津.号三元道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画家。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桂林市美协会员.全州县美协理事.七星区美协理事.八桂艺盟成员.中国少数民文物
-
一、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如下: 主料/辅料:牛腱子一块、葱半根、姜4片、蒜6瓣、老抽1勺、鲁花酱油2勺、料酒1勺、香叶3片、肉蔻1个、花椒20粒、桂皮2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