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马圆砚台:千年文脉中的传世密码
当我的手指触碰到那方冰凉的砚台
去年深秋在徽州访友时,老宅院落的青石板上静静躺着方沾满苔痕的圆形砚台。当地老者眯着眼打量半晌,突然拍腿道:"这可是古马坑的圆砚!"话音未落,檐角铜铃叮当,恍惚间似有墨香穿越时空而来。
歙县深处的神秘矿脉
沿着新安江支流溯源而上,在歙县桂林镇往西五里处的山坳里,藏着传说中的古马坑砚石矿。不同于普通歙砚的龙尾石或眉子石,这里的矿石在月光下会泛起独特的孔雀蓝晕彩。明代《歙州砚谱》记载:"其石若群马踏云,故谓之古马。"
- 北宋米芾曾为求得古马石,三赴歙县写生
- 清宫造办处档案显示,乾隆六十大寿特制古马圆砚作为国礼
- 现代地质勘探发现矿脉深处含有稀有金属钒元素
藏在圆弧里的东方哲学
不同于常见的方砚形制,古马圆砚暗合"天圆地方"的古老智慧。我在徽州博物馆见过一方元代圆砚,直径七寸四分的规制暗合二十八星宿,边缘的波浪纹实为简化版的河图洛书。匠人张师傅告诉我:"现在年轻人觉得圆形费料,却不知这弧度能让墨汁自然聚中。"
去年秋拍会上,一方带有"宣和"款识的北宋圆砚拍出千万高价。藏家们争论的焦点不是年代,而是砚堂中央若隐若现的"石眼"——这种天然形成的环形纹理,在研磨时会产生独特的漩涡效应,古人谓之"墨海生波"。
当代匠人的破局之路
"机器雕三个月,不如手工磨三天。"非遗传承人汪兆林的工作室里,电动工具整齐排列在墙角吃灰。他执着地用祖传的鱼脑砂石打磨砚坯,这种取自新安江底的天然磨石,能在砚面形成肉眼难辨的毛细孔道。
- 采用古法松烟墨测试研墨流畅度
- 独创"三听辨石"法:轻击辨矿层,水润辨纹理,呵气辨密度
- 与美院合作开发"砚石盲盒",让传统工艺走进年轻人书桌
上月在杭州的文创市集,我看到00后设计师将微型圆砚嵌入手账本,配以电子墨水屏的创意令人叫绝。历史与科技的碰撞间,古老的研磨声正在焕发新生。
砚台里的时光胶囊
朋友老陈有方祖传的残砚,去年送去文物修复中心,竟在夹层发现明代画家的手札。这种"砚中藏笺"的旧俗,让每方古砚都可能成为时光胶囊。故宫研究员透露,他们正在用显微激光技术解读砚底经年累积的墨垢,试图还原古代文人的书写轨迹。
握着我新收的这方民国圆砚,墨池里沉淀着不知哪位先生未写完的诗句。或许正如歙县老话说的:"一方古砚半部春秋",这圆弧里盛着的不仅是墨,更是千年未干的文脉。
-
一、淄博市书法家排名? 淄博市有多位名家,老的有王一川,候宇爽,王颜山等。年轻的有赵长刚等 二、淄博市书法家排名? 淄博市有多位名家,老的有王一川,候宇爽,王颜山等。年轻的有赵长
-
石头有很多,最受普遍欢迎的有四种颜色。 第一,正能量的红色。从闻名遐迩的鸡血石,到长江红等各类红石,红色在石界已然是具有正能量的颜色。全中国可能有无数以“鸿运当头”命名
-
一、侯玉麟的介绍 侯玉麟,了迟,净庐主人。(1966年7月-2009年11月),山东曹县人。曾任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 菏泽市书协主席,菏泽市政协常委,曹州书画院专职书法家 。书法作品
-
唐伯虎的后代? 唐伯虎有一个女儿、一个嗣子、两个侄子。 唐伯虎后代一览: 女 唐氏,沈氏所生,许配给好友王宠之子王阳(注: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铭》:生一女,许王氏国士,履吉之子。) 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