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宣纸

北宋初期书法界为何盛行尚意书风?

时间:2023-11-07 20:40:07 浏览: 186 作者:笔墨纸砚网

北宋初期书法界为何盛行尚意书风?

说到北宋初期的书法这些问题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毕竟这个时期是早期,所以很多东西都是疯涨的,也没有什么大的规矩可言,最近很多人也发现了,那就是话说这个北宋初期啊,这个书法界非常的盛行什么尚意书风,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档纳又有什么故事可言呢?下面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尚意书风实际上是在北宋宋中期确立的,北宋初并没有什么称得上家的书法人物,而尚意书风的出现也标志了尚法时代的终结。

很多书友不太清楚尚意书风有什么精神内涵,尚意是以苏轼为领袖,黄庭坚、米芾等人响应的一场文艺革新运动,苏轼在这里扮演了书坛盟主的角色。

尚意书风并不是随性乱写,它对书法家有很高的要求。

1、尚意书风推崇个性

2、尚意书风重视书家学养

3、推崇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在苏、黄、米的作品以及其学书思想都有提及,不多赘述。

其凳蠢迹实尚意书风在刚被提出的时候,在当时的境遇与如今流行书风的尴尬有的一拼。

比如,当时对苏轼就有很深的偏见,比如认为苏轼书法没有古法、苏轼三指执笔执笔姿势有问题、苏轼写字以腕抵案功力不足等等。

我们如今去看这种偏见也觉得可笑的很枣并,我们甚至可以讲,这么批评苏轼的人是不懂书法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北宋在尚意书风之前书法发展已经步入了僵局。

苏轼对此境况,实在是痛心疾首。

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零,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有介于此,苏轼便以自己文坛盟主的身份,主导了尚意书风,在这场书坛革新运动中,他有两个得力干将,黄庭坚和米芾。

尚意书风对提出无疑是对还有一息尚存的尚法书风的极大挑战,于是在书法意识上就有了卑唐的呐喊。

为什么要卑唐,因为尚意书风的本质是强调灵性、强调韵味,强调天真,要求笔墨与情感、形神能够共鸣,所以要卑唐,因为唐书法度严苛,个性的突破是受限制的,哪怕他们书法都在学唐人。

比如苏轼学李建中,学颜真卿,米芾学遍了初唐的书法家,黄庭坚主要取法怀素。

在卑唐的呼声中,尚意书风突破藩篱,打开了一面书法学习的新道路,哪怕我们知道它矫枉过正,哪怕我们知道它只是辉煌了几十年,但是它绚烂的照耀到今天。

苏轼之后,尚意之风很快凋零,南宋书法一蹶不振,几个伟大人物同时降生于同一个时代,也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让我们只能抬头仰望。

苏轼的绘画艺术影响

苏轼在中国文人绘画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关这一点,过去我们理论上的认识多,而结合作品对他具体的绘画实践分析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苏轼现存的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是否为其真迹也十分可疑。不过,应该看到,即使现存的这些作品都是赝品,也完全有分析它们的必要,因为在原作不存的情况下,赝品也能成为我们认识一个艺术家的重要依据;至于作品数量的多少,那就更不是理由了。

从苏轼现存的几幅作品,诸如《枯木竹石图》《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及后世关于苏轼画作的评议来看,苏轼的绘画作品在题材上尽管广有涉及,但他最为喜爱的,不过松、木、竹、石而已。苏轼常以松木竹石入画,初看之下似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松木竹石从造型难度来说,远低于山水花鸟,二是这些绘画题材能充分显示书法笔意,展示苏轼深厚的书法功底。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①。不过,这两方面的原因,实际上仅仅是表层前败的。苏轼在绘画造型上何以要避难就易,他何以要以书入画,这显然都值得深究。

应该看到,苏轼绘画造型方面的避难则侍就易,并非是由于苏轼造型能力低,无力描摹形体结构复杂的对象。据载,苏轼也擅画人物、佛像。他画的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具备,显示了较高的写实能力。所以,对于造型难度较高的物象,苏轼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苏轼选取松木竹石入画,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他尚简、尚写及审丑的文人画美学趣味。

尚简,历来被认为是文人画最突出的审美趣味,最能代表这一趣味的言论不外是倪瓒所谓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毛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②。文人画意义上的“简”,实际上是从苏轼开始的。苏轼不但在理论上倡导“简”,所谓“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而且还在自己的创作中亲自进行实践,他的画作,是体现文人画尚简趣味最好的范本。

松木竹石,就其构形来讲,是画家极易掌握的。这些构形简单的事物,使画家即使有高超的孙悔吵写实功夫,也无多少用武之地,远不像人物、花鸟、山水、楼阁、宫苑那样,能为画家充分展示自己的写实还原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然而,就是这些构形简单的物象,在苏轼那里也仍然不是一成不变地进入画面。从苏轼常画的木、竹、石这三种形象来看,木在苏轼画面上并非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树木,而是只存躯干和枝条的枯木;竹也并非常见的青青翠竹,而是墨竹;石也并非繁多重叠的山石,常见的往往是形态丑怪的一块奇石。在《古木怪石图》中,画面仅存寥寥的几个形象,怪石、枯木、三两撮细竹和衰草。怪石、枯木占去画面绝大部分空间,成为主要形象,除去三两撮细竹和衰草外空无一物。这种极端简化的处理,使苏轼的绘画一开始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物象的“物质性”之外,去关注它们所蕴涵的生命意味。难怪黄山谷题苏轼所作《墨竹》时要赞叹道:“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③

对比院体画、画工画,我们对苏轼尚简的文人画趣味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院体画、画工画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追求形似,追求外貌形体的写真。惟其如此,这类绘画就自然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物象的外在形貌上,力求形貌再现的惟妙惟肖,充分还原。从黄居肕、赵伯驹、刘松年等

院体画家的作品中,都能充分领略到这一特色。由于全力关注于物象本身的写真,因此画家的心性自然被物象坚硬的“物质性”遮蔽,画家只能战战兢兢地匍匐于物象的形貌之下,一丝不苟、精细入微地营造,无力他求。其作品人为刻画的痕迹也较重,无从体现其清新自然之态。相传唐明皇曾召李思训与吴道子共画嘉陵江山水,李思训属精工繁茂的院体画或画工画一路,为充分再现嘉陵江山水的形貌,李思训竭尽雕琢刻画之能事,花了数月的功夫,才得以完成。而吴道子尚简,具有文人画家的趣尚,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作品。一天的时间,当然就不能对山川景物作精细入微的刻画,而只能化繁为简,突出对象韵致意趣,生命情态。所以苏轼大力推崇吴道子,认为绘画到了吴道子那里,就正如书法到了颜真卿那里一样,步入了发展的一个高峰。

而苏轼尚简的画风也正是这样,其简洁的构图与简单的景物,引领欣赏者毫不费力地越过景象“物质性”的樊篱,专注于它要昭示的生命意蕴,那个气化流行的世界。关于简化给艺术带来的丰富容量,美国当代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这样说:

在一件成熟的艺术品,所有的东西看上去都彼此相像,天空、海洋、大地、树木、人物,看上去都是用同一种物质材料构成的。这种相似性并没有掩盖这些事物的本质,而是在使它们服从于伟大艺术家所掌握的那种统一力量的同时,把每一件事物再现出来。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创造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原来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都具有了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外表,这个新奇的外表,并没有歪曲或背叛这些事物的本质,而是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新奇性和具有启发作用的方式,重新解释了那些古老的真理。因此,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它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和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④。

在苏轼的绘画作品中,你的确能领略到阿恩海姆上述的这番道理。由于色彩简化为深浅不等的墨线,画面上虽仍能辨认出木、竹、石等景物,但它们都因基调统一的墨韵和书法的笔意而呈现出一种“彼此相像”的同一性,它们均各自以人们所从未见过的样态呈现出来,构建起了一个只属于苏轼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荒寒简远、韵味无穷,是画家在广泛观察、掌握了自然万象无限丰富性之后的高度提纯。那似乎随时将旋转滚动的怪石,扭曲紧张的树干,仿佛触角般伸向天空的树枝,甚至那寒风中瑟瑟抖动的衰草,都让人们感觉到生命的亢奋与躁动。既然艺术家心灵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整个作品就很难说是画家自我还是物象自然生命状态的昭示。应该说,画家由于感悟了天地宇宙生生之气,他就具有了以之统一整个物象的能力,于是作品就成为了整个自然生命最本质的呈现。

我们看到,苏轼画面形象的简化处理所获得的这种美学效果,若再深究一层,不外是画面形象简率的处理所带来的“陌生化”效应,这就是阿恩海姆所说的“一切原来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都具有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外表”,而“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新奇性和具有启发作用的方式,重新解释了那些古老的真理”。对苏轼画面的形象“陌生化”特征的分析,无疑会深化我们对苏轼尚简趣味的认识。

“陌生化”又叫“反常化”,它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派著名的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那种被称作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⑤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们看来,艺术是一种“手法”,一种使事物摆脱作为“被创造物”的物质性、让观者与事物建立“感受的”、“体验的”而非“认知的”联系的方法。一般地说,当人们多次感受一个事物后,这个事物就会仅仅让人们认知,甚至对它熟悉得视而不见,它的形体、状貌、质地等等,都不再激起我们感受的兴趣。艺术家要使在人们眼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呈现出新的风貌与意义,让我们更切近地感受这些事物,他就必须运用“反常化”的手法,“像描述第一次看到的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发生的事情”⑥。如此,艺术形象就能使欣赏者摆脱感受的机械性,此时的感受不再立即提升为认知,而是因“受阻”而得以延长。

苏轼画作的这种“反常化”的处理是十分明显的,竹、木、石等景物都经画家“反常化”的处理而呈现出“异样”的状况。以《古木怪石图》为例,画面主体形象之一的古木呈弧状扭曲,枝干中部的斜枝以使画面平衡,树干接近末端突然弯曲一周然后重新伸向天空。树干末端分出的枝条仍呈圆弧形,只是树梢像针一样刺向天空。左边的一石,其状甚为奇怪,山石整体呈圆弧状,其旋转之势与弧状的古木两相呼应。尤其是山石旋转的肌理与弯曲一周的树枝两两相对,其夸张与变形使你感到树与石突然间皆以反常化的状貌呈现,你开始怀疑苏轼是否真的是在画树图石。画面形象的旋转与飞动让你想到它们实际不再是物质世界的古木与怪石,而是一种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叠合与显现。这种处理,使古木更成其为古木,怪石更成其为怪石,它们都以陌生的形貌显示出各自内在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枯木与怪石又阻断了人们认知的兴趣,它们不再是坚硬的、粗陋的、物质的木与石,而仿佛就是人们第一次看到的木与石,因而就吸引着人们去感受它们,品味其中涵摄的生命气息。

因此,苏轼“尚简”的文人画趣味,归根结蒂是为了使主客体世界的生命情致都能深刻充分地显现,使画家乃至欣赏者不致在工细繁密再现式的形象中迷失对生命的直觉。由简化以及由之而来的物象的“反常化”,使观赏者能顺利地越过物质世界的樊篱,领悟存在于主客体乃至整个宇宙自然中的生命。同时也使文人画家不再纠缠于物象作为物质性的那些细枝末节,使物象真正与生命透明,成为画家主体乃至自然世界生命与力量的“对应物”。

不过,对苏轼画作的进一步思考又使我们感到,苏轼“尚简”的趣味如果没有“尚写”的趣味作为基础,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作支撑,又是很难实现的。以书入画的“写”的方法,使点画等基本元素具有了饱满的生命意味,从而强化了苏轼画作的生命意味。

书画同体共源,是传统书画关系的一个基本共识。这方面代表性的言论,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论》中的一段话:

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色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⑦。

史官仓颉依据天地万物之迹,“遂定书字之形”,而书字的起源,也就意味着绘画的起源。这点后人说得更清楚:“天下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也。”(何良俊《四友斋论画》)同时,共出一源的书与画都是对宇宙自然之意的表达,都具备相同的性质、相同的内容,这就是书画同体共源的基本含义。惟其如此,书与画,就没有根本的界限,所谓“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⑧。

苏轼以书入画,既使画面充满自然生命的意趣,又使绘画的运作迅捷、自然。关于以书入画能强化绘画的表现力,使画面的点画充满生命意味、更加透明,王世贞有这样一段话:语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又云:“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康隶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来,此画与书通者也。至于书体:篆隶如鹄头、虎爪、倒薤、偃波、龙凤鳞色、鱼虫云鸟、鹊鹄牛鼠、猴鸡犬草;比拟如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及览韩退之《送高闲上人序》、李阳冰《上李大夫书》,则书尤与画通者也⑨。

由于书法的点画源自书家对自然万物景象外观的高度提纯,因此它们本然地具有宇宙自然的生命律动,以之入画,就与中国文人绘画的基本宗旨全然契合。所以,在绘画中艺术书法的笔意,就成为文人画家的共识。清代蒋骥在谈到山水画的皴法时就说:“如解索皴则有篆意,乱麻皮则有草意,雨点则有楷意,折带可用锐颖,斧劈可用退笔。”⑩苏轼是有宋一代的书法大家,其尚意的主张,更为强调书法点画对生命意趣的充分显现。当以这种灵动的点画建构绘画形象时,画面自然充满强烈的生命意味。

我们看到,苏轼画面上,那些原本毫无生气的枯木、怪石,经书法灵动点画的构形,的确皆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意味。怪石坚硬的“物质性”,经苏轼飞白旋转的笔意而完全消解,石头因此俨然一大活物,似石而非石,画面上书法笔意对石头的“激活”作用非常明显,石头仿佛凭借着苏轼胸中“盘郁”一起飞转。再看枯木,那光光的,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干与枝条,具有强烈的隶行草笔意,枯木形象所显现的蓬勃怒张的生命力,几乎就是这种笔意的呈现。显然,无论枯木还是怪石,都因书法的笔意而体现出生命的自然之态。

对于以书入画给予绘画带来的自然生命之意味,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得很清楚:“借助书法中的草情篆意或隶体表达自己心中的韵律,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疑合。”比照苏轼画作的生命之态,我们的确有强烈的同感。难怪汤篨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之至清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

这就让我们自然接触到了“以书入画”使苏轼作品呈现的“写”的特征。中国绘画发展到元明清,人们开始从理论上认识到了“画”与“写”的区别,所谓“元人作画,每不曰画,而曰写。直以写字之工夫,写出其胸中所欲写者,写于画幅上,以得神逸气趣为组合之极则”。显然,绘画的“写”是“以书入画”的结果,即绘画汲取了书法对自然景象的高度提纯而简化物象,汲取书法运笔的快捷与自然而运笔成风,所谓:“画家与书法家同,必须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败笔。”绘画“写”的结果,是画面愈益简洁单纯,情志意趣满纸盎然。在苏轼的作品中,简洁、单纯而又充满生命情态的形象,以及构建这些形象的连绵不断的笔意,都明确昭示这是在“写”,而不是在“画”。对此当时的院体画、画工画甚至文同等人的作品,苏轼的画的确是最早“写”出的画。如果说“画”意味着精工艳丽,那么,“写”则意味简率天真。苏轼显然受不了那种追求形似,刻画入微的院体画,因为这类绘画,创作主体拘束局促,画面也充满日常的俗气。苏轼放逸自然的心性,使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的他在绘画创作中再也无法忍受循规蹈矩的“画”。那种“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的细心营绝,“画”所带来的精细描摹,只会使画家迷失自我的感性生命,也无视景物生命的自然状态。它只显示出人为的一面,而无法使绘画创作在类于“天工”、与道合一的层面上运作。也因此,苏轼绘画作品这种“写”的特征,使文人真正将绘画从艺人、匠人的手中拯救出来,超越制作而走向创造,从而最终成为士人画(文人画)的显著标志。对此,清代钱杜在《松壶画忆》中有云:“子昂尝谓钱舜举曰:‘如何为士夫画?’舜举曰:‘隶法耳。’隶者有异于描,故书画皆曰写,本无二也。”

苏轼绘画艺术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它丑怪的风格。从和谐、悦目这类隶属优美的审美标准看,苏轼的画作一点也不美,他画出的石是怪石、丑石,他画出的树是老木枯枝,他画出的竹是墨竹,画出的草也是衰草。这种画风,与当时盛行的富丽堂皇、精工艳丽、娱人眼目的院体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按通行的审美眼光,院体画当然是美丽的,它的色彩丰富,构形完备,逼肖原物。苏轼所画的松木竹石,无疑是对这种艳俗之美的挑战。苏轼绘画的这种审丑倾向,从主体方面讲是为了充分展示创作者躁动狂野的生命力,让其获得自然的宣泄,以形成对既定框架的冲击。从客体方面讲,也是为了充分体现宇宙自然中蓬勃向上的生命。

其实,身世际遇的坎坷曲折与现实的严酷冷漠,自然使苏轼对世俗的美视而不见,在那种雅致的、和谐的、悦目的美中苏轼找不到自己,也无法实现自己,只有那狞厉的、丑怪的枯木怪石,以其极不和谐的形貌宣示着大自然狂野的力,才让苏轼能够找到自己,确认自己,真正实现心灵对物态天趣的深刻领悟,让自我狂躁的生命与宇宙自然中奔流竞逐的生命合一。关于这一点,孔武仲《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有云:

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或夕休于岩,或朝饷于野;或钓于水之滨,或耕于山之下。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观于万物,无所不适,而尤得意于怪石之嶙峋。或凌烟而孤起,或绝渚而罗陈,端庄丑怪,不可以悉状也。苍苍??,??,森森以鳞鳞,彼造物者何简也,此赋形者何多也。盖合之为一气,散之为万物,非尺度所裁量,斧凿所增损。乃知夫黜聪明,捐智巧,则其动作固将有凝于神也。乃濡秃笔,阐幽思,以心虚为象,以感触为大始。混沌黔娄,左右为之相;浮立洪崖,唯诺为之使。称瞬息于千年,托方寸于万里。

综上所述,苏轼的绘画艺术很清晰地体现了崇尚自然的文人画审美观,这种崇尚“自然”的画风,人们在品第绘画时把它称作逸品。逸品最早的提出者是唐代的张怀馞,但第一次将它列为“上品之上”的,却是张彦远。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特标“自然”一品,把它列于“神”、“妙”、“能”品之上。根据徐复观等人的意见,张彦远列为“上品之上”的“自然”,实即张怀馞逸品,“逸即自然,自然即逸”。

宋代黄修复是这样描述逸品画特征的: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对比苏轼绘画作品,其尚简、写意及审丑的画风,无不合于逸品画“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特征。可以这样说,逸品画经黄修复理论上的概括和苏轼的具体实践,人们看到了它不可抵挡的艺术魅力。它所表现的美学特征,最合于中国古代艺道合一的大艺术观,最合于文人画家“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美学追求。在后来画家对逸品画的不继推崇与赞叹中,我们看到了苏轼尚自然的绘画实践,给后代文人绘画以深刻的影响。的确,翻开绘画史,我们不难看到,苏轼绘画艺术尚简、尚写及审丑的趣向所构成的逸品趣味,给元明清三代绘画以直接的滋养。可以说,没有苏轼,就不会有倪瓒、徐渭,不会有朱耷、郑燮。有时,我们翻开八大山人那些意趣盎然的作品,再回头细读苏轼的枯木竹石,我们会深深地感到,苏轼这位在一些绘画史家看来颇有些“业余”的画家,却对后代画家产生了绘画上很“专业”的画家所难以企及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1063页。

②同上,102页。

③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389页。

④〔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8页。

⑤〔俄〕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6页。

⑥同上,7页。

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1-2页。

⑧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577页。

⑨同①,115页。

⑩同上,317页。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220页。

汤篨:《画鉴三卷112》,《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183-184页。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同①,199页。

同上,935页。

同③,391页。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269页。

同①,405页。

(原载《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

资料中心《造型艺术》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

11世纪,从艺术创作主体来看,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已经取代了世袭的豪门贵前裂族,成为文化方面的主导力量。此时,以散文、诗词、书法等多方面成就驰名宋代文坛的苏轼,则代表了新兴文人艺术家的审美观,对后世影响极大。对于绘画方面,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最早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然而,苏轼于绘画方面的成就历来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苏轼并没有专门的绘画著作,其绘画思想多体现在其题跋和论画诗中。由于题跋和论画诗的特殊体裁,导致人们对其理解有较多颂凯偏差。另一方面,对于苏轼的绘画创作,文献记载较少。但我们可以确认苏轼并没有经历专门绘画学习的过程,所以苏轼并不是一名专业的画家。硕果仅存的一幅《古木怪石图》并不能体现其绘画水平,这就导致了无法通过他的绘画作品对苏轼文人画思想进行理解。本文通过其题画诗和书法对其文人画观进行探讨。

苏轼的文人画观及其历史影响

一、诗画论

苏轼的绘画理论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诗画本一律”,即诗歌与绘画关系的理论:

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 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1]在苏轼的诗中“诗画本一律”有人解释为“诗画相通”。诗与画的关系在西方就有着激烈的争辩。对于两种不同的艺术两者有着明显的形式上区别和各自的艺术特质。诗是语言的艺术慧樱闭,绘画属于造型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两者的“一律”必然是一种“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艺术风格、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所以简单的认为“诗画本一律”就是诗画相通”并不能说明问题,问题在于通过苏轼的只言片语合理的阐释其关于诗画关系的本意。

苏轼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关于绘画的理论其影响是深远的。他认为绘画要有诗意,应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他反对因袭前人的一些陈旧方法,反对纯客观地模拟自然,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绘画观点。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茄链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绝答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颤宏孙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行书的字帖推荐

    行书的字帖推荐 行书的字帖推荐介绍如下: 1、《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

  • 工艺美术师证书怎么考

    工艺美术师证书考试的步骤如下: 1、报名:首先,你需要关注相关的考试信息,如考试时间、地点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名。报名通常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并支付一定的报名费用。 2

  • 毛笔字中各种笔画的运笔图解是什么?

    本文介绍如何写好毛笔字方面的知识,写毛笔字如何运笔呢?运笔所谓运笔,是握肢指用毛笔写出笔画的过程。讲运笔,实际上是要考虑毛笔在书写过程中锋毫聚散状态的变化。这可以从三个

  • 知名书画美术家曹德春简介

    知名书画美术家曹德春简介 兰州画家曹德春 代表作《鹰击长空》 曹德春,号陇上野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协会终生常务委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书画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