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梵:诗与文明
诗一直以来似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它一无用处。一些诗人更是千方百计证明它的无用,以彰显它非功利的高贵。这样,诗歌就被囚禁在那类清高的事物里,仿佛只可以作为精神的瞻仰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误解,而这种误解来自人们对生活感受的迟钝和无知。实际上,诗歌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有用的。在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里,几乎人人都会写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唱诗”),诗歌在当时的角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储存器,诗歌因朗朗上口而易于记忆。从那时候起,诗歌由此衍生出诸多的用途。比如,人对自身情绪、情感的审美化需要,通过特殊表达形成的精神治疗等等。而我尤其想说的是诗对于文明的重要性。我这里所说的“文明”,不仅仅是文学、文化意义上的“文明”,而是整个国家、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发展的总体状况,指向的是宽泛意义上的“文明”。
只要运用得当,诗歌能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帮助人们更好地度过一生。当我们追述古代诗人的形象的时候,大多注意到他们豪放不羁的一面,却忽略了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经历过严格的“诗教训练”。诗歌中当然有智慧,但这不是诗教的主要企图,诗教是让人知道是非、善恶、荣耻,知道现实永远不会是理想的模样,并进而明确自己在面对这种状况时的角色。
诗歌一直有着纠正或拯救文明的用途。我们在接受古代诗人的享乐形象时,不要忘了诗教留在他们身上的烙印:他们要么是冒死进谏的勇士,要么是文明纠偏意识的播种者。从屈原、杜甫、陆游等诗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歌的这个向度。这些诗人身上体现了承担意识。英国学者埃德蒙森在《文学对抗哲学》一书中提出,诗歌多次拯救了人类文明。这是事实。诗不只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而是人美化情感和提升伦理的最高需要。诗人置身于这种美的最高体验,必然会发现已有文明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纠正之法。当然,这种纠偏不是盲目的批判,而是建立在理想思考的基础上,是出于这一文明能够更好发展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文明就是在纠偏中不断发展。
在艺术上,诗人应该始终是一个创新者,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把熟稔的事物陌生化,使其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写作的过程中,他要对自己所处的文明进行深刻的分析,看到其中的好,发现其中的问题,使自己的诗作和思索能够成为文明传承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当代诗人看不到诗歌的这种点拨作用,只把诗歌理解为个人的审美和生活享乐,那诗人只不过是穿着盛装的荒芜者,于文明无益,最终也于个人无益。
诗歌之于文明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重视,不断进行思考。
-
一、描写田园风光的一句古诗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
关于七夕的古诗如下: 1、《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宋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
-
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有哪些?下面就有我分享古代诗词描写秋天的诗句,欢迎大家学习! (一)9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出自《九歌・湘夫人》,由屈原创作。这句诗描写
-
爱家乡,我爱家乡那些绿盈盈的草。夏天,我们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仰望蓝蓝的天空。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写思念家乡的古诗 ,欢迎阅读。 关于写思念家乡的古诗 1、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