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诗歌 > 有声诗歌

谁能教会我诗词平仄格律 追100分,谢谢 或拜师学艺

时间:2022-12-08 17:10:09 浏览: 34 作者:笔墨纸砚网

诗词平仄之理论基础:

首先来简单介绍下格律诗词吧,废话不多,也就寥寥几字罢了。自梁代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奠定了格律诗的基础之后,这格律诗就逐渐的占据了中国古代诗坛的正统地位,并在盛唐时代达到了其辉煌的顶点,再之后经过宋词和元曲的继承和发扬,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一个闪耀千秋的丰碑。

而格律诗词为何就能力压非格律诗词而占据诗坛的正统地位呢?这里面的原因肯定不少,但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格律诗有非格律诗所不具有的韵律美。创作格律诗词一般是要注意两个方面的,一个就是意境美,一个就是韵律美,意境美是创作所有题材的诗词都必须注意的,而韵律美则是格律诗词所独有的,正是由于多了这一点,格律诗词才有比其它题材的诗更多的美感。如果各位对此还是不甚其解的话,那就打个比方吧,把诗比作一个美女,诗词当中的意境就相当于美女的脸蛋,韵律就相当于美女的身材。我们看美女一般都是首先看她的脸蛋,若脸蛋好看,则对其自是大有好感,若是脸蛋不好看,估计也就好感不起来。看完脸蛋应该就是看身材了,美女的身材也很重要,脸蛋好但却是个水桶身材的,我们对其的映像分肯定要打折扣,若脸蛋好身材也好,那一定是对其爱慕不已。这个比喻虽说俗是俗了点,但却不能否认是个形象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上来对比,我想大家就应该会清楚韵律美对诗词整个美感的作用了——正如身材对美女的作用。

好了,讲完了诗词韵律美的作用(其实这些不是重点),我们就应该来深刻的探讨下这个韵律美的形成原因了。 懂格律诗词的人都知道,格律诗词的最基本特征是平仄规则律动,而这个平仄是建立在四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这个四声分类理论是诗词平仄理论的最基础部分。要探讨诗词平仄理论,就首先要把四声分类理论给分清楚。 梁代沈约撰《四声谱》一书,其书有言:谱曰,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数语若为倚声家言之;康熙年间编有一部字典,叫《康熙字典》,上面记有这样一首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虽然对四声下这么个定义未必完全科学,不过也能大致的让我们一窥古音的大概了。总而言之,平声就是发音很平稳平的音,这个很好掌握,也很好理解,而仄音则是发音不平稳的音(其实那个仄字就是不平的意思 = =),而仄音发音的高低起伏又有多种,变化不定,于是仄音的分类就自然比平音要多,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汉语中平声只有一种而仄声却有三种的原因了。 知道了平音和仄音的区别之后,其实就可以开始讲解格律诗的的平仄变化规律了,不过如果要探究到词这种文体上面,则就需要对四声的区别作具体的探讨了,由于篇幅所限,暂不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以后若有时间的话就对宋词和元曲中的音律变化做下细致的讲解吧,现在就提前做个广告了。

懂诗词格律的人都应该知道,诗词的标准平仄变化是除去韵脚至少有两个同音相连的规则律动(就是“平平仄仄平”之类的句式),七言诗的话会有三个同音相连的情况的出现(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这是格律诗当中最长的同音相连的了。于是我们就该清楚,标准的格律诗句当中不会有超过三个同音相连的情况出现,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诗句朗读起来就会失去抑扬顿挫的美感了,而我们学习格律,就应该抓住这一个规律来学习,但我相信有很多人可能对其是不知所以然的,而是仅仅去死背律诗的二十八式格律表,这样的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忘记,每次写诗的时候或许还会去翻查一下才想的起来,这样是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其实只要能把诗词平仄的原理记熟的话,是根本不需要去死背二十八式格律表的。

我们都应该清楚,格律诗当中有些忌讳是必须避免的,说白点就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失粘和失对。要解释格律诗中为什么会有这些忌讳,我们就必须清楚,格律诗其实是因声律的交错互变而产生了诵读的美感,而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种诵读美感的重点是集中在每一联诗句的韵脚上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写一首诗,可以没有平仄规律,却不能没有韵脚的最本质原因了,或许看到这里会有人要问,为什么诵读美感的重点是集中在每一联诗句的韵脚上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我们都知道,格律诗是偶数句押韵的,而每联的偶数句即是一个句子的结尾句,在偶数句之后就会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阅读停顿(其实你只要知道每句的奇数句是逗号结尾,而偶数句是句号结尾就应该清楚了),所以为了能够提高诵读的美感,每联的结尾处是必须押韵的。 但为什么押韵就一定要用平声韵呢?其实这和平声的发音规律有关,我在上面已经讲了,平声就是一种发音很平舒的语调,没有音调上的高低变化,用平声字来押韵就可以让每一联诵读结束后不必出现语调的突然升高后突然降低的情况(当然,这个或许是和格律诗的题材选择有关,依照李易安的《词论》当中的说法,诗的题材是广于词的题材的,也就是说,一种格律定式的诗,你即可以写成婉约,也可以写成豪放,用平声韵就正好能满足不同风格的题材表达了,而词就不一样了,一般来说词的词牌就决定了你这首词的风格取向,所以词的韵脚是多种多样的,当然,这个应该其实是和诗词与音乐的练习密切与否来决定的),而我们还应该清楚,格律诗是要尽量要求诵读诗句时发音能够平稳的,而不是忽高忽低没个规律,这就是为什么格律诗当中可以允许有孤仄的出现而不允许有孤平出现的最根本原因了。

而我们还应该清楚,格律诗当中的平仄标准变化应该是从前往后每两个字为一组的音节来交错变化的,而从前往后有三个字为一组的音节其实是有损诵读美感的,因为那样的话会拖长诵读平声和仄声的时间(但也应该知道,由于一般的格律诗句是奇数字数,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古人才会把“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式给定义为格律诗的正体了,但为什么没有把“平平仄仄平仄平”给定义为正体呢?我想这大概就是和韵脚有关了,因为“平平仄仄平仄平”是韵脚句,而韵脚我们在前面讲到过了,是整个句子诵读美感的重心所在,在每句诗诵读至韵脚之前,一般是不能让诵读的语调产生混乱的,而“平平仄仄平仄平”句式则是很明显的违背了这一原则的。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接着来探讨每两个字为一组的音节来交错变化的问题。其实有一点我们应该牢牢的记住,那就是每两字一音节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后面的一个字,这个后字称为音步以突出交替的侧重点,而通常,这个音步的平仄是固定的,而第一个字的平仄是非固定的,所以,格律诗当中才会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了。

再者就来讲“对”和“粘”的形成原因吧,这个其实是很好解释的,格律诗中之所以会有“对”和“粘”,是为了避免相连的一联两句之间和两联之间的平仄格式相同,而有了这个“对”和“粘”,一首格律诗当中才会出现连着的三平声或者三仄声了(要不然就全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当然,这个三平声或者三仄声是不能出现在句尾的,因为这三连调若在尾端,就损伤了诵读的美感,故律诗有了三平尾和三仄尾的禁忌(至于道理是和上面讲的差不多的,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形容哈尔滨的雪景古诗词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形容哈尔滨的雪

  •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相信大家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各位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那么随着冬天的到来,大雪也接

  • 关于春节的古诗10首

    关于春节的古诗10首 关于春节的古诗10首有:《元日》、《田家元日》、《新年作》。 1、《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疃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森樱孙

  • 关于鱼儿寄相思诗句

    1. 小雨寄相思的诗句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描写秋天的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