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过世百岁诞辰该怎样祭奠?
已过世的人出生的年月日叫生忌,去世那天叫死忌,生忌在去世后第一年做,以后就做死忌,忌日那天在牌位前摆放茶,酒,水果,鸡,烧肉,然后上香,奠酒、茶、烧纸钱就行了。
忌日:
1、旧指父母及其他亲属逝世的日子。因禁忌饮酒、作乐等事,故称。
《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郑玄 注:“忌日,亲亡之日。”《后汉书·申屠蟠传》:“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后二日我亡兄忌日,我便到院中来做斋。” 鲁迅 《准风月谈·礼》:“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2、后凡祖先生日、死日及皇帝、皇后死亡之日统称忌日。今亦用于一般人。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七引 汉 《三老碑》:“ 三老讳通 ,字少父 ,庚午忌日;祖母失讳,字 宗君 ,癸未忌日。”《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 烈祖明皇帝以正月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 清顾炎武 《闺五月十日恭谒孝陵》诗:“忌日仍逢闰,星躔仍一周。”
3、迷信称不吉利的日子。
《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
“祭日”和“忌日”有何不同
祭日: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
而我国古籍中说的“祭日”与此不同。“祭日”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太阳神。
例如:《管子·轻重己》中说:“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又如:《礼记·祭法》中说:“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偏正结构,其中的“祭”是定语;古代祭祀太阳神时说的“祭日”是动宾结构,其中的“祭”是支配性的动词。
忌日
“忌日”指先辈去世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禁忌宴会、饮酒及各种娱乐活动,因此称“忌日”。
例如:《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说:“九岁丧父……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又如:鲁迅在《准风月谈·礼》中说:“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人死满一百天,孝男孝女办一桌酒菜接亡灵回家受香火,俗称“叫饭”。到午后或傍专黑,后辈子孙及属亲友们再拿香纸到坟上焚烧,称为“敬百日”。
出生有百日之庆,死后也当有百日之祭。民间把满百日作为人死之后的纪念日是有一定意义的。再说人死满了百日之后,后辈子孙失亲之痛渐渐淡忘减轻,家庭生活也将逐步趋入正常。
到坟前先烧纸祭奠,然后仍将“牌位子”顶在头上返回,至大门口,子女哭迎,天黑后烧夜纸祭奠,次日早饭后,再到灵牌前哭祭,名曰“烧百日纸”。
扩展资料
百日祭,是中国古代“孝道”传统的一种弘扬。追忆逝者,生者继续。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天道,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
缅怀死者,更重要的是生者,是下一代,是未来。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并不是封建迷信,更重要的是对过去、对先人的感恩,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拥有、现在的美好!
尽量吃抄素,少吃肉,最好全素。另袭外可以到寺庙捐点款项,或者组织亲属到市场买鱼类、鸟类进行放生活动,做完各种善事,要说功德回向给老人(某地某名字),愿佛菩萨加持,无论老人在哪里,都开心快乐,安乐自在。南无阿弥陀佛。
实际上老人能够感受到大家的孝心和诚意。不断改善你们的心境和生活。
奶奶过百岁诞辰,该怎样祭奠?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诗词——叶嘉莹访谈
□王一澜 (以下简称王):叶先生作为诗词研究的名家,可否为当今读者推荐诗词研究的入门书籍?■叶嘉莹 (以下简称叶):要想做古典诗词研究,真正入到诗词研究的门里去,不能光靠读哪本书。
因为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王:您的诗词研究是如何入门的呢?■叶:我小的时候读书是从中国的古典念起的。
最初念的是四书。
诗词方面,最初读 《诗经》、楚辞。
如果说入门给我启发的,那就是背 《唐诗三百首》。
我家里的长辈,父亲、伯父都喜欢吟诵,他们常拿着调子唱。
我小时候一方面背 《唐诗三百首》,一方面听他们吟诵。
没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听得多了,自然也吟诵,吟诵惯了,便掌握了诗的韵律。
我从 10岁时开始作诗,当时伯父见我背了很多诗,就给我出了个题目:用诗韵十四行的韵咏月。
因为背的诗多,所以对诗的平仄韵律比较熟悉,我从来没有做过不合律的诗。
要想学中国古典文学,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在于读哪些书,还在于你要把书背熟了;不仅背熟,还要吟诵,你就进到古典文学的门里去了。
□王:只有吟诵才能体会古典文学里的韵律之美?■叶:对了。
现在的入门书我并不了解,而且我也不认为只读这些书就可以入门。
但是我可以根据我的经验,介绍入门的道理。
我小时候就背熟、吟诵,但是现在回想,为什么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一定要吟诵才能入门?我认为这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的。
汉字与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样,是单音独体。
比如 “花”,一个字一个音,在英语中是 “flowers”,就是好几个音。
“天”,一个字,没有韵律; “蓝天”,两个字,还是没有韵律, “蓝天白云”,中间就有了一个停顿。
因此,单音独体的字,要想有韵律,最简单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诗经》是四言体,二二的节奏。
从周朝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吟诵的传统。
《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 六个方法:兴、道(通“导”)、讽、诵、言、语。
“兴”即兴发感动,让小孩子体会诗歌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
“兴”可以随便联想。
李商隐有一句诗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有的人就会把 “几对”联想为数量词,以为是几对梧桐树的意思。
这是错误的联想。
这里的 “几对”其实是 “多少次面对”的意思。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 “道”。
“讽”,《周礼》的注解是 “不开读之”,即为背,背下来才真的能够体会诗的幽微深厚的意蕴和美。
背下来还不够,然后还要 “诵”。
《周礼》注解说是 “以声节之”。
诵要有节奏、声调。
所以说吟诵的时候就对诗歌有一种更细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兴、道、讽、诵”这四个方法是读诗最重要的。
兴,内心要富于感发,感发也不能胡思乱想,要有正当的途径,然后你要会背,会吟诵。
自周朝始我们形成了吟诵的传统。
那个时候,诗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诵、歌唱的。
诗歌中的五言体、七言体也是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色自然发展出来的。
汉武帝建立乐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谣或是名人的诗篇作品,然后配合音乐来歌唱。
管理乐府的官员李延年曾向汉武帝唱了一首诗:“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惊闻有美女如此,原来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后来的李夫人。
李延年唱的这首诗,基本上五个字一句。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一句是八个字,但“宁不知”三个字是衬字,基本上按照节奏韵律就是五个字一句。
《汉书》记载李延年 “为新变声”。
自此开始有了五言诗。
北方的诗歌音乐系统,从 《诗经》开始到乐府诗歌,由四字一句发展为五字一句。
南方也有个音乐的系统,是楚国的楚辞。
楚辞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离骚》。
《离骚》很长:“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前面六字、后面六字中间一个兮字,这样一句话太长,不方便创作和歌唱,所以这个体裁没有被后来的诗人继承,而是被写赋的人继承了。
楚国除了屈原的这个长篇《离骚》以外,楚国真正流行的,是他们祭祀鬼神的诗歌——— 《九歌》。
《九歌》也有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被后人广泛传承,那就是前三字后三字,中间一个兮字:“入不言兮出不辞,陈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伤别离。
”这是七字一句。
所以楚汉之交,楚霸王项羽《垓下歌》唱的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汉高祖刘邦 《大风歌》唱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再发展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有诗:“秋风起兮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七个字一句。
这就是七言诗。
中国古典诗歌整体的演进是与我们语言文字单音独体的特色分不开的。
无论是 《诗经》的四言体、乐府的五言体、或者是楚歌的七言体、还是魏文帝《燕歌行》的把 “兮”字取消的七言体,基本的节奏都是二二、二三,或者二二三。
同时这种基本的节奏一定是循环的,不仅是每一句内部有平仄的配合平衡,一串诗下来,同样有循环往复的节奏。
比如 《离骚》的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我认为应该是和家里人一起去祭奠一下的。一般的情况下都会买一些他生前喜欢吃的东西摆在那儿,然后可以跟他说说话的,也就是说,抒发一下对她的那种怀念之情。
这个要看当地风俗来办吧,问问家里老人以前有什么风俗习惯。前几天我婆婆过八十阴生,我公公他们请了几个亲戚一起吃了餐饭,然后买的纸钱之类的烧给我婆婆。
-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形容哈尔滨的雪
-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相信大家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各位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那么随着冬天的到来,大雪也接
-
关于春节的古诗10首 关于春节的古诗10首有:《元日》、《田家元日》、《新年作》。 1、《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疃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森樱孙
-
1. 小雨寄相思的诗句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描写秋天的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