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艺术 > 艺术分类

书法八大家中,诗书画印四绝的是

时间:2024-02-05 23:12:33 浏览: 177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一、书法八大家中,诗书画印四绝的是

书法四大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

苏轼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史人之一,苏轼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他画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

总之,他的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二、苏东坡的书法,宋朝第一吗﹖

“苏、黄、米、蔡”的叫法是按年龄排列,不是看书法成就。四人风格迥异,书画也本无统一的评判标准,不好说谁是第一。

三、书画协会的申请书怎么样写

长江大学书画协会3年发展规划

为把书画协会打造成为全国高校一流的学生社团组织,经协会主席团,理事会成员一致讨论,初步发展规划拟定如下 ,力争3年实现:

1. 打造最有实力的的书法专业团队.将本协会精品团队楚天舒书法创作组不断发展,力争3年内有人入省展,5年内有人入国展。

2.形成传统,将长江大学书画协会11月份的新生书画比赛和5月份的“风采杯”大学生书画比赛定为本协会的固定赛事,并不断向外延伸。以湖北省大学生“樱花笔会”为模式,结合自身发展。

3,出版《荆楚书法学报》等书法专业刊物并将其办成全国高校代表性学生书法刊物,争取三年之后可以创办刊号,向全国发行。

4.参加最顶级的书法赛事并能够获奖。定期组织参加省市级乃至全国书画比赛,提升协会的全国知名度。继续保持在湖北省高校中较强的实力。

5. 发掘最突出的个人,争取每年举办个人书画展一次并能够走向全国。

6. 加强与外界交流,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取得联系,并邀请著名书法家走进我校,使长江大学成为书法交流的阵营。

7. .加强协会常规培训,专家书画讲座。提升协会整体书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影响力。

我们相信协会一定结合自身发展,结合实际,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书协人一定会抖擞精神,乘长风,破万里浪,一定会走的更高,走的更远!    长江大学书画协会    二ZZZZ年Z月

四、郑板桥墨竹的绘画特点

三、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
郑板桥绘画在形式上的表现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即书画、题跋、布局、技法的表现。
(一)融合共通的书画。郑板桥绘画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他的艺术创作上,把画、诗、书和印结合,让它们成为不可分的综合艺术。郑板桥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以画入书,郑板桥学黄庭坚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法,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叶的再现。郑板桥的绘画能使书与画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诗书画印相搭配,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郑板桥把画上的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与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书画合一的题跋
中国文人画是以诗、书、画、印结合的综合艺术,自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提倡以来,为了抒发情怀、寄寓人品及性格,画家们将诗、书、印结合一体,让它们融入画面上,与画不可分开。郑板桥几乎每幅都有题跋,郑板桥题跋主要藉由“题画”抒发个人的情感。题跋不只在内容上发挥它的作用,在画面整体表现上增强中国画的造型美,这也是郑板桥绘画特色之一。每一题跋都是一篇绝妙的小文,气味隽永,寓意深远。郑板桥在书画表现上不断地寻求创新,“掀天搨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来不在寻常眼孔中也”,因此“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三)不泥古法的布局
郑板桥绘画风格特色之一就是巧妙、大胆的“经营位置”。在布局的安排上“少不疏,多不乱”为其基本原则。通常题跋也纳入为全幅构图中的主要角色,而且画中的主客关系也很和谐的安排。
(四)推陈出新的技法
郑板桥画兰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中国传统画兰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来,另一种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围内以写字的方式画下来。郑板桥墨竹直接以墨笔挥洒,“写兰如作字,兰叶尤妙,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郑板桥强调技法要从古法,先有绘画的基础才能求“写意”。郑板桥很重视传统画法,甚至说不学古法就不成画。郑板桥画竹自有法则,遵守传统法则而不受古法的拘束,这即是郑板桥的“至法”。虽这些法则来自古人,又能化为郑板桥的“我法”,这是郑板桥在优良传统基础上,再以个人的深入观察和经验的累积得来的。郑板桥画竹技法,从竹节与竹叶来看,继承了明清以来的“浓墨点节法”的传统,又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地叠叶,使整个画面劲秀而富有生机。

四、结论
“书画合一”虽然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但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的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郑板桥强调学古的方法,学古不是死学而是要“活”学,他的墨竹就是学自传统,是“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郑板桥的学习方法及态度方面对后人却有很大的启示和借监作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