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难以临习和吸收创作,是因为书圣喝高了还是另有原因?
感谢邀请:
《兰亭集序》法帖堪称极佳神品,超绝于世,有“天下第一行书”的誉称。这部神品整篇自然天成,合于阴阳,中和典雅。在笔法上藏露峰和谐,露峰温婉,藏锋精巧。藏锋笔画圆润、沉稳,尽显内敛、宁静、夺人心魄人,如脩、集、暢等字。露峰笔画锐利、清爽,彰显出旷达奔放,灵动精巧的活泼气息,如观、稽、至等字。在笔画的运用上也是丰富多变的。如在点的使用上如承上点、启下点、竖点、长点等等。为了避免相同的字出现重复的写法,全篇20个“之”在书写中从笔法、结构、形状、角度等多方面有了不同的变化。通篇300多字。字字珠玑,行云流水,点画遒美,章法绝伦,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千百年来,《兰亭集序》已经成了众多历代书法大家检验自己书法艺术功力的第一标准。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从唐朝至今的各个时代的书法大家临《兰亭集序》就可以看出,只有在书法技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才能把这部艺术精品临出原作的部分精华。而不是全部。这也就是很多书法大家在教导初学书法的人不要开始就临《兰亭集序》的主要原因了。现在我们在网上就能看到从唐朝至今上到帝王下到一介书生50多人临写的《兰亭集序》。这如诸遂良、虞世南、赵孟頫、乾隆等等。许多人在临《兰亭集序》时总感到不论从笔力上还是从气韵上都有些难以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所以就有了《兰亭集序》是作者在美酒微醺的状态下写就的,以至于到了作者酒醒以后复制时难以写出原作的美丽的传说。是否是王羲之因为是在饮酒之后借着酒劲才能写这部力作呢?当然不是,但是研究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他能让我们进一步看清这部伟大的法帖产生的真实原因。在此也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首先就是精湛技艺、臻于完善。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已经50多岁了,他的书法水平已经达到了技法纯熟,心到意到,如入化境。王羲之手握毛笔40多年,年年月月都是手不离笔。写字对他来说是最为熟悉的事了,写字对他来说就复象吃饭睡觉一样太自然了。所以常年的写字已经达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
其次是情绪心境的触动。人的情绪和心境对所写出的字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从作者的书写内容看,知道他们是一次春游一样的活动。初春、故友、美景、美酒、诗文这样的因素,让王羲之既畅快又舒爽,情随境迁,这怎么能不让作者写出好字呢?
再次就是外因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有些运动员是竞技型的,越是在激烈竞争的场合,就越能取得上好的成绩。我想王羲之也应该是这样的类型的文人。自己静静的在书房里写字,没有众人的围观,少了多位好友在旁边的叫喊助阵,就没有了那种创作激情。也写不出那样让人叫绝的书法。
还有一点那就是酒的神助了。酒与诗文书法从古至今都是一对绝佳伴侣。“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怀素酒后狂草,都是有酒的参与才显现出精彩异常。
上手就学《兰亭序》,一般都是初学的朋友,以耳闻指导自己的入门取法路径。按说取法天下第一,即使成不了天下第二,但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吧。古人说“取法乎上”呀,《兰亭序》是公认的最上了。这可能就是初学行书的朋友的出发点吧。
但是大家只看到光芒万丈的一面,而不知道光源来自何处,更看不到凡是强光的背后,一定有更大的黑影。
一、《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行书史上,堪称皇冠上的明珠,是典范的典范,颠峰的颠峰。
神龙本《兰亭序》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作品,世俗称之为“尚韵”书法。“尚韵”书法的特点是:
1.无一例外的小字小作品。神龙本《兰亭序》的规格,为长纵69.9 厘米,横 24.5 厘米。共 28行,324字,每行平均约12个 字,除去字与字之间的留白,每个字的字径约为 1.5 厘米左右,也就是一个指甲盖大小。即使这么小的一件作品,在魏晋南北朝的书法遗存中,己算是一件特大作品了。而同为王羲之书法汇帖的《十七帖》,基本上都是巴掌宽的小纸条。
2.特别小的字,有特别小字的生存环境。笔法,字法,章法上有成系统的外理手段。而要把小字拓而为大,并不是仅仅把笔画加粗,写形加大这么简单。
第一个难题是,大字没有墨色变化,就是一片漆黑;但加上墨色变化,就完全不是《兰亭序》的韵味了,而成为“花亭序”了。
第二个难题是,小字强调精微,大字强调气势。而精微和气势不能两全。《兰亭序》的字中,笔画与笔画之间细如游丝的牽丝萦带,以及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处复杂微妙的用笔动作,要变转换成写大字,而且在生宣上写大字,是根本无法刻画塑造的那些微妙复杂的笔画造型。即使照方抓药,勉强如此这般,那生硬,做作,拖泥带水的感觉怎么都无法避免。
神龙本《兰亭序》局部
第三个难题是,章法的表现形式与当代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两不相接。《兰亭序》即使仅仅放大到寸许,如果不是按原帖的章法原模原样的排布,字的位置发生错位和变化,其原有的秩序,韵味就会立即尽失。古人评其“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是说《兰亭序》笔画和字形,字矩,行矩,整体章法的协调,合度,混同。而现代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把《兰亭序》写成大横幅,四条屏等等。形式上天壤之别,表现上仍然是小字的表现手段。怎么能不单调,不散乱,不协调呢。
第四个难题是,字形结构的复杂变化,不明白其组织,变化造型的原理,凭记忆是无法通会并为我所用的。《兰亭序》字的结构造型上的变化,看似平正,平淡,其实笔笔不平,字字不平,一点一画,从头到尾,无一雷同。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无一相同。搭配布置的机心巧算,繁密复杂到无以复加。要完全理解,准确掌握其结构造型法,绝非易事。所以褚遂良,赵孟頫等甲等一级高手,临摹《兰亭序》,无一例外,都作减法,而且基本都是原大临摹。
赵孟頫临《兰亭序》局部
如果按褚摹,赵摹《兰亭》,放大临摹创作,问题就不存在了呢?实践证明,也不尽然。《兰亭序》的一切,都是一丝一毫,一点一滴的精微弥合而成章成篇的。减去其中任何一点精微,加之放大,就会神采黯然,犹如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如散长的小草一般无趣。
第五个难题,《兰亭序》的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转折处的复杂微妙,更在于笔画内质的柔中带刚,棉里藏针。把冯承素摹《兰亭序》的单字放大到拳头大小,那种有如金铸铁造的点画内质,让人望而生畏。连人到中年书到高境的米芾,在临二王法帖时都感喟“气焰摄人”。何况是我辈,何况是初学。
如上述,不但初学《兰亭序》难以窥其堂奥,即使熟手,也只能作为正其手脚的参考范本。
在一定意义上,《兰亭序》就是用来致敬的,不是用来效命的。古人说“帖教人看,不教人临”,正是指《兰亭序》这类高标异致的天下一流书法遗存。
赵孟頫临《兰亭序》局部
这就是无数的朋友临习《兰亭序》,有的临单字可以乱真,而自己的创作,连个《兰亭序》的影子都看不到的原因。
一贯的主张是,古代的任何一种书体,任何一种书法风格,要看后世的传承。顺着王羲一路古代传承者,顺藤摸瓜,看看有那个书法大家,是以《兰亭序》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如果古人都不完全效法,那一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不迷信权威,不随俗说,刨根问底,独持己见,以事实为依据,独立观察立论,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
出生于辽宁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其中有你喜欢的吗?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会出现很多知名的人,明星、名人、主持人等等,下面来看看辽宁这个地方出现了哪些知郑纳名人士? 郑爽 郑爽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当年凭借着《一起来
-
云岑是谁如下: 云雾缭绕的山峰。高山。晋虚灶陶潜《归鸟》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憇云岑。”唐杜甫《过津口》诗:“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元张雨《八声甘州·舟
-
一、裴之为什么要杀林朝夕 林朝夕知道宏团了裴之的秘密。 《天才基本法》中林朝夕发现了最近裴之有点不正常,并且怀疑他来自芝士世界,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裴之有砸墙的举动,而墙内
-
从唐代至清代,遂宁诗人辈出,他们领一代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陈子昂,开盛唐一代诗风;宋代王灼,其《碧鸡漫志》在宋代词话中最具学术价值,收入了《四库全书》;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