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论九势对书法的意义?
笔论九势对书法的意义?
东汉蔡邕《笔论》《九势》赋予大狂草笔法真谛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女蔡文姬,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蔡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又是“飞白书”的创始人。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这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蔡邕的《熹平石经》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汉字书法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从我们的祖先使用图像记事开始,伴随历史和文化事业发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的演变历程,字体种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派系,汉字由繁到简期间,最大的一次变革就是从秦统一文字使用的小篆简化到简单易写的隶书,而我们今天便要说一说那个时期创造飞白体的书法大家蔡邕和他的书法作品《熹平石经》。
蔡邕:创“飞白体”,作《九势》阐明书法心得
蔡邕,东汉时期的著名文臣,他的女儿叫蔡文姬,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才女。蔡邕生性孝顺至极,据说,他曾经在母亲重病的时候,不论严寒酷暑、气候变化,七十多天都不曾解过衣服,在母亲塌前侍奉,蔡邕师从泰富胡广,诗词歌赋、天文数术、鼓琴奏乐都比较擅长,他是汉代的最后一位辞赋大师,所做的辞赋都是小赋,贴合生活,因地取材,多种多样,辞赋语言直抒胸臆,清新极具感染力。
世态人情在辞赋里边展现的非常饱满,他的辞赋代表作《述行赋》全篇感情充沛,短小精悍,批判意味浓厚,大胆直率,蔡邕在书法方面比较善于篆书和隶书,尤其在隶书体书法上,蔡邕极为擅长,他的书法结构骨架严肃整齐,一点一划俯冲仰卧变化多端,而且他自创一套飞白体书法。
据记载,汉灵帝当时命人修建鸿都部门,工匠们在墙上用刷白粉的扫帚写字,蔡邕深深地受到启发,便创造了飞白体,飞白体一笔一划丝丝露白,好像是使用快要干枯的毛笔一气呵成的,在当时是一种独特的书法字体,也被后世书法家所酷爱,广为流传,可以说对后世的书法影响甚广。
而且,蔡邕专研书法,撰写《九势》、《笔论》、《篆势》几篇著作,总结概括书法创作的一些特点特色:
蔡邕在《九势》中讲了书法中的“势”。书法的形体观赏形势需要讲究空间艺术,从形体上表现书法形势,世间万物阴阳相生,书法艺术更是需要阴阳结合,书法可以更加充分、明确的运用事物的矛盾、两极来彰显形势,笔法抑扬顿挫,笔画起势都会先顿伏,下划时一定会先停顿,藏头护尾,就像生命的活力都在健康的肌肤里边一样,字体的力量中心也一定在字的中间,这样才可以感受到人的肌肤是美丽的,字体的骨架是强劲有力有气势的。
而在《笔论》中,蔡邕开始就说了书法写作主要是抒发情怀,应该散开怀抱,跟随内心放纵自己的性情,才可以写出飘逸潇洒的字。蔡邕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主导来自儒家,但是他的字体艺术却是接受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尊重书法创作伸展个性,理解书法艺术的规律和特色,他说过,做书法,如果不能把世俗杂念排除,受限于世俗,那么便不能怀着一种虚静脱俗的审美心胸去创作。做到心中只有书法,那么书法的创作就更加完美了;
在《篆势》中,蔡邕非常优秀的发挥了象形和法像的美学思想,他对于象形和法像的形容都是非常生动而又鲜活的。他总结,书法写作,不能只单单拘泥于外形,书法艺术不可以只照搬照抄,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却又不完全是现实生活,它像一股湍湍的激流,不能被抓住它的物象,蔡邕讲述的“形”是追求书法艺术的鲜活自然、生动而又充满情趣,讲究“形”和“韵”紧密结合,才能展现书法艺术的美观。
《熹平石经》:开石经之先河,引领“刻经学史”时代
《熹平石经》是东汉灵帝年间刻印的,它被立在洛阳太学那里,所以,也叫《太学石经》。这部石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早的官家定稿儒家经本,全篇使用十分标准的八分隶书一体写作而成,所以也叫《一字石经》。
石经的字体都是方平正直的,极其出名,石经刚镌刻成功的时候,参观学习的学子非常多,每天去石碑前临摹学习,乘坐的车辆有千余辆可以塞满整个街道,石经开创了我国石经刻印的先河,它体现了汉代隶书的大成之势,被当时的书法学习者推崇为书法的典范。
书法艺术在汉代达到了十分辉煌的全盛时期,因为汉代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对于文字的要求简化好看变得更加重要,这一切都为隶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书写隶书盛行于汉代。
据记载,在汉代时期,五经并立,各家的经文都是凭自家所见所有来传颂,没有统一的官本来供给大家传阅,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书籍被推崇为经典,设立博士官专门讲授是判断非标准和决策的各项依据。
而当时的儒学被定为官家学术正统学说,博士考试也常常因为文字的不同引起争议,有的考生甚至通过行贿的腐败方式改写皇家收藏的兰台漆书经的文字,蔡邕发现这个问题,上奏请求灵帝许可正定六经文字,所以,校对所有经书的文字,由蔡邕等刻印四十六碑,这对于纠正俗家儒学的穿凿附会,维护统一经书文字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后来因为战乱,石碑被毁,北宋的时候,残缺不全的石碑被发掘出土,熹平经书通篇隶书精美绝伦,笔势绮丽生动,自带丝丝露白,文字结构紧密结合,婀娜多姿,字体风格上流畅顺滑,流派纷呈,引领了汉代隶书的发展,奠定了汉代隶书的发展基石。
他的运笔浓淡相宜,枯笔湿笔相互交换,大小错落参差不齐,笔力含蓄跌宕起伏,给人一种秀润遒劲的美感,典型特征是撇捺之间极具力感和动感的曲线美,使用的“一波三折”和“蚕头燕尾”非常完美的展现了直线和曲线交叉美感,相互映照,文字中实笔跟虚笔相互结合,恰到好处,它既能展现工稳端庄的美感,还可以跟小纂的对称均匀整齐有一定的区别,巧妙地使用了笔画线条和偏旁部首之间的组合来形成一定的平衡。
它庄重的风格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观书面感,碑文中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波”、“折”之美,所谓的波就是撇字笔画像曲波,“折”是捺字笔画笔锋开张像一只大雁的尾巴,长横的起笔势逆风切入,就像蚕的头部,中间的行笔有这波势俯仰,收尾的地方自称雁尾。
在用笔上,藏笔、露笔、圆笔、方笔各种笔法都有,运笔起势姿态优美;在字体结构上,把小纂的纵势长方变成正方,舒展灵动的气度让人沉沦,变曲为直画圆为方,横向趋势从左向右,上下运动受到制约,字体间展现出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毛笔的干湿使用结合适宜,所有的字体中横画,都是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就是说在其运笔起笔中,藏锋的过程里形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跟“波”是一种姿态,在运笔结束的时候,收笔的地方按笔向右上方斜向上挑笔出锋,并且碑文中使用的隶书是简化篆书的基本道路,需要了解篆书的圆,才能更好地掌握隶书的方。
碑文中的隶书笔画不管是直画还是方折都是包藏了篆书的弧势,蔡邕使用的隶书中直画往往都是有明显的波动性,非常有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都是建立在笔画的运动方式中。并且,碑文中的隶书在篆书的不用点的演变中,将点独立出来,不再依附于笔画之上,断连简化,为后世的楷书笔笔相衔,笔断意连,用笔的粗细显著笔画轨迹鲜明,转承变化。
其中的短横和长横各有千秋,短横起笔逆入平出,横的末尾使用护尾的手法,有点像篆书,长横起笔隐藏笔锋向上逆入,然后在用方笔向下折转向右,让蚕头的姿势展现出来,再向右行笔,笔画捎带一点滞涩,不可以漂浮滑走,到横的三分之二的地方,深按笔带出一向下的波凹,然后提笔向上翘出锋,形成雁尾。
并且,有几条横同时出现的最下边一条使用蚕头燕尾其余的都是短横,长横跟长捺一起,长捺使用蚕头燕尾,就是前人说的“蚕无二色,雁不双飞”。
结语:
蔡邕的《熹平石经》作为最早的官家定稿的儒家经本,使用标准的八分隶书,蔡邕主要擅长篆书和隶书,他的飞白枯笔闻名于当时,书法形式多样,深受后世喜爱,更是被《书断》评价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开创了我国石经的先河,使用刻石的方法为天下人做典范,引领了一个新的刻经学史的时代,给莘莘学子提供了儒家的经典教材范本,启发了捶拓技术的发明,更是印刷术的先驱。
-
出生于辽宁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其中有你喜欢的吗?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会出现很多知名的人,明星、名人、主持人等等,下面来看看辽宁这个地方出现了哪些知郑纳名人士? 郑爽 郑爽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当年凭借着《一起来
-
云岑是谁如下: 云雾缭绕的山峰。高山。晋虚灶陶潜《归鸟》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憇云岑。”唐杜甫《过津口》诗:“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元张雨《八声甘州·舟
-
一、裴之为什么要杀林朝夕 林朝夕知道宏团了裴之的秘密。 《天才基本法》中林朝夕发现了最近裴之有点不正常,并且怀疑他来自芝士世界,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裴之有砸墙的举动,而墙内
-
从唐代至清代,遂宁诗人辈出,他们领一代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陈子昂,开盛唐一代诗风;宋代王灼,其《碧鸡漫志》在宋代词话中最具学术价值,收入了《四库全书》;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