擫、押、勾、揭、抵
擫、押、勾、揭、抵
毛笔是我国传统书法的主要书写工具。
拿毛笔写字跟拿筷子吃饭、用铁锹铲 土一样,如果方法不对,是费力而又难于达到目的的。所以,初学书法宜先学会 正确执笔。关于执笔的方法,历来有很多的名目,书家的意见也不尽相同。这里 主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我们认为比较科学,为多数书家 普遍使用的方法,这就是前人称之为“拨镫法”的传 统执笔法。唐代陆希声曾将这种执笔法的要领归结为 五个字 :擫、押、勾、揭、抵。下面依次分别作简要的说明 :
擫(ye 四声),就是按的意思,即以大拇指罗纹处按住笔管, 向右前方与食指相对用力。
押,食指弯屈下倾,用第一关节靠大拇指的边侧押束笔管,与大拇指相对用早猜力。大拇指的与食指的押主要是对笔起固定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可用食指的中节着笔管,那样牢是牢固了,但是不能灵活运转。
勾,中指弯曲,指尖斜下向内,以罗纹心着笔管,勾住笔管的外侧向手心方 向用力。
揭,也叫格,是无名指弯屈,用指甲与肉交际处抵住笔管,向外向上用力, 即与中指的用力方向相反。勾与揭主要是在运笔时能对笔起回环使转的作用。
抵,小指弯屈如无名指并紧贴无名指。抵是对揭的辅助。
五字拨镫法
这种执笔法的优点是,五指屈伸自然得当,用力齐均 ;笔在手中不仅稳当, 而且还便于书写时前后左右回旋运转。执笔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各个手 指不要死聚在一起,无名指和小指的指尖不要扣入掌心窝内,否则在运笔时就不 能灵活自如,古人讲执笔要“指实掌虚所谓“指实”,是手指的着笔用力都落到实 处,让它们弟兄五个能齐心协力,切切实实地各司其责,各尽其力;所谓“掌虚”, 就是不要紧攥五指,让手指和笔管与手心之间自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一定 的空档。“指实”与“掌虚”都是为了保证运笔的“灵活劲儿”的。有人把“指实” 理解为用力死捏笔管,把“掌虚”说成是写字时掌心处要能攥住一个鸡蛋(就是 说写字时手指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姿态,不能有所屈伸,否则鸡蛋落地),这是附会 之谈,不可相信。谨慧第二,不要握笔过紧。不知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传起一个故一、执笔事,说王献之六七岁时练写字,他的父亲王羲之从后边拔他的笔,竟然没有拔掉, 因而王献之也成了大书法家。一个壮年男子居然拔不动小孩子手中的一支笔,除 非这孩子是个天才的大力士!这个故事即便当年真有,也不过说明儿时的王献之 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警觉性很灵,他父亲来“偷袭”拔笔,立刻被他发觉,有 意紧攥笔管而没被拔成罢了。后来的人误解为王献之写字时就是死攥笔管的,于 是根据这个故事演绎出这样一句话,说是执要意欲“捏碎此管”。要把笔管捏碎, 非使出吃奶的力量来不可。这样过紧地握笔,腕也就死了,臂也就死了,全僵了, 怎么能使笔在手中挥运自如而把笔道写活呢?如果我们吃饭时,也意欲“捏碎此 筷”,花生豆就必定夹不到嘴里 ;骑自行车要是也意欲“捏碎此把”,就势必会摔 下马路沟。拿笔写字难道不也是“情同此理”吗?当然,执笔是要用一定力气的, 但用力大小要适度,既要拿稳,又要拿松,时松时紧,要随写字大小的不同和笔 画用力轻重的不同而自然变化,千万不可一味地为紧而紧。王羲之拔笔的故事, 历代都有人传播,流传至今,不但家喻户晓,而且成了许多家长和教祥睁答师启蒙第一 课必说的“佳话”,可谓流毒甚广,这样的谬误是早就应该驳正的。
关于执笔,历来还有许多神奇玄虚的说法,比如用三指执笔,以食指、中指 的指尖放在笔管前面,拇指压在笔管的里面,而皆作弧形捏住笔管,使虎口成圆形, 这就叫做“龙睛法”;要是虎口成扁圆形,就称之为“凤眼法”;还有手腕向里扭着,又美其名为“回腕法”,等等。这样执笔,书写起来,既吃力又不灵便,实在是自 找别扭。“执笔无定法”(苏东坡语),笔有大小轻重和形制的不同,字也有大小、 书体和书写处所的差异,书家自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与自己的习惯而采用不同 的执笔法,不必拘泥于一种,但是总要以运笔灵活,便于表现其点画的艺术效果 为准。
摘自 启功、秦永龙著,《书法常识》(跟大师学书法)
安阳那里有练毛笔书法的
学 书 从 这 裏 开 始
张 守 贵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生生理发展特征,把握事物知识的认知规律,从艺术实用性角度,学书提高速度,以及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概述,提出了青少年学习书法,宜从硬笔始的学术观点,其规律可为:由硬笔——软笔——硬笔。这样往复无穷,必能登上书法艺术的颠峰。
关键词: 生理特征 认知规律 实用性 书史
一 明确学习书法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书法的概念。“书法”是什么?不言而喻,“书法”是指汉字的写法,或者说是指书写汉字的基本方法,从高层次上说,“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书法”以汉民族语言为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上众多的国家,独有中华民族才有这一民族艺术,因而它是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之瑰宝。汉字这一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传承不辍,源远流长。
随着历史的绵延,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高科技发明的应用,有的人曾经这样说:“现在电脑打字已经家喻户晓,进入千家万户,人人皆知,以后根本用不上手写字了”。试问社会生活实践中的确是这样吗?我承认,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电脑确实已经进入千家万户,青少年朋友几乎均可操作打字这一技能。然而,我要说:“哪怕电脑发展到微型手表式状态,也离不开手写。作为电脑这一现代化办公工具,它只能提高工作效率,弥补手写速度缓慢这一不足,但它永远代替不了手写。比如法律文书的签字,电脑它代替不了;名人,明星的签字它代替不了;你从事事业上的合同文书需要你亲笔签字,电脑它是代替不了的。何况书写和说话一样,同是人类实现其表达思想这一愿望的形式,只要人类存在,就有语言思想的交流,只要有思想语言的交流,就必然有记录思想语言的符号——文字。
各国各民族均具有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自然有文字,就有书写,而且是必然的。因为书写能够传递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作为硬笔书法,具有简便快捷,书写流利,笔迹清洁,携带方便等实用价值,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近代中国著名的民主战士邵力子曾撰文指出:“钢笔携带方便,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就要大兴钢笔书法,不然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郭沫若先生在1962年为《人民教育》杂志做题词时指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赞成小学生,中学生练习钢笔字,因为写好钢笔字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明此要,在多数情况下,写字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练习写字,一要写得正确,二要写得清楚,写字错了,别人就认不得;字写得糊里糊涂,别人看起来就费劲,都使别人不掘基方便。”
上述几位先生的论述里,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们对写好钢笔字的深切关爱和写好钢笔字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写好钢笔字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学习工作,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比如,、笔记、考试、成人工作的学习笔记、,工作总结、报告、通信等。大到写稿报告,小到便条、留言、申请等无一不与钢笔等硬笔书写息息相关。如果字无规范,笔画潦草,东倒西歪,错误百出,浪费了他人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工作学习效率,使人厌烦,反感。当然,最终吃亏的还是乱涂乱画者自己。
其次,能培养自己认真的负责精神。字判槐谨主要是写给他人看的,是交流思想的一种形式。如果字写得整洁正确,使人一目了然,反映出书写者办事认真,不敷衍了事,尊重他人,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写好一手好字,需要多年专心致志,刻苦用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训练,潜移默化,遂成精神。所以练好字便能培养自己认真负责的精神。
再次,一个人能写一手好字,终身受益无穷,也是修养和才气凝聚结晶,也是才气外在的体现,更是文人高雅的具体体现。较之他人毕生拥有一种自豪和幸福。
古人说的好“字如其人,字如其性,字如其神。”字的确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内心世界,人格修养。譬如一个诚实稳重的人,态度认真负责的人,不会乱写一气。要写好一手好字,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和训练,而且还需要广博的学识修养。因为,它属于艺术修养范畴,其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今有的大学生说的好“字是人的第二仪表,”“字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内在体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无论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都和我们的社会密切相关。尤其是硬笔书法,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人能写一手好字,终身受益无穷。既然如此,我们大家就要把字写好,既要写得正确,合乎规范,让人易认易懂,又要写得美观,甚至具备艺术性,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给人以美的享受。
话说到这里,初学者可能问:那究竟怎样去学习书法呢?先学习毛笔书法还是先学习硬笔书法呢?下面将分别予以阐述。
二,学习书法宜从硬笔开始
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听到家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书法先从毛笔开始还是先从硬笔开始?” 同时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即有的书法教师有意或无意之中误导了学生——初学者,或不懂书法的家长。说什么:“学书法必须先从毛笔学起”,“学生学会了毛笔书法,就一定会用钢笔、铅笔写字。”其理由是:“中国书法本来就是用毛笔写的,甚至传承了几千年从来没有该变过”。如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从其表面现象,乍一听,似乎有其道理,透过这一语言表面现象,分析其本质,并非学习书法者一定要从毛笔学起,更不是学会了用毛笔写字就一定会用钢笔、铅笔写字。笔者认为,持上述观点者,忽略了书法的概念,混淆了书法与书法艺术的概念,忽略了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认知规律,忽略了艺术的实用性,或者对中国书法发展史了解甚少。根据本人多年的研究认为:从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机能之认知规律,认知结构,以及艺术的实用性和中国书法发展史多角度论证,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宜从硬笔开始。
<一>从生理特征方面而言
有关专家研究儿童写字的生理基础证明,儿童神经系统发展基本完备,学前儿童右脑功能发展较快,形象思维占据优势,七八岁儿童神经系统发展基本完备,已完全具备了写字的能力。谈到孩子的写字能力,自然令我们想起儿童写字的神经活动过程:字的形态作为物象刺激人的视网膜,视觉神经的冲动,形成视觉印象,视觉印象由传入神经纤维到达大脑视觉神经中枢而形成视觉——字形的表象。随之视觉神经中枢经过综合分析、联想、审美、判断;再与其它部位的神经中枢相互感应,相互联系,字的形象及其引起的运动觉,进而传到臂、腕、指的运动中枢;运动中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将运动指令传到负责书写的反应器官,手臂的筋骨肌肉在脑的指挥下,手臂筋骨肌肉做出各种书写运动。运动感觉的神经冲动再传入运动觉中枢,在视觉的配合下,更正确的控制书写运动,且写出意想的字形,字的表象再现于视觉中枢,以致往复。
上述虽说孩子们已具备了一定思维和分析字的能力,然而,最终要通过各种神经中枢传递到臂、腕、掌、指来完成书写活动。
眼下且不论小学写字教学,就社会办学而言,近十几年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攀比心理日盛,甚至将三岁的孩子送到书法班苦熬,在此呼吁此类家长该止步了,尤其是不要先让孩子学习毛笔书法。因为毛笔书法就执笔方法而言,是五指执笔法,此执笔法要求笔锋、笔管与纸面垂直成90°角,这样孩子的手、掌、腕必须立起。而学前儿童,乃至12岁的儿童手部的关节、骨骼、手指、手掌的肌肉韧带发育尚未成熟。通过X光照片,儿童手部的8块肌肉虽已长成,骨关节的缝隙逐渐变窄,并已接近成人,然而手部的韧带、肌肉伸缩牵拉力量,尤其是长时间的立腕竖掌,更需持久的耐力,因其力量不足、耐力差,显然易导致疲劳、酸疼,无意中执笔姿势容易变形,对于书写技能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影响。更有甚者,学前儿童手掌各关节、骨骼正在发育时期,势必导致儿童的手掌骨关节的形变,后果均不堪设想。
而硬笔(钢笔、铅笔)书法是三指虎口执笔法,其笔尖笔杆与纸面成40°—45°的倾斜夹角,是儿童伏案时的一种自然状态,无论腕、掌、指各关节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的伸缩牵拉,不会导致酸痛疲劳的感觉,更不会导致手部各关节变形。所以从孩子的生理特征,健康发育而言,少年儿童学书法宜从硬笔开始。
<二>.从认知规律而言
“认知”是指认识过程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它包括各种认识形成。如感知、表象、记忆、想象、推理、判断等。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表现为:以具体形象的表象思维为主。其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系统性,是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升的认知活动。
就书法的书写工具而言,硬笔与毛笔相比较而言,不言而喻,当然硬笔比毛笔掌握更简单易学。
从执笔方法来说,钢笔、铅笔三指虎口执笔,只需贴纸枕腕或悬腕,运笔只有起笔、斜入,运笔平拖直拉,收笔顿按和轻重之分;而毛笔除枕腕、悬腕之外,还需要悬肘。运笔除上述硬笔运笔方法之外,还需提、按、凸凹、粗细、顿挫、方折、圆转、逆锋、中锋、回锋、侧锋、捻管、使转。如此复杂的用笔,对于初学者来说,显然并非易事。如基本笔画“长横”毛笔运笔需7个运笔过程。如:图( 1 )
而硬笔只需三个运笔过程,如:图( 2 )写出的点画形态几乎似于毛笔书写出的点画形态,此外,众所周知,已故的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主张学习毛笔书法之前先用铅笔划出每一点画的中心骨线。他说:“ 现在还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就是用透明纸蒙在帖上,先用铅笔划每一点画的中心线,再用毛笔沿着铅笔的‘轨迹’写出帖上的点画形态来。如要描摹《兰亭序》开头四个字,先用铅笔映格写出这四个字的‘ 骨架 ’ 见 ( 图 3 )
再用毛笔在‘ 骨 ”上生‘ 肉 ’,利用这种方法描摹,我们会发现,那铅笔划出的‘
轨迹 ’,原来就是好的‘ 铅笔 ’( 硬笔 )字 ,再加上毛笔的用笔( 轻重粗细的变化 ),
就是很好的‘毛笔字’了。所以,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同时练习字的结体和用笔,还可以捎带练习所谓‘ 硬笔 ’书法。因为,硬笔书法除了使用工具的不同而造成点画形态有所不同外,其间架结体的要求是与毛笔书法毫无区别的。”
启功先生这段论述,虽说是为学习毛笔书法指导学习方法,实质上也说明了硬笔先于毛笔。虽说是用透明纸映格描摹的是字的中心骨线,无意中练就了硬笔书法。
通过以上论证,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启功先生的论述,学习书法宜从硬笔书法开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从艺术的实用性而言
所谓艺术的实用性,即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实际,反过来又为社会生活实际服务。从“艺术”概念而言,其也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及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都是取之现实社会生活,通过加工提炼、升华而后又应用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而不是艺术而艺术,其作品更不是空洞的艺术,无思想内容的艺术作品,“在现实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就是说任何艺术,无论其处于何种社会形态,均要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路线。因而说明了艺术的实用性所在。
姑且不论艺术属于一定的阶级和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就其生存的渊源而言,任何艺术都渊源与实用性。
就新兴的服装艺术而言,凡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人应知道,人类最初的服装雏形为披树叶、裹兽皮,当时的人们无人去考虑服装的质地材料如何,更无人考虑服装款式、装饰点缀的艺术性。只是想到的是夏季防晒,冬季御寒这一生存所必须的实用性。
建筑艺术也是如此。最初先人们哪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及其五颜六色的各种造型。为了生存繁衍,只是依山傍水,靠山崖沟壑或森林树丛挖洞穴、搭草庵,用以栖息或防雨、防雪、防风及存储生活用品,这些都是从实用性考虑的。所谓的服装艺术、建筑艺术乃至文学艺术、音乐等其它一切艺术,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文明的不断提高的产物,尽管其艺术异常独特,然而也离不开实用性的存在。
书法艺术更是如此。书法艺术以文字为载体。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由实用性逐渐发展到艺术性的境地。其经历了至今大约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大致经过了刻画符号、甲骨文、钟鼎文、金文、六国文字(统称大篆)、汉隶(书)、章草、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过程。它们每一个渐变过程,无一不是因适应当时社会的实用而变化。如甲骨文不外乎在龟甲、兽骨上记录一些占卜商王的出行、狩猎、征伐、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事情;金文无非是商周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发展,人们常常在铜器上铸刻文字,用来作祭祀祖先之用。当今我们继承的传统碑帖,它们当时都是以实用为目的,没有谁想我以后就是书法家、书圣、草圣或楷书大家,而是他们的杰作传世后,被后人认可而冠名,即由艺术的实用性逐渐上升到艺术性。
当今中、小学生、大学生均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全靠他们。他们是中华书法艺术的后备军,他们的成长、进步,亦必须依据自身的实际去发展,同样需要从低到高,步步深入,逐渐提高,同样需要从实用性开始起步,其不可能一步登堂入室,跃入艺术的殿堂,更不可能登上艺术的巅峰。而它们的实用性在哪里?它们的实用性在学习之中,就是每天用硬笔书写作业(生字、作文、练习),而没有一个学生用毛笔写作业。尽管有的孩子在社会上(学校里)参加了毛笔书法的学习,然而回到学校却无用武之地,还需要用硬笔书写作业。所以,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学习书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技能,宜从硬笔开始。
<四>从学生提高速度而言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而论,毛笔由于笔性软,先贤留下了诸多的复杂的难以令少年儿童接受理解且不易驾驭的笔法,如:轻重提按、逆锋回锋、侧锋中锋、顿笔挫笔、驻笔捻管、方折圆转、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从笔画的形态上无论是一字之内,还是一篇之内要求切忌类同,如同一字内相同笔画要长短参差(当然硬笔也存在此特点),粗细变化、凸凹变化、相向变化、相背变化。尤其是同一笔画要求粗细的变化,形态各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提高缓慢。
而硬笔用笔方法与毛笔恰恰相反,没有什么粗细的变化、逆锋、回锋、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侧锋、中锋,用笔方法较之毛笔简单,然学习效果,速度就快。就基本笔画横画而言,毛笔书写横画,需要七个运笔过程,而硬笔只需三个运笔过程。如:图 ( 4 )
其它如长撇、斜捺笔画也是一样,毛笔需要五个运笔过程,甚至六个运笔过程,而硬笔只需
要三个运笔过程,如:图( 5 )、图 ( 6 )。即其笔画形态几乎与毛笔笔画形态相似,体现着毛笔书写的韵味。
整个汉字三十多个形态各异的笔画,毛笔学习约半年之久。此仅限于笔画练习,倘若配合例字练习,时间自然更久,甚至学习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有的学生因难以掌握笔法,而写不出规范的笔画形态,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半途而废,甚至造成这些学生一提书法就产生腻烦心理,终生不与书法结缘。
而硬笔书法的书写工具,因用硬质材料制作,其笔性特点固然为硬。这样便于少年儿童,尤其是初学书法的学生,易把握,加之点画笔法简单,配以系统合理教材,施以适合青少年生理特征,认知规律的教法,三十多个基本点画,两周之内即可学会,其书写点画之形态可与字帖相媲美。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书写开端,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书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学习硬笔书法比学习毛笔书法易掌握,效果提高速度快。因而建议青少年学习书法宜以硬笔开始。
〈五〉 从中国书法发展史而言。
中国书法渊源于硬笔书法,而硬笔书法的萌芽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在创造文字的初期几乎都采用了硬质材料为书写工具。古代的硬笔书写工具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木 、骨、金属等削磨出锋尖,在龟甲,兽骨或竹木面上直接刻画,这类在书写材料上只见刻痕不见墨迹的硬笔称为“古笔”;另一类是用骨,木 、竹等削磨出尖,蘸墨在皮、木、布、纸上书写,写过后不留刻痕唯见墨迹。中国《物源》中记载:“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之以书刀。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这就说明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以尖木棍画八卦,轩辕氏则以刀片刻画文字,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虞舜帝改进工具,以竹为笔,蘸漆在方简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硬笔书法的萌芽状态。
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增进了文化的发展。书写工具由于冶炼业的发明,便改制为锐利的金属刀笔。如殷商时代的文字虽说有软笔写就,然而,由于刻工们的技巧娴熟,几乎多是用新创制的且异常锐利的硬质刻刀刻在龟甲,兽骨,金属器具等材料上。清朝末期山东福山著名学者王懿荣,所发现殷尚时代的甲骨文,笔画瘦挺纤细,结构疏密有致,在当今可识的汉字中以其最为古老,称得上是中国硬笔书法的鼻祖。殷商时代甲骨文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以毛制的软笔书写工具——毛笔。从此,硬笔书法便随着毛笔的出现而逐渐淡化了它的发展和应用。然而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至当代,硬笔书法并为泯灭,时起时伏,与软笔书法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我国硬笔书法源远流长,硬笔是先与毛笔的,硬笔的刻划书写为软笔书写汉字,间架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毛笔书法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科技的提高,工具的创新改制,二者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鉴于书法发展史,中国书法的书写刻划工具为硬笔先于毛笔这一历史事实,当前,青少年儿童为何不能依据自身的生理特征,认知规律,以及艺术的实用性,这些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而先于软笔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先从硬笔书法的学习,达到一定基础后,再进入毛笔书法的学习。
中国书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至今,书法热潮逐年上升,全国范围内的确出现了不少的毛笔书法家。这些值得我们为之骄傲自豪,然而其中确有毛笔功底扎实,书艺高超的中青年书法家和老一辈书法家,甚至有的是高校博导,有的是高层培训中心的教师,其硬笔书法笔者不敢恭维,更有一些高等学府里做书法教育工作的教授,在教学时,黑板上的板书,粉笔字写的也难以令学生入目,有的虽不用黑板板书,而通过电脑投影机,投到银幕上的钢笔字也难以折服学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学会毛笔字不一定就会用钢笔写字”,“毛笔字写的漂亮,钢笔字不一定写的漂亮”。
反之,有的中青年没有练过毛笔字,经过硬笔训练,工作实践,却练就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如此说,笔者,并非有厚古薄今,排斥毛笔书法之意,更无贬低知名书家之意,因为笔者也是一个耽情翰墨者。只是想依照心理学,生理学研究成果,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认知规律,艺术的实用性以及学书效果提高之速度诸因素,给中小学生指出一条学书之路——学习中国书法,宜从硬笔书法开始,学习书法的规律为:硬笔——软笔——硬笔。这样往复无穷,必能登上艺术的颠峰。
参考书目:
1、《教育学》 主编:罗玉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2001年3月第16 次印刷。
2、《教育心理学》 张春兴 编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2005年1月第5 次印刷。
3、《书法教育学》 陈振濂 著 1992年6月第1版 西冷印社
4、《书法概论》启功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1990年10月第5次印刷
5、《小学写字教学法》 于魁荣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1年3月第1次印刷。
6、《中国硬笔书法史》 主编 赵 燮 孙敦秀 时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1997年9月第1次印刷
7、《心理学》 叶奕乾 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2001年第17次印刷
8、《认知心理学》 彭聃龄 著
9、《书法常识》 启功、秦永龙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1999年3月第2次印刷
豆腐营
去群众艺术馆看看、、、
祝你好运
-
出生于辽宁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其中有你喜欢的吗?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会出现很多知名的人,明星、名人、主持人等等,下面来看看辽宁这个地方出现了哪些知郑纳名人士? 郑爽 郑爽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当年凭借着《一起来
-
云岑是谁如下: 云雾缭绕的山峰。高山。晋虚灶陶潜《归鸟》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憇云岑。”唐杜甫《过津口》诗:“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元张雨《八声甘州·舟
-
一、裴之为什么要杀林朝夕 林朝夕知道宏团了裴之的秘密。 《天才基本法》中林朝夕发现了最近裴之有点不正常,并且怀疑他来自芝士世界,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裴之有砸墙的举动,而墙内
-
从唐代至清代,遂宁诗人辈出,他们领一代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陈子昂,开盛唐一代诗风;宋代王灼,其《碧鸡漫志》在宋代词话中最具学术价值,收入了《四库全书》;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