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哪段相声?
相声溯源,其重要性无须赘言,然而,不论是就整体艺术还是具体的相声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难的。这里选择了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在内的十余段传统相声,略作捯根探源的追索,可能是有益的。当然,对数以百计的传统相声宝库来说,区区十几段,所占比例甚小,只能是窥全豹于一斑。
对口相声《文章会》
《文章会》问世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可能出自读过《四书五经》的旗籍票友之手。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版本。例如,最早版本里的主考官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龢和中堂荣禄。辛亥革命前后的演出本把主考官改为康有为和蔡元培。这段相声以嬉笑怒骂的方式,通过歪讲和曲解,抨击了八股文的迂腐,颂扬了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诗歌和民间小曲。艺术手法较为隐晦、曲折。段子里不曾有一句话提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然而,矛头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话里话外,流露出对建立学堂以及康有为的变法和蔡元培的兴学的满腔热情,主题思想是积极的。
从隋唐到清末,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的制度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才被迫废除。明、清两代,文科考进士每三年一次,考试科目就是八股文。所谓八股文,就是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从起股到束股,又分为相互排比的两股,一共八股。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呆滞,大都是无病呻吟之作,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读书中状元”的愚民政策的重要手段。清末改良派人士揭露八股文的三大罪状是“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其危害是“足以亡国”。1898年,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产生分歧,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等人的主张,在翁同龢的参与下,推行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除旧”的第一条就是“废八股改试策论”;“布新”的第一条就是“筹办京师大学堂”。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把持朝政,力主守旧,反对革新。维新运动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即告夭折。传统相声《文章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这段相声里,巧妙地安排了皇上出题“我”作答的情节。例如,皇上出的“春王正月”的题,“我”答:“正月里来正月正,我与小妹逛花灯。花灯虽是假,妹子是真情,咿呼呀呼嘿!”皇上又出“秋题八月”,“我”答:“八月秋风阵阵凉,一场白露一场霜,小严霜单打独根草,挂大扁甩子在荞麦梗上也!”以优美的民间曲调和呆板的八股文相对比,构成了对八股文的尖锐而又辛辣的讽刺。
对口相声《关公战秦琼》
关于这段相声,曾有这样一种传说: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主演的京剧艺术片《野猪林》。停机之日,首都许多影剧界人士前往祝贺。酷爱京剧艺术的谢添当场表示要和导演崔嵬凑趣扮戏,各扮不同朝代的人物,摄影留念。谢添扮演秦琼,崔嵬扮演关公。二人随即上装,摆开对阵的架势,拍下了关公战秦琼的剧照。后来这幅剧照被谢添的好友侯宝林看见,极感兴趣,不久就创作了相声《关公战秦琼》。
这种传说只是巧合。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段相声就已问世。它是相声艺人张杰尧根据《笑海》第一集里的一则笑话改编而成的。原笑话是这样的:
豫省洛阳城西四十里,某富翁八旬寿辰,由上海约京戏两班,演员共六百余名,每日两餐需白米数石。迎寿之期,开场跳加官毕,演《大赐福》,见各角色行头一新,翁喜。次演《双投唐》,翁不解京戏,大怒,唤班主至,令速换一出,再不合意,当下逐客令。班主恐再不满意,遂请翁自选之。翁又问曰:“汝班中有唱红脸的吗?”班主回答:“有。”翁又问:“叫何名?”班主误答:“红脸的即是关公。”翁令速演《关公战秦琼》。班主恐翁怒,速至后台商之某红净扮演关公,某武生扮演秦琼,各带四下手。临上场时,嘱打鼓佬开“急急风”上。四下手跑过场,红净走过场,同下,武生率下手如之。班主恐翁怒,急将二人推出外场。净哼,生哈。打鼓佬嘲之曰:“你瞧哼哈二将。”遂打唱。生、净无法。净唱:“你在唐朝我在汉!”生接唱:“咱俩打仗为哪般?”净唱:“叫你打来你就打!”生唱:“我要不打谁管饭?”
这段相声后经侯宝林加工整理,提高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脍炙人口的保留节目。
对口相声《武松打虎》
这段相声是根据吴趼人《滑稽谈》里的一段加工而成的。原文如下:
剧场上掮旗枪扮兵卒者,俗谓之跑龙套。某甲业此,而赌博无赖,屡向小生某乙乞贷。乙久厌之。会甲博负,又向乙贷二百文,乙不应。是日剧场演景阳冈故事,乙扮武松,甲扮虎。往来扑跌,虎终不死。乙初莫名其妙,既而顿悟借贷事,因执虎耳而言曰:“畜生,借给你罢!”拳起语出,语毕拳落,虎乃死。
这段相声新中国成立初期侯宝林、郭全宝在京津两地经常演出。
对口相声《空城计》
关于《空城计》的来源,过去传说是从天桥的滑稽二黄演变而来的,其实是清代著名艺人余三胜的逸闻。王梦生《梨园佳话》载云:
一日,三胜扮演皇帝,引率四内侍登场。左右应各二人对立,适此时左三右一,三胜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讵意始终不悟,无可如何。于是三胜唱完之后,续唱“这壁一个那壁三,还须孤王把他搬”两句而收场。观客、后台相率大笑。
文中提到的龙套站错位置的是一出王帽戏,而不是《空城计》。陈墨香《梨园外史》里将这则逸闻进一步做了加工。原文如下:
那日余三胜四个手下,三个站在一边,余三爷走上去,把那站错的顺手拉过来,当场抓词,唱的是“老夫出兵运不佳,一边一个一边仨,挤眉努嘴全不懂,还得老夫用手拉”,惹得台下人人大笑。
余三胜是后来的名老生余叔岩的祖父,1845年是春台班的首席老生,曾创造过许多悠扬动听的唱腔,表情动作也很讲究。他的这则逸闻经过艺术加工,就成了相声。因此,传统相声《空城计》又名《站门》。
对口相声《文昭关》
这段相声是根据生活中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大弓《梨园话旧录》里说:
清末,谭鑫培应上天仙之聘来津,配演名伶赴站迎接。谭漫不为礼,且谓当面恭维人者暗地必骂人,因颇招怨谤,群思有以报之。会谭之跟包未至,暂由该园代备,群以金贿跟包,嘱检理一切道具时设法挫之。是晚谭演《文昭关》,伍子胥例应配剑,而跟包反挂以刀。谭出场时已侦知为刀,然犹从容登场。其子小培操琴,见状大窘。乃谭唱至“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时,改为“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熬,腰中空挂二尺刀,眼前的仇人杀不了”。台下彩声雷动。
这段相声新中国成立初期侯宝林经常演出。
对口相声《卖挂票》
1931年,《戏剧月刊》第5期刊登了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一件事:
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我的朋友石君那天坐在池子里,越到后来人越多,连窗户上都爬满了。戏唱到“大轴”,天也黑下来了,谭老板大概还没有来,台上垫些个《逛灯》、《请医》一路的小戏。这时候,又有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头子,抹着一脑门汗珠,挤进小池子来找座。伙计说:“这哪儿还有地方啊?桌子上都没有放茶盅的地方啦!”那老头子四下里看看,也真没办法,可是眼看好戏快上啦,又舍不得走,没奈何,就跟我的朋友石君商量:“您劳驾就请抬一抬腿吧!”石君问:“干吗?”他说:“让我蹲在桌子底下吧,反正有的听就得听,劳驾,劳驾!”石君瞧他这么大岁数,央告得可怜,就让出一条腿来,让他猴地下。他谢了又谢,蹲下去了。好容易等到快八点,台上七郎的魂子上啦,台底下那么些人,立刻鸦雀无声。那个老头子半天不言语,这会儿却拍着石君的大腿说:“劳驾,您把腿往回靠一靠。”石君以为他闷在桌子底下,受不了啦,就想让他透透气。正说着,堂鼓响了,接着起冲头,导板头,胡琴也响了,等到老谭唱完“……黄昏时候”,台底下崭齐的一声“好”。这时,那个老头子早从桌子底下钻出个脑袋来,用嘶哑的声音喊了一声“好”,又缩进去了。当时把石君吓了一跳。以后,凡是老谭使一个好腔,他就钻出来喊一声。一直到戏打住,散了座,他才颤巍巍地从桌子底下出来,对石君咂咂嘴说:“真过瘾哪!”石君问他:“累吗?”他说:“不累,听这出好戏,委屈着蹲一下子,也算不得受罪,可是您刚才要不让我把那声‘好’喊出来,那可真憋得我肚子疼呢!”
买蹲票是生活里的实事,买挂票也是这样。据《梨园外史》载云:“春台班开戏第四日,胡喜禄唱《玉堂春》。看戏的客座人山人海,后面来的人没有地方,用粗绳子把板凳悬在戏楼的栏杆上,打着秋千看戏。众人不看戏了,都来看这稀奇的景致。”这本来就够新奇的了,到相声里,更夸张成“挂着一百三十二位,连动都不动”,这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五十年代,马三立、张庆森在天津市曲艺团搭档演出,《卖挂票》是他们的代表作之一。
对口相声《捉放曹》
传统相声《捉放曹》是学唱京剧的“柳活”。京剧《捉放曹》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的片段改编而成的。这段故事在小说里只有四十四行,京剧中却发展成包括“捉曹”、“公堂”、“放曹”、“杀吕伯奢”、“行路宿店”等五场的大戏。二三十年代,著名老生余叔岩以此为拿手戏,一般唱须生的演员也大都上演这出戏。改编成为相声《捉放曹》,只选公堂陈宫审问曹操一场。两个演员分包赶角,扮演曹操、陈宫、衙役王顺三个角色。兼有唱、白,模拟小锣、大锣,演来比较热闹,进出人物也较干净利落。侯宝林与外国朋友谈话时,曾说:他少年时代学过京剧,最初学的就是《捉放曹》。他强调:表演相声《捉放曹》,学唱要有滋有味,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听着过瘾才行。如果只靠歪唱取笑,效果会适得其反。这段相声的“垫话”短小精悍,为了给后面的诙谐表演作铺垫,突出了“甲”对生、旦、净等行当以及艺人姓名几乎一无所知,学唱也常常串到评剧、河北梆子乃至越剧上去,借以活跃气氛,抓哏逗笑。“正活”是公堂陈宫审问曹操,发挥了“娓娓讲谈古代事,突然说出现代词”的对比手法,出人意料地抖响“包袱”,如“来了给你报户口”、“把他枪毙”等,都较自然贴切。
对口相声《当行论》
旧时代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商家称为“当铺”。能够当多少钱,视抵押品的估价而定。当铺所开表明抵押钱数到期凭票赎回的单据叫做“当票”。用抵押品向当铺借钱叫做“当当”。到期不赎抵押品归当铺所有叫做“死当”。当铺里站柜台的大都学徒出身,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珠宝玉器、古玩字画得有鉴别真伪的过硬本领;对各种皮货,只需口吹、手摸,就能分清高低档次。传统相声《当行论》就是评点当行活动的。
这段相声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模拟当铺里站柜台的职业特点:盛气凌人,刻薄冷酷。后半段则是逗哏的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二大爷在当铺里当三柜的经历。由于见识、经验不足,碰到典当京剧乐器和木框座镜的,只好信口开河,乱起名字,弄得开票的先生无所适从。逗哏的夸张地模拟站柜的说话拉长声,连出门雇三轮也用带韵的腔调加以褒贬:“两毛,多了不要,胶皮不好,回头放炮!”这类“包袱”显然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对口相声《找堂会》
这段相声使用了“倒口”,以方音塑造人物,效果十分强烈。传统相声中有不少“倒口”的段子,如《怯讲演》、《怯跟班》、《怯洗澡》、《怯进京》、《怯相面》、《绕口令》、《树没叶》等,大都是精华与糟粕杂糅,《找堂会》是“倒”中较为优秀的一段。
传统相声中以豆腐为表现对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猪吃豆腐》、《找堂会》。八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会席面。当时,曲艺艺人组成班社,除了街头或茶园作艺外,还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会。按一般习惯,管吃管喝,还付给一定的报酬和赏钱。如果饭菜特别好,可以少付一些报酬。如果碰上演出行业不景气,也可以只管饭,不付报酬。因此,找堂会,首先要问:“是八大碗还是海参席?”看看差事美不美。艺人常说:“卖艺就是为了这张嘴呀!”《找堂会》是“撂地”艺人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创作的。它讽刺的是旧社会的渣滓——靠跑合拉纤从中牟利的掮客。这种人凭一张嘴,茶馆、书馆里转,赚佣金,讨赏钱,至不济也骗几个车钱,喝杯蹭茶,抽根蹭烟,属于“不坑害艺人就活不下去”的蛀虫。艺人对他们非常反感,编成相声,也就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段相声主要通过“贯口”渲染跑合的能说会道、虚张声势、花言巧语、骗人上钩的丑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口相声《对春联》
这段相声是张寿臣根据李德钖的传本丰富发展而成的。他曾说:“当初李先生和张德泉使响了这块活,传到我这儿又经过加工。”在这个“子母哏”的段子里,“甲”、“乙”有同样的文化素养,谈古论今,头头是道,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乙”出上联,“甲”对下联,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脱口而出,对答如流,或是假作搜索枯肠,张口结舌,无非是为了抓哏取笑。尤其是象声词的运用,具体、形象、恰切,颇有独到之处。
对口相声《夸住宅》
这段相声是“数趟子”的“贯口”段子。“垫话”运用的是岔说的手法,通过四字对句的方式,描绘了铜雀台、阿房宫、卧龙岗、大观园的景色。进入“正活”,又通过对大门内外、前廊后厦、东西配房以及装饰摆设的夸张描绘,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式住宅的宽敞、古朴、幽静、雅致。最后历数各种钟表名称,抖响“包袱”,耐人思索,饶有兴味。
《夸住宅》注重辞藻,文学性强,属于“清门”相声。“垫话”因人而异,目前常见的是第三代艺人恩绪流传下来的本子。
对口相声《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诗、酒、花,是过去文人的七种爱好。这段相声是由有关“抚琴”、“下棋”、“画扇面”、“学羲之”的四个民间笑话融合而成的,知识性和娱乐性较强。一方面,传播了有关古琴、象棋、书法、国画的常识。另一方面,讽刺了那些自诩“名家”,冒充“权威”的人。整个段子顺畅、自然、生动,使人有“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连串来”之感。
单口相声《抡弦子》
著名京韵大鼓演员白凤鸣曾说:二十年代末,著名单弦艺人德寿山在天津市茶楼“攒底”,号称“单弦泰斗”。他是满族正白旗人,曾在礼部任职,学识渊博。中年患伤寒,留下身躯伛偻、胸部不能挺直的后遗症。他从幼年起就喜欢自编自唱“八角鼓”。通晓音律,对昆曲、皮黄也肯于钻研,演唱时注意吐字发音和行腔声韵,朴素醇厚,悦耳动听。每天上场,先将当日的见闻编成六句岔曲,幽默滑稽,堪称一绝。他爱讲笑话,有一次讲了一段“诈尸”的笑话,有人认为,稍作加工就是一段相声。张寿臣听说以后,就请德寿山给他说了一遍,经过整理补充,编成相声,三个月后在泰康商场“歌舞楼”中场上演,后来更名为《抡弦子》,又名《无鬼论》。常宝霖、白全福过去经常演出。
单口相声《借火》
1961年,《不怕鬼的故事》出版,引起曲艺界的浓厚兴趣。传统相声中也有宣传无鬼论和不怕鬼的段子,为了批判地继承遗产,丰富上演曲目,当时的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举办了一场“无鬼论”相声晚会,演出了七段相声。单口相声有《抹花脸》、《开秧榜》、《借火》,以《借火》最受欢迎。
《借火》原来题为《挂尸》,较为粗俗。当时负责组织演出的王决和演员郭全宝商量后,改名《借火》,一直流传至今。“垫话”是父子俩半夜走黑胡同,疑心生暗鬼,闹了误会。进入“正活”,又讲了看街的王三看管上吊自杀的死人时发生的事情:一个过路的人夜里看见鞭杆子香的火亮,却不知道那香是在死尸手里攥着的,凑近借火点烟,闹了场自己吓唬自己的喜剧。
这段相声描绘了旧时代被高利贷盘剥而上吊自杀的人的惨状,勾画了人吃人的魔鬼世界。表演中注意避免渲染恐怖气氛,以误会巧合的手法制造笑料,突出了演员的爱憎分明,显示了艺术创造的用心良苦。
单口相声《测字》
在传统相声中,《测字》是专门揭露江湖术士、庸医、骗子坑、蒙、诈、骗的卑劣伎俩的,着重戳穿旧社会测字卜卦的真相,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这段相声是前辈艺人在观察分析、实际体验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清末,相声艺人“撂地”作艺,附近就有算卦、测字的,耳鬓厮磨在一起,对那套骗人的伎俩了如指掌,于是编成相声,加以讽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段子内容既有揭穿骗人内幕的一面,又有宣扬测卦灵验的一面,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并存。1956年,刘宝瑞进行了去芜存精的加工整理,着重于批判和揭露。这些测字的是旧社会的油子,他们熟悉社会习俗风尚、地理环境以及市民的心理状态。测字时,通过察言观色、旁敲侧击,猜测来人的身份,揣摩对方的处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上巧舌如簧,善于顺风使舵,常能诱人上当。云游客《江湖丛谈》中指出:相面测字的生意人,猜测人的穷富绝不以衣帽取人。因为在旧社会,乡下的土财主有的顶多穿件灰布皮袄,在衣着上一点也不阔绰;而那些冬穿水獭夏穿绸的人,有一部分正是搞坑蒙拐骗的贼盗。再有,结婚早的人家里都富裕;三十五岁以后才结婚的肯定家里比较穷,是靠自己自立后才结婚的。生意人管这些叫做“人情世态社会学”,靠口巧舌能来蒙骗人。相声《测字》里,三个地头蛇找测字的测当天的祸福,故意都测“猪”字。测字的根据实情,暗中推断:某某往东去,有人请吃饭,因为他知道东边有人大办喜事;某某往西去,有人送衣服,因为他知道当天西边有家估衣铺开张;某某往北去,准得挨顿打,因为他知道北边是督军府街,不准随便通行。经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恍然大悟:测字的所谓“本事”,原来是靠猜谜式的揣度情理,以不变应万变,实属骗人的勾当。
单口相声《打油诗》
这是段“文哏”相声。这类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唐李肇《国史补》一书里就介绍过诨语、歇后语、讹语影带、咏字、隐语、寓言、诙谐等文字技艺。宋代的风俗书里也介绍过合生、说诨话、打调等供人谐噱的文字游戏。明代戏曲家朱有燉根据元代人著作改编的《添香献寿长寿仙》中也有双秀才过生日,四个人用酒令来庆贺的场面。所有这一切,都和相声“文哏”的表现手法相类似。所谓“打油诗”,就是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受旧体诗词平仄韵律的限制,相传是唐代文人张打油创制的,故称“打油诗”。
单口相声《打油诗》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个共同点,就是赞扬憨厚老实的人,批评和讽刺奸诈曲滑的人。后者总想耍小聪明,达到利己的目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往往以弄巧成拙告终。《打油诗》就是这样。它描述了性格不同的弟兄四人:老大忠厚;老二老实;老四不但忠厚老实,而且还不爱说话;唯有老三最奸猾。赴京赶考的路上,有一次吃饺子,老三提议即兴作打油诗,想借“一个字吃一个饺子”的规矩捉弄老四。谁知老四在老大的启发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老三的花招彻底失败。《打油诗》是刘宝瑞的代表作之一。他表演时,着重刻画人物性格,描绘音容笑貌,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群口相声《扒马褂》
《扒马褂》讽刺的是游手好闲、吹吹拍拍的有钱人的帮闲。清代这类人被称之为“虚子”,虚伪的“虚”;民国初期称之为“架秧子的”,“秧子”指阔少,俗称“少爷秧子”。《扒马褂》里的少爷秧子信口开河,撒了大谎,架秧子的为了些微之利,极尽阿谀奉承、巧言令色之能事。有人说:《扒马褂》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宣扬市民哲学,而是批判市民哲学。少爷秧子说的谎言,如风把井刮跑啦,烤鸭子飞啦,是根据笑话集《新镌笑林广记》里的《圆谎》改编而成的。笑话原文如下:
有人惯会说谎,其仆每代为圆之。一日,对人说:“我家一井,昨被大风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仆圆之曰:“确有其事,我家的井贴近邻家篱笆,昨晚风大,把篱笆吹过井这边来,却像井吹到邻家去了。”
相声里的“菊花青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了”则源于明代笑话集《续金陵琐记》里的《鸡食黑驴》。原文如下:
一乡先生子,好斗促织。闻三牌楼有一促织,斗必擅场,遂往求之。其人云:“若能以所骑黑驴相易,方可不顾银也。”因爱之甚,乃曰:“古人尚以妾换马,何惜一驴乎!”相易归家,方持盒而玩,忽跳于地被鸡食之,乃顿足大怒曰:“一匹黑驴被鸡食之,可恨,可恨!”闻者莫不大笑。
改编成为相声《扒马褂》,把“黑驴”改为“青骡”,“鸡食之”改为“掉茶碗里烫死了”。
在相声的改编过程中,着重塑造两个人物:一是云山雾罩、信口开河,常被人问得张口结舌的少爷秧子;另一是少爷秧子的帮闲。为了借少爷的马褂穿几天,摆摆阔气,只好傍着少爷,想方设法替人家圆谎,有时张口结舌,丑态百出。这段相声里还有个人,相声术语叫做“腻缝的”,在上面两个人物中间穿针引线,使之处于对立状态,组织一连串的“包袱”,引起酣畅的笑声。
-
一、2012年硬笔书法7级考试题目及内容 硬笔6-7级 命题创作:楷书一件,其他字体一件,书写内容相同,字数各80字左右(用8开共2页的考试专用纸考试,第1页为誉歼84个方格,第2页为横条格)。
-
谁能告诉我“取经唯诚,伏怪以力”是什么意思啊 只有靠一片诚心方可取得真经,收野耐服妖魔鬼怪需要用法力。 这是在《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的一副对联,形象地体现了《西游记
-
《松鹤延年图轴》清虚谷纸本设色纵184.5厘米横98.3厘米此图是极为潇洒豪放的写意画,与常见的以松、鹤为题材的作品不甚相同。画面斜出构图,坡上野菊丛生,十分繁茂,凸现出勃
-
一、一篇阅读,尽快回答··谢谢 1 中心论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2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利用时间的人,时间给他的就多;不能利用时间的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