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诗人的作诗技巧是在哪里学的呢?为什么后人很难模仿经典唐诗的意境和文采?
作诗技巧包括很多方面——练字 修辞 意象提炼 用典 谋篇布局,等等等等。
灵感固然重要,但技巧也不是凭空掉落,而是厚积薄发。
举几个例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谋篇上,写着写着自己的感受,第三句一跳,就到了想象家中想念自己的场景。布局精巧。
《诗经·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从结构上,第一章写一人怀人,后三章则是想象对方的景象了。
再比如,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将女子与桃花相互映衬,《诗经》也有。《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关于问题的后半部分,后人不是没有模仿唐代啊。后人写诗,绕不过唐诗。比如,江西诗派 前后七子,等等,都在学习模仿中进步。其他人就算不这么标榜,也绕不过去的。
至于能不能看出来,能看出来多少,就看读者自身了
诗人作诗就好比蜜蜂酿蜜,巧妇做饭。会作诗是一个诗人最起码的本领,如何学会作诗呢?作诗的技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诗的技巧是从前人的作品和作诗经验中得来的。杜甫评李白诗作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的就是李白的诗篇有庾信和鲍照的影子,李白是学习过他们二人的作诗经验和风格的。会作诗就一定能写出好的诗作来吗?不见得!还有一句俗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需要知和行完美地结合,才能产生出好的作品。足不出户,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他们的伟大作品无不是在漫长的游历或者是颠沛流离或者是贬谪途中完成的,如果看看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若合符契,完美无间。蜜蜂采得百花后方能酿出芳香浓郁的蜂蜜,而巧妇没有米的话也做不出好饭来。后人没有前人的人生经历,如何能写出他们那样的千古名篇呢?
-
一、2012年硬笔书法7级考试题目及内容 硬笔6-7级 命题创作:楷书一件,其他字体一件,书写内容相同,字数各80字左右(用8开共2页的考试专用纸考试,第1页为誉歼84个方格,第2页为横条格)。
-
谁能告诉我“取经唯诚,伏怪以力”是什么意思啊 只有靠一片诚心方可取得真经,收野耐服妖魔鬼怪需要用法力。 这是在《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的一副对联,形象地体现了《西游记
-
《松鹤延年图轴》清虚谷纸本设色纵184.5厘米横98.3厘米此图是极为潇洒豪放的写意画,与常见的以松、鹤为题材的作品不甚相同。画面斜出构图,坡上野菊丛生,十分繁茂,凸现出勃
-
一、一篇阅读,尽快回答··谢谢 1 中心论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2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利用时间的人,时间给他的就多;不能利用时间的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