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认为书法要生,对生的意思
一、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认为书法要生,对生的意思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认为书法要生,对生的意思,人们有不同看法。从理论上讲:“字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中国书法在创作时强调笔画之间相互呼应,给观赏者一种连绵不断、生机勃发的视觉感受。正所谓“气韵通达,性情舒展”、“字如其人”等说法。这些都能反映出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在创作过程中注入了真挚的感情,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来。书法作品首先要自然流畅、圆润活泼;同时还必须结构严谨、端庄大方。若为草书则又需清劲利落、疏密得当,点画和谐统一而富 有变化,行款整齐且不失规矩。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是明朝后期大臣和书画大家。临古是董氏书学中极重要的一环,他自十七岁开学书,一直到八十二岁临终从未间断过临古。对他而言,临古不止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发掘创作源泉的途径,流传至今的董氏书迹中,临古之作甚多。“熟后求生”就是他主要的临古观。董其昌《画旨》上有一段话说:“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由生入熟”很好理解,这是千百年来学书之人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由此可见,“生疏”肯定是不对的。
二、康熙如何推崇董其昌书风和学董之势?
康熙以后,天下一统,四海升平;政治加强,社会安定。以王铎、傅山为代表的个性派书风,逐渐淡出书坛,取而代之的是董其昌书风和学董之势蔓延朝野上下。当然,这与康熙帝推崇董书以及他自己身体力行的作用不无关系。
康熙(1654~1722),名玄烨,8岁即位,16岁亲政,在位61年。他重视文化建设,实行科举制,积极选用汉人并组织编纂了《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大型图书。同时,康熙并不忽略汉人的反抗,对于抱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施行文字狱,以图控制言论拿扰。
康熙本人喜好书法并以专学董书的沈荃为师,受沈氏影响,极力推崇董其昌书艺。上行下效,书法依傍董其昌者,不仅在科举考时被录取的机会较大,而且在仕途上也比他人更为顺畅。在这种急功近利作用充分体现的背景下,书法艺术难免不走向甜俗妍媚、千篇一式的极端。因而,其艺术品质也由此被荡涤殆尽。清乾隆以后的“馆阁体”就是典型的例子,“馆阁体”又称“干禄书”、“院体”,与明代的“台阁体”异名而同质。狭义地讲,专指用于科举考试或馆阁笔翰的小楷书册,追求稿敏渗“乌、方、光”,千人一面,状如算子,毫无生气变化可言;广义地说,则不限于小楷,上至天键脊子亲王,中及名公大臣,下逮科举士子,大凡缺乏个性,“平、板、圆、匀”的行楷帖学书体,皆可归于“馆阁体”之属。“馆阁体”固然缺乏个性和生动的变化,但它所蕴涵的雍容、平和的气局,则不能简单地予以全盘否定。在它形成初期,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清初的沈荃、陈奕禧,康熙时代并称四大家的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铉、何焯以及康、乾间的张照、汪由敦等。
三、董其昌和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对比
董其昌的书法陵嫌型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尺猜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者好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总体上,比二王更飘逸,但不及二王秀美、严谨。比二王狂放,但许多字骨力过柔。
有很多可能性的啊
-
一、2012年硬笔书法7级考试题目及内容 硬笔6-7级 命题创作:楷书一件,其他字体一件,书写内容相同,字数各80字左右(用8开共2页的考试专用纸考试,第1页为誉歼84个方格,第2页为横条格)。
-
谁能告诉我“取经唯诚,伏怪以力”是什么意思啊 只有靠一片诚心方可取得真经,收野耐服妖魔鬼怪需要用法力。 这是在《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的一副对联,形象地体现了《西游记
-
《松鹤延年图轴》清虚谷纸本设色纵184.5厘米横98.3厘米此图是极为潇洒豪放的写意画,与常见的以松、鹤为题材的作品不甚相同。画面斜出构图,坡上野菊丛生,十分繁茂,凸现出勃
-
一、一篇阅读,尽快回答··谢谢 1 中心论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2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利用时间的人,时间给他的就多;不能利用时间的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