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宣笔

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时间:2022-06-03 05:12:33 浏览: 28 作者:笔墨纸砚网

明十三陵之定陵,乃是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

定陵的挖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重大悲剧,很多珍贵文物由于当年的科学技术不够造成巨大损失,从此规定不会再主动帝王级别的陵墓,只进行抢救性的挖掘。

其实一开始想要挖开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但由于经验不足,长陵的进展并不顺利,因此打算找一个小点的陵墓进行试手,因此决定挖掘定陵。

在当时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和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的带领下,于1956年5月,定陵试掘正式启动。考古队在定陵附近挖开第一道沟,刚挖1米多深,便发现了三块刻字的石条,上面写着“隧道门”三个字。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定陵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当时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但是此时考古队进展缓慢,并没有什么新发现,直到9月,才有新的转机。

在一次意外的挖掘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在这块石碑上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小石碑明确的指定了“金刚墙”的位置,而“金刚墙”就是地宫的墓墙,也就是说现在已经确定了地宫的具体位置。

因此考古队迅速的开挖第三条探沟,在1957年的5月,金刚墙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在金刚墙上,有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此入口并没有被浇筑,因此很快就被拆开。

此时,定陵地宫的大门,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打开这座定陵地宫的大门,就利用了自制的“拐钉钥匙”,其原理就如下图所示。

就这样,定陵,被打开了。

据说,当时墓口开的一刹那,金碧辉煌惊为天人,不过短短二十分钟,大量陪葬品被氧化,大量文物出土被迅速风华毁坏。由于墓室中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他的劣变速度十分缓慢,但是一旦脱离这次环境,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会加速文物的劣变,有的甚至一接触空气就化成灰了。

(由于科学技术不过关,龙袍被迅速氧化)

如果说定陵的发掘是因为无知,那定陵被糟蹋成这样以后,郭XX竟然还想上书挖掘长陵等其余帝王陵。而得知发掘的恶果之后,周总理下达批示,从此以后所有的帝王陵墓全部禁止主动发掘,除非是抢救性质的。

(人满为患的定陵地宫,除了石头,都是仿制品。)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定陵考古队长从金刚墙上抽开第一块砖,只听“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出,诡异的气味弥散开来。“快拿一只鸡来!”有人喊道。

随后,有人拿过一只爪上拴着绳子的公鸡,从金刚墙上挖出来的洞口放进去,

几天后,公鸡还能够打鸣。

考古队长在腰上系上粗绳,第一个走了进去。定陵就这样开始了它的悲剧历程。

一、为什么要挖掘定陵?定陵只是个练手的,最初真正的目标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

至于为什么要挖掘长陵,不外乎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已。因为永乐帝的长陵中可能会有一部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和其他价值连城的宝物。

1955年,明史学家吴晗、考古学家郭沫若等人联名上书,请求挖掘明成祖永乐帝的长陵,很快得到了批准。

没想到的是,长陵面积实在太大了,一群人折腾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找到墓道,陵墓的入口毫无踪迹。

于是,考古学家们只好暂缓挖掘长陵的计划,准备先找个小一点的陵墓进行试掘,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再挖掘长陵。

那么,到底应该先挖掘谁的墓地呢?考古学家们把目光在“明十三陵”巡视了一圈。

明朝历时277年,共有16位皇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政变中离奇失踪,没有墓地。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第七位皇帝朱祁玉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

其余13位皇帝均入葬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陵寝,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明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15座皇陵历经清朝、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完整,没有经过盗掘。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既然挖掘长陵暂不可行,其他12座陵墓中,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比较小,成为了第二个目标。

可是,献陵的入口依旧遍寻未果。

恰在此时,考古队员在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宝城外发现城墙上约3米多高的位置,有几块城砖脱落,露出一个直径半米的圆洞。

经过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城砖脱落处应该就是通往地宫的入口。于是,最后定陵就成了长陵的替代物。1956年开始正式挖掘。

在探沟挖到3米多宽、1米多深时,一块刻有字迹的石条露了出来。上面有“隧道门”三个字。

众人兴奋起来,加速了探沟的挖掘。谁知道挖了三个月后,依然没有任何新的线索。

再加上雨季的来临和经验不足,考古队员们情绪非常低落,怀疑挖错了墓道口。

没想到就在这时,一块刻着字的小石碑出现了。上面书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皇帝陵寝有这么多泄露秘密的指示牌呢?

这并非是有人故意泄密,而是万历皇帝即位后就开始修建定陵。定陵建成后,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它,因此先用土将地宫封闭了起来。

建成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58岁去世时才正式启用,整整闲置了30年。

在封闭前,为了方便万历驾崩时能够方便找到地宫入口,所以留了标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万历驾崩送入地宫后,这些标记牌并没有撤掉。

金刚墙是一道高8.8米的砖砌墙体,上有黄色琉璃瓦檐。因为300多年的填土挤压,金刚墙下面露出了一道用砖垒砌的“圭”字形出入口,显然是帝后棺椁入葬后重新封砌的部分。

只要拆开这“圭”字形出入口,神秘的地下宫殿就在眼前了。

二、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此时已是1957年5月,距离他们在定陵陵园里挖下第一锹土的时间正好一年。

面对着一墙之隔即将打开的地宫,考古队员们难掩兴奋之色,却又有些忐忑。

那些传说中的机关暗器是否存在?尸毒或者防腐药物会不会有致命的杀伤力?贸然进入地宫很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

于是有人提出,放一只活鸡进去,让它先探探路。

拆除工作从“圭”字型墙顶部开始,随着第一块砖被拆掉,一股浓浓的黑雾从洞口喷了出来。随之霉烂潮湿的气味弥漫开来。

当金刚墙被打开了一个“圭”形洞口后,地宫300多年来积累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通过洞口释放出来了。

等到雾气由黑变白,气味也淡了许多的时候。爪子上系着绳子的鸡从洞口被放进了地宫。

一周后,鸡竟然还能打鸣。考古队长腰间系上粗绳子,第一个走进了地宫。地宫里漆黑一片,有些蒙蒙雾气。一点声音也没有,安静得让人毛骨悚然。

定陵地宫深入地下27米,总面积一共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组成。五座大殿共有七个石门。石门材质均为汉白玉石,单扇重达四吨。

可是,石门却推不动,踢不开,又不能用暴力手段破坏石门。如何打开石门,成了横亘在考古队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石门中间留了一道3厘米宽的门缝,打开手电筒往门缝里一看,一块石条把大门死死顶住了。

这根石条不可能是有人在地宫里面顶住石门的,否则放下顶门石的人将无法走出地宫。应该是有人在地宫门外想办法放下顶门石的。

那么,或许有办法可以从外边拉开顶门石。考古队员们翻阅了很多典籍,发现了一个叫做“拐打钥匙”的东西。

根据典籍中的介绍,考古队员们用铁丝制成了铁丝圈,想办法从门缝伸进去,套在了顶门石上。接着,一名队员拽着拴在铁丝圈一头的绳子,其他队员用竹板从门缝里伸进顶门石的上端,一边顶一边推石门,顶顶推推,这样门缝越推越宽。

将近一尺来宽时,一名队员侧着身子从下部钻了进去。这个队员进去后,就用双手抱住了顶门石,并把它扶直了。当门缝推开有两尺多宽时,又进去了几名队员,进去后就把顶门石抬开。

墓门随着“隆隆”声被打开后,没有暗器,也没有毒烟。手电的光柱射进了漆黑的墓室中,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朱漆大棺,就静静地摆放在棺床之上,发出瘆人的幽光。

三、定陵中到底有什么?万历皇帝墓室中存在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最初发现的时候,考古人员几乎是欣喜若狂的。

打开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椁后,一直从里面拿出了整整11层的随葬品,才发现万历的尸骨,可以说他几乎把当时中国所有最好的宝贝都塞进了自己的棺材之内了!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

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陪葬品数量巨大,有3000多件。其中有皇冠、金锭、翡翠、玉石、盔甲、宝剑、瓷器、印玺、还有大量的丝织品。

在这里面出土的金丝翼善冠,可谓珍品中的极品。

帽壳部分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编的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看上去薄如轻纱。

半圆形的帽顶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俗称“纱帽翅”。

金丝网片正前方是二龙戏珠图案,金龙的造型生动雄伟。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的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

这顶金冠不仅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绝伦的手工艺水平,也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审美水平。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级的文物。

另外还出土了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四顶绝美凤冠: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

凤冠做工极其精巧,内部用漆竹丝做成圆框,凤冠上以龙凤饰件为主。龙是镂空金丝焊成,凤用点翠工艺,颜色艳丽。凤冠上的宝石、珍珠无数。璀璨绚丽,夺人眼目。

定陵中出土的是明朝万历年间顶级的稀世珍宝,每一件都美轮美奂,价值连城。一代帝王的豪奢生活尽显无疑。

可是,谁又能知道?打算在死后也过着奢华生活的帝王,竟然落到一个尸骨无存,挫骨扬灰的悲惨结局呢?

四、为什么说挖掘定陵是考古史上的悲剧?当时,定陵的挖掘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

可是,当地宫打开的时候,考古人员还没有来得及对那些精美的随葬品发出赞叹,就惊讶地发现,曾经鲜艳的陪葬品褪去了色彩,很多价值连城的物品在大家眼睁睁的注视下,迅速风化损毁。

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对文物的保护经验不足,很多奇珍异宝在之后更是遭受到了无法修复的毁坏。

考古队长无奈感叹:“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1】发掘定陵前,考古学家都没有见过真实的明代丝织品。定陵中有许多整匹的丝织品,上面还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等等,对研究明代的历史具有无可估量的宝贵价值。

由于缺乏经验,考古人员自信地将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衣物上,结果几个月后,衣服全部变黑、变硬、变脆,无法展开。

考古人员还将织锦像画一样裱糊了起来,却因为分不清纺织品的正反面,很多织锦展现的都是背面。再加上当时条件的简陋,库房四面漏风,大多数丝织品支离破碎。就这样成为历史的尘埃,再也不复存在。

2】帝后的金丝楠木棺椁更为悲剧,开棺后就被劈烂,扔入了山沟。

后来,曾有专家想找回棺木,却发现山沟中的棺木已经不知所踪。原来是被附近的农民拾回家去,有的人将棺木作为自己棺材的木料,有的人将棺木打成了家具,还有的人将棺木劈了烧火。

3】一皇二后的尸骨被一把火烧个干净,真正灰飞烟灭了。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在地底长眠了300多年,也没有能够获得永久的安宁,真是可悲可叹!

4】因为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材料整理进度断断续续,很多原始资料不知所踪。一些本可以揭开的明代的秘密,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又重新沉入暗暗黑夜。

时光无法倒流,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永远地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如今,我们只能看着文字,想象那些流光溢彩的古代智慧结晶。

五、结束语定陵的悲剧让大家都很痛惜,从这以后,坚决不动帝王陵成了考古界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

著名的考古学家、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勘探的王仲殊说:“定陵发掘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帝王陵不能随便挖。从这之后就定下了规矩,坚决不动帝王陵。”

后来,有人上书要挖掘武则天的乾陵,遭到了严厉的拒绝。这也是定陵的悲剧带给大家的教训,使得很多帝王陵免于悲剧命运!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是一位工艺美术家。 常沙娜,女,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满族,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

  • 书法理论的分类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

  • 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一、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这是书法家马三力的个人官网。马三力书法家、教育学家,原名马正君。 二、马力的画多少钱一平尺 马力老师

  • 田英章为什么不被书法界认可?

    一、田英章为什么不被书法界认可? 田英章不被书法界承认是有一些原因的。 1950年出生于天津的田英章,在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之后,便又进入日本东京大学学习,而他的主要学科便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