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钦的画值得收藏吗?
一、宋兆钦的画值得收藏吗?
宋兆钦的画值得收藏!
宋兆钦,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专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德州学院美术系教授。他的山水作品用笔含蓄稳健,墨色明澈秀润,苍柔相济,缜密工致,文静清雅,简练雄浑,酒劲苍健。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三山五岳的绮丽壮美,在他笔下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意境悠远,带给观者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精神享受。宋兆钦的青绿金碧山水作品学术性很高,目前他的作品一画难求。
二、《道人父子》的故事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道人父子》 主要讲的是在北宋年间京都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发生了一件奇闻。有一个道士说自己得到了炼丹的真传,能够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自己服用丹药已经活了300多岁,但其面貌年轻就像20多岁的小伙子。消息一传开,那些想长寿的达官贵人们纷纷登门求仙药,一时间道士家门前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有一天道士正在和朝中的几个高官一起喝酒,门童进来通报说道士的儿子前来求见,道士还很不耐烦的不愿意见,经过高官劝说之后才同意见面。不一会门外进来了一个满头白发老态龙钟的老头,进屋对道士倒头便拜,说父亲大人在上,儿子前来请安。道士对大家说这个儿子不听劝告,就是不服丹药,现在不到100岁就老成了这样。众高官见此情景对道士的仙丹深信不疑。而事后了解实情的乡亲们说,其实老者是道士的爹爹,两个人合演了一场戏欺骗了那些想长寿的高官。
《道人父子》 讥讽了权贵盲目追求长生,不切实际的空想幻想。
中国古代笑话:
《 奇猫》 文:刘承智 图:关守信
《泄气生员》文:刘承智 图:丛林
《巧治妒妇》 文:刘承智 图:陈铭
《道人父子》 文:刘承智图:王鸿翔
“古代笑话”多和世态人情有关,《奇猫》讽刺宦官媚上,《泄气生员》讽官场黑暗,《巧治妒妇》是伦理喜剧,《道人父子》则讥讽了权贵盲目追求长生
作者介绍:
刘承智:1946年8月生,山东夏津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德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主任编辑。历任《夏津县志》办公室副主任,夏津县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德州日报》副总编辑。多年坚持业余写作,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史学、译作400余篇,计200余万字。著有儿童读物9种,其中《幼学启蒙丛书・中国古代笑话》获国家首届图书奖。主编的《夏津县志》获全国地方志评比三等奖。另有多篇散文、杂文、新闻作品获奖。文学作品集《红梅绿柳》、《会笑的弥勒佛》分别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读者好评。
《奇猫》画家简介关守信,画家,山东青岛人,1950年生。毕业于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美术专业。现为青岛出版社美术副编审。系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泄气生员》画家简介丛林,画家,山东青岛人,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现为山东艺术学院)。退休前供职于青岛市卫生宣传馆。系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巧治妒妇》画家简介陈铭,画家,山东青岛人,1945年生。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青岛出版社美术副编审,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道人父子》画家简介王鸿翔,画家,山东青岛人,1944年生。1964年毕业于青岛工艺美术学校。青岛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副编审。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三、袁丁的介绍
袁丁,祖籍山东省长清县,1961年11月出生,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任山东省乐陵市统战部部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画师、德州市美协副主席、当代著名画家孙其峰先生入室弟子。
四、谁知道“雒”姓的起源与发展?
“雒”,是左“炎日”,右“火雀”。左边,下"日"上“炎”。右边,“隹”为“雀”鸟。本义,是太阳神鸟,“日鸟”崇拜。而后演变为,朱雀,玄鸟。故商人也以雒为尊,自称"天命玄鸟,而生商”。
雒字,很古老,与夏商有关。
夏族人崇拜太阳,以"华”为尊,因太阳光芒华盖万物而生命生长,是对生命的敬畏。而后演变为对“日鸟”的崇拜,“夏”即“日”,“日”即“金乌”,是太阳黑子。“雒”,就是“日鸟”,鸟崇拜,由此而形成鸟崇拜文化,又称“雒文化”。
“雒文化”,包括了有:雒国、雒王、雒侯、雒将、雒民、雒田、雒土……后世,有雒国。另,在越南有秦灭西蜀之后,蜀国王子逃至越南建国,瓯雒国,称安阳王。其国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候。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
古代以“雒”命名,与“雒”有关的地名,是“雒阳”、“雒城”。“雒阳”,后改名“洛阳”,因秦始皇为水德之皇,尚水,故改雒为洛。洛阳之旁,洛水流过。而“雒城”,指四川广汉,三星堆之旁"鸭子河”为“湔江”,流经石亭江而汇入长江,古称“雒水”,所以,雒水流经的广汉,有“雒邑”,秦时称“雒县",汉时称"雒城”。至今有还“洛水镇”“雒城镇”这两个现代地名。
而“雒”姓,来源于古代居住在“雒水”“雒河”“雒国”“雒土”的族民。他们以雒为姓,称为雒氏,后简称为洛姓,世代相传至今。
1、来历有五个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黄帝之子任,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雒水,就是洛水,后称洛河。
2、分布
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九十一位,多以广饶为郡望。
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周至县、宝鸡市岐山县、凤翔县、扶风县,咸阳市泾阳县、三原县、礼泉县、淳化县,铜川市黄堡镇、榆林市清涧县、绥德县,山东的宁津县、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的大石桥市沟沿镇,甘肃省的张掖市、兰州市、白银市靖远县平堡乡、金塔县、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河北省的辛集市,山东省的德州市、即墨市、胶州市、东营市、青州市、青岛市,河南省的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平顶山市、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郑州市巩义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尖草坪区、运城市芮城县、吕梁市离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奇台县,北京市的顺义区,广东省的深圳市,重庆市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雒姓:中国姓氏之一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黄帝之子任,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酉、祁、己、滕、箴、荀、任、僖、酢⒁溃馐鲂帐虾罄囱莼隽诵硇矶喽嗟闹泄诵帐稀
湖北人陈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或作络、洛。”可见,雒、络、洛诸姓氏皆同源于古雒国。古雒国,即黄帝之子任所建之国,位在古雒水,即洛河,发源于古漳山(今陕西雒南华山东麓)。
雒之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时代的雒陶,显于两汉时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佥,辉煌于明朝时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宝卿雒遵家族,现代最出名的是当代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雒树刚。
“洛”在古代本写作“雒”,在古籍中所称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嫔,传说在雒水之滨(雒浦),是雒神经常出没之地。商朝时期,该地区称雒邑,古代居于雒水两岸的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雒氏,后省笔简化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据史籍《汉书・古今人表》的记载:“舜友有雒陶,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辩证》中也明确记载:“以水为氏。”洛阳,古时即为雒阳,洛水即为雒水。雒水女神为炎帝的女儿,叫雒嫔,也叫洛嫔。
以“雒”为姓,应当早于汉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学者认为雒陶是雄陶之误,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实雄陶才是雒陶之误,因为古瓯雒国(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经被误传为雄王、g王。
“雒陶”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所著的《尸子》一书:“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汉朝史学家班固在《前汉书・古今人表》中亦有记载。
按照清朝学者孙诒让《墨子闲诂・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之句后的大段论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与尧舜同时代的东方鸟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领皋陶。传说,皋陶面色青绿,嘴唇像鸟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后世尊为中国司法的鼻祖。大禹继位后,曾举荐皋陶为其继承人,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大禹又举荐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却被大禹之子启给杀害了,禅让制至此结束。
雒陶也可能是东方鸟夷部落的一支,因为“雒”和“陶”都是鸟的名字。“陶”或作“繇”、“鹞”,而“雒”一般认为就是“燕子”或一种“猫头鹰”,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雒”实质上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玄鸟”。如今这种说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语言中得到佐证:“雒”即“鸟”,故有“雒田”即“鸟田”的说法。
最迟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设置雒阳县,西汉因之,属三川郡。西汉又在四川置雒县,属广汉郡,东汉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复置,今广汉市所在地叫雒城镇,算是尊重了一下历史。《金文大词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应该指的就是雒县。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于周灭商而营建称为“中国”的雒邑,周平王东迁雒邑,战国时雒改为雒阳,因史籍上又写作“洛邑”或“洛阳”而孰是孰非难下结论。
不过,雒字还见于以下书籍:《左传》“洛”皆作“雒”;《周礼》夏官方氏“(豫州)其川荧雒”,天官序言“辩方正位”郑玄注“太保朝至于雒”;《诗・鲁颂・贰榜德恚s之野,薄言撸序n有骆(白马黑鬃),有有雒(黑马白鬃),以车绎绎,思无荆悸硭棺鳌保弧蹲印ぢ硖恪贰拔疑浦温恚罩拗讨弥保弧渡胶>ずM饫贰八嗌髦诎酌癖保惺髟祸锰(桦树),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楚辞・天问》“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嫔(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词典》中转载《印薮》提到了一个篆字“雒”,这个“雒”字被刻在一个周朝的S上。S是一种古代食器,出现于西周中期,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这个“雒”字,应该是人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见,尽管“雒”字还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铭文中发现,但是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决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学者认为,“雒”字始于周公所营“雒邑”,按五行说,秦为水德,故改“雒阳”为“洛阳”,至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认为汉为火德,因此又改“洛阳”为“雒阳”。
“雒”的本意,按《说文解字》鸟(隹)部中的解释:“雒,H}也。怪鸱。今称鸺V,也叫横纹小{。”因此,雒应该是一种小猫头鹰的名字。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史家解释为“汉兴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时期,人们有着浓厚的鸟崇拜传统观念,如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见,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鸟就是他们的祖先。
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尊、圆雕玉^、安阳大司空村第539号墓出土的一件铜^卣等器物来看,在商人的崇鸟习俗中,^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观察这些器物,发觉总有一些地方被加工处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锐利的钩喙,狞厉的面部,粗壮的腿足,繁缛的纹饰等,这些有意识的夸张显然是要强调^的威慑力。依此推断,“^”在商朝同样也是被视为具有庇护力量的神鸟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并被塑造成各种用途的器物,以图驱妖辟邪,祈求吉祥。
姬周灭商殷之后,他们认为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谓的酗酒丧邦,是周人的鉴戒!商族人极重鬼神,他们频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于是亡国之凶就和酒器上的猫头鹰联系起来了。从《诗经・豳风・鸱^》中对鸱鸟的憎恶,到西周王朝初期贵族墓里极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猫头鹰变为凶鸟的源头了。
因此,从古代商朝人的鸟崇拜来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地曰“雒”,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出现的,其含义是商人在洛河之滨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遗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础上营建被其称为“中国”的王城,把商朝遗民集中于此加以统治。雒邑即以鸟为图腾的商朝遗民居住的地方,有别于宗周,呼之为成周。后周平王东迁雒邑,周王朝日趋衰落,至秦灭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阳已经从国都沦为郡县,成为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
秦始皇认为,秦朝兴于水德,改雒阳为洛阳,后来至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实质上是恢复旧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朝。明朝学者顾从德所撰的《印薮》中收有汉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时期学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将雒、骆、络三氏并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广韵》),其铎部提到:“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
明朝学者杨慎在所著的《稀姓录・十乐》篇中写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华山地区。
汉朝时期,在今河南省洛阳古城一带有洛伯之裔的雒国,其封国的后人便以国名为氏。需要说明的是,雒氏并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时期该地有洛氏族任活动在洛河一带,后来洛水两岸居民即以雒为氏,盖因东汉时期称“洛”为“雒”。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其两岸住民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雒氏,亦有省笔为洛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瓯雒国、雒阳之民,有不遗忘旧居者,遂称雒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国末期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大多汉化为马氏。
金、元以后,该支马氏族人入伊斯兰教,成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时期,该支马氏族人有迁居于涛雒东滩一带(今山东日照),因名马家灶,后改名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雒氏。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今辽宁省的大石桥市沟沿镇,陕西省泾阳县,甘肃省的白银市,甘肃省的金塔县,山东省的胶州市、宁津市,河南焦作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编辑本段]【郡望】
广饶县:按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远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五千年),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繁衍。《
[编辑本段]【家乘谱牒】
山东东营广饶花官雒氏家谱,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东营市博物馆、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乡雒氏祠堂。
[编辑本段]【字辈排行】
雒氏一支字辈:“……永相洪庆荣学。”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雒 昂】:(生卒年待考),四川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癸未科(公元1524年)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雒 遵】:(生卒年待考),号泾坡;陕西泾阳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已丑科(公元1566年)进士,官至四川巡抚、尚宝卿。
【雒于仁】:(生卒年待考),雒遵之子,字少泾;陕西泾阳人。著名明朝大臣。
官至大理寺评事,其子雒献书,举人。
【雒 佥】:(生卒年待考),河北涿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洪武年间佥都御史,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毙殿外。
【雒守一】:(生卒年待考),字光溥;四川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宣德壬子科(公元1433年)举人,官至学正。
【雒 铭】:(生卒年待考),四川三原人。著名明弘治年间进士。
【雒任重】:(生卒年待考),重庆垫江人。著名明万历年间进士。
【雒尚裔】:(公元?~1392年待考),山东枣强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雒宗昂】:(生卒年待考),甘肃靖远人。著名清咸丰年间大臣。
【雒江生】:(公元1938~今),甘肃秦安人。著名教育家。
【雒鸣鲜】:(公元1948~今),甘肃白银人。著名基础美术教育家。
1980年毕业于甘肃省张掖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是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高级讲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雒志俭】:(公元1954~今),陕西户县人。著名民间艺术家。
现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美协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户县农民画院院长、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
【雒树刚】:(公元1955~今),辽宁沈阳人,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1978年10月入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系(后更名为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专业学习。大学期间,于198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获硕士。历任《求是》杂志社政理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副秘书长、理论局局长,2000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2008年6月接替吉炳轩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第17届中纪委委员。
建议学会百度
-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是一位工艺美术家。 常沙娜,女,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满族,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
-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
-
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一、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这是书法家马三力的个人官网。马三力书法家、教育学家,原名马正君。 二、马力的画多少钱一平尺 马力老师
-
一、田英章为什么不被书法界认可? 田英章不被书法界承认是有一些原因的。 1950年出生于天津的田英章,在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之后,便又进入日本东京大学学习,而他的主要学科便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