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宣笔

画画上说的中锋.侧峰都是啥?

时间:2023-08-17 08:56:26 浏览: 308 作者:笔墨纸砚网

画画上说的中锋.侧峰都是啥?

%D1%A7%CF%B0/%C6%E4%CB%FC%BF%CE%BC%FE/&title=%C3%C0%CA%F5%BF%CE%BC%FE_%D6%D0%B7%E6%D3%EB%B2%E0%B7%E6&type=swf

这里有个视频时介绍中锋和侧峰的 你自己看看吧

毛笔字怎么练

初学书法的人,常常提出一些问题:先学大字好,还是先写小楷好?先写草书好,还是先写正书好?临唐帖好,还是临魏碑好?其实,这些问题,前人在千百年的书写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传统的经验,必定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练习书法的路子。综合历代善书者的论说,学书的途径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说明,学习书法确实应遵循一定的次序和步骤,以收取好的功效。清康有为指出:“学书有序”。他把这个“序”作了个排列:“必先能执笔”。这是基础、是根本。“先从结构入”,横平竖直,求得字体方正,再讲究向背、往来、伸缩的笔势。接着,再讲分行、布白的章法。至于临古碑,主要是从中领悟前人结字、章法的学问。最后,要想得到行笔提顿、方圆的妙用,还得去寻求“秘藏验方”。如此练习下去,久而久之,字的骨肉、气血、精神都完备了,即可以“成体”了。“成体”之后,才有所谓“意态”可言。《广艺舟双楫•学叙》按照康氏的这个说法,联系历代诸家的论述,列出初学者可以参考的、习练书法的次序。

先写大字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这是卫夫人的《笔阵图》提出来的。因为,对初学者来说,小字难以控制,大字较易入手。也属先易后难的意思。再有,大字点画规整,法度严谨,先练大字有利于打下好的基础。卫氏的这个主张,被后世历代诸家所接受、所认同。明丰坊《童学书程》说:“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这个道理,清蒋和的《书法正宗》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初学先宜大字,勿遽作小楷,作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楷皆无骨力。”他是从练出字的“骨力”这个角度强调先写大字的。小字也不是不讲“骨力”,而是要求笔笔有意趣,笔笔有力气,标准更高、难度更大。所以,初学者不应急于练写小楷。

    所谓“大字”多大为宜?康有为告诉人们:“以二寸、一寸为度,不得过大也。《广艺舟双楫》字越小越难写,越大越难写。字过大,点画、布白、笔势相应要有大的变化,初学往往不宜把握。有了基础,再逐步写大。

先写真书

    “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唐张敬玄《书则》真书即楷书。初学从楷书学起,才不违背学书的次序。宋人蔡襄也谈了这样的见解,他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论书》意思是,古来擅长书法的人,必定是先写楷书,逐渐行书、草书。即使行、草,也离不了楷书的那些法则。

为什么学书应先从楷书学起呢?有多种说法。

    一说从楷书学习八法。宋高宗赵构有一篇论书法的《翰墨志》,谈到为什么先学楷书,有如下说法:“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从正书学起,可以掌握写字的基本功——八法。基本法则掌握了,尽可以放意作行草书,而且行草书均可达到很高的水平。

   一说从楷书学习“说话”、“站立”。宋苏轼对此似乎有独特见解,他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论书》书法最完备的法则在于正书。至于行书、草书,均为正书的延伸或衍生。不学好正书而去作行草书,尤如没有正经学会说话,就想畅所欲言,哪有这样的道理?苏轼对先学楷书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慢步为行,急行为趋,急趋为走。人得先立、后行、再跑。学书也是先正、后行、再草。哪有不会站立就会快跑的人呢?

     一说楷书学不好即写草书,则终生写不好楷书。这是清人康有为的看法。他说:“若真书未成,亦勿遽学用笔如飞,习之既惯,则终身不能为真楷也”《广艺舟双楫•学叙》他的意思是,如果真书没有学好,切不可急于飞笔疾书,那样成了习惯,终身别想再写好真楷。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过分,但极言学好楷书的重要,不学楷书的危害。

    当然也有主张真、行兼学的。如宋欧阳修就说过他的切身体会。他的做法是:“ 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试笔》欧氏单日学草书,双日学楷书,楷和行草交叉学习,坚持十年不间断,可以成为名家。赵构还对真、草兼学讲出了—番道理,他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草则腾蛟起凤,振 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翰墨志》楷书端庄高雅,结体紧密;草书奋笔疾书、颖毫翻动,龙飞凤舞,但终究不失楷书法则。所以,真正懂得书法的人,都知道要把正、草结合起来,不应偏废。

先学间架

    间架,或叫结字、结体、结构,都是讲字的骨架、字的点画的安排。字的点画位置安放不好,其它都谈不上了。所以,前人教初学者,应先从字的间架学起。明董其昌《容台集》指出:“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出。”先把字的间架结构学好,在此基础上,放意挥洒,追求变化,也不至偏离法则。明项穆从反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书何容易哉”《书法雅言》  字的间架结构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想放纵取巧;运笔还不熟练,就想标新立异,好比是未学会走就想学跑,书法哪有那么容易的清人冯班自谓在书艺方面下过功夫,他的体会是:“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结构学好了,再学用笔、运笔的方法。冯氏还很具体地告诉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字的结构。他说:“要知结字之妙,明朝人书,一字看不得,看了误人事。行书法二王起,便是头路;真行用羲之法,以小王发其笔性;草书全用小王,大草书用羲之法;如狂草学旭不如学素”。《钝吟书要》冯氏说了,这只是他的学书方法,他的体会。学书者也不妨作为一家之言,去领悟其中的道理。

多学法帖

    初学书法,应从临摹碑帖学起。临摹碑帖,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古人结字的方法,体味古人笔意的妙处。明人丰坊说:“学书,必多学古人法帖,一点一画皆记其来历,然后下笔无俗字。”《童学书程》多学法帖,把字的点画结构熟记在心,书写起来做到字字有来历,笔笔有依据,自然可以高雅不俗。 通常人们总爱笼统地说“临摹”。实际上,临与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功用与效果。

    首先,要明确:“‘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临和摹差别很大,不可混淆。临是照着古人法帖的字形学写;摹是用纸盖在帖上仿描。所以,“临得势,摹得形”。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临帖可以得到古人的笔意,摹帖更多地学得字的结构。临与摹的得失利弊,宋人姜夔讲得最清楚,他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还有一方面效果不一样,即“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原因在于临书“经意”,摹书“不经意”。但是,“唯初学者不得不摹”。《续书谱•临摹》关键是摹拓时,手有节制管束,容易见到成效。

    围绕着临与摹,书家、论者有多种主张和见解。有的主张书不可摹。这是宋人米芾的见解。他认为:“画可摹,书可临而不可摹。”《书史》有的主张必须摹仿。这是康有为的看法。他认为:“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必须摹仿”的原因是,先从摹仿中得到古人结字的技巧,然后再从中学习古人用笔的情致、神韵。不摹仿,则不易得到这样的成果。也有的主张先摹后临的。康有为不只主张“必须摹仿”,也提倡摹而后临。他说:“欲临碑必先摹仿,摹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选好碑帖,先摹拓数百遍,待结体、笔意都酷似原字,此后开始临写,胸中必有准绳。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是一位工艺美术家。 常沙娜,女,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满族,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

  • 书法理论的分类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

  • 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一、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这是书法家马三力的个人官网。马三力书法家、教育学家,原名马正君。 二、马力的画多少钱一平尺 马力老师

  • 田英章为什么不被书法界认可?

    一、田英章为什么不被书法界认可? 田英章不被书法界承认是有一些原因的。 1950年出生于天津的田英章,在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之后,便又进入日本东京大学学习,而他的主要学科便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