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篆刻详细的流派
一、从古到今篆刻详细的流派
篆刻有几个繁荣兴盛的时期,一是先秦 秦汉时期。当时一般是铜印。有铸印和凿印两种篆印方法,(玉印碾琢除外),当时因为材料限制,所以治印的人一般是工匠,就谈不上流派了。但是因为秦汉时期的印篆古朴大气,被后人尊为金科玉律,篆刻必宗秦汉。
到了元代,王冕用钟乳石篆印,后来明代的文彭买了一担青田的灯光冻石,发现可以治印,开创了文人治印的风尚,此后篆刻名家辈出,列部分流派如下
皖派(徽派)
何震、文彭、苏宣、梁袠、程朴、朱简、程林、金光先以及程原、程朴父子、邓石如(邓派)等。
歙派(歙中四子)
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
泗水派
苏宣
粤派(黟山派)
黄士陵
浙派(西冷八家)
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新浙派
赵之谦
吴派(海派/ 汉印派)
吴昌硕
赵派(虞山派)
赵石、邓散木。
娄东派
汪关、林皋(林派)、巴慰祖。
扬州派
林皋(林派)、汪关、沈世和。
如皋派
许容、童昌龄、陈瑶典等
云间派
王曾麓父子、鞠昆皋。
京派
齐白石
闽派(莆田派)
宋珏、吴晋、练元素、薛穆生、许有介、兰公漪等
二、篆刻的流派?
篆刻流派
皖派(徽派)
何震、文彭、苏宣、梁袠、程朴、朱简、程林、金光先以及程原、程朴父子、邓石如(邓派)等。
歙派(歙中四子)
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
泗水派
苏宣
粤派(黟山派)
黄士陵
浙派(西冷八家)
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新浙派
赵之谦
吴派(海派/ 汉印派)
吴昌硕
赵派(虞山派)
赵石、邓散木。
娄东派
汪关、林皋(林派)、巴慰祖。
扬州派
林皋(林派)、汪关、沈世和。
如皋派
许容、童昌龄、陈瑶典等
云间派
王曾麓父子、鞠昆皋。
京派
齐白石
闽派(莆田派)
宋珏、吴晋、练元素、薛穆生、许有介、兰公漪等
三、古代印章是怎么发展的
印章即印和章的合称,也称篆刻、图章。大致始于春秋与战国之际,这一时期称为“鉨”,后作为玉玺的“玺”。
印章原用作封发 竹木简牍,把印盖在封泥上显出印文,以防私拆,并作信验,故称“泥封”、“封泥”。后来纸、帛被广泛应用,朱色印章就直接钤盖在纸上,随后进入书斋文房,多用于书画题识,成为一种艺术欣赏品。
制作印章的材料很多,如象牙、兽角、水晶、金属、竹木、化学制品等,元以后石章盛行,至今不衰。
古时篆刻印章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金属印章,先刻印模,剔出印文,随后浇铸而成,被称为“铸印”。铸印细腻精巧,但是工艺复杂,不易推广,官方使用较多。
第二种是凿印,即直接在预先铸成的印胚或现成的石、牙、角、木等上用刀凿出文字。凿印棱角分明、古朴自然,方便简单,私印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秦朝皇帝的印信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为“印”。
汉代官印和私印中始有“章”和“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印称“宝”,官印、私印产生了“记”、“朱记”、“合同”、“图章”、“戳子”等称呼。
篆刻大致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秦印篆刻艺术颇高、纯为实用。
汉印印文采用小篆,书体趋于简化,平正易认,章法布局丰富多彩,艺术性更为完备,因而为后世历代篆刻家锁取法、效仿,作为学习的范本。
隋、唐时,印文多变,由实用走向艺术欣赏,即由实用向审美转变。
宋、元时,比较盛行“押字印”,作为代表签名的特殊符号。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篆刻家和艺术较高的篆刻流派,直到近代许多篆刻大家层出不穷。
篆刻艺术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有益的业余爱好。
四、篆刻的起源
篆刻起源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麼呢 ?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
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什么是篆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是一位工艺美术家。 常沙娜,女,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满族,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
-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
-
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一、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这是书法家马三力的个人官网。马三力书法家、教育学家,原名马正君。 二、马力的画多少钱一平尺 马力老师
-
一、田英章为什么不被书法界认可? 田英章不被书法界承认是有一些原因的。 1950年出生于天津的田英章,在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之后,便又进入日本东京大学学习,而他的主要学科便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