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艺术该如何传承?
中国很多古老的艺术,受限于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逐渐式微,甚至于消亡。象木偶、皮影,传统的手工木艺,年画,刀剑工艺等都近乎断了传承。即使是国戏京剧,也面临着不能与时俱进的困境。如何传承,成了近在眉睫的问题。
传统艺术大多依靠个人和小群体传承,没有社会竞争力,没有发展能力。可以从国家层面,扶持培养一批从业人员。然后制定行业规范,统筹规划发展进程。形成新的行业布局,并有国家进行包装,打文化艺术牌,推向海外市场。定位是精品、高档,以有对无,迅速养成和占据全球市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看法可能与别人不一样。我认为,严格来说,古老的艺术根本不可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非遗传承很有必要性,但是重点在纪录。每当我们想到《乐》被丢了的时候,就会叹惋不已。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天都在丢失一些艺术门类,比如两宋的歌,目前只剩下歌词,叫《宋词》。那些《满江红》、《念奴娇》、《声声慢》、《采桑子》这类的曲子,早已遗失。像姜夔这样的大音乐家只能以词人存世,孔三传这样的音乐集大成的大师甚至不为坊间所知,再往前的唐《乐府》也是这样,连《霓裳羽衣曲》这样影响力的音乐也没有传下来。
所以,忠实演绎并完整纪录是很有必要的,为子孙后代,为未来留下宝贵的艺术史资料。
古老艺术真的消失了吗?没有。作为那个原来的独立存在的形式,我们可以说某些古老的艺术消失了。
然而仔细分辨开来,所谓古老的艺术也是动态的艺术,它一直在变动和完善中,杂合了其他当时的“流行元素”和相邻艺术载体的特点在变化中,直至有一天,让你认不出它的原貌。
比如赵本山、小沈阳、闫学晶们表演的二人转,其实与传统的二人转已经不一样了,但是要是把他的三大源流提出来,你肯定认为他们不是一回事儿。对二人转最远古的影响是萨满跳神,最地方的影响是大秧歌舞和东北民歌,最大的外来影响是山东、河北的“落子”。现在,除了大秧歌能引起一点联想,其余的恐怕连很多专业人都很少去想过去。
京剧也是一样,谁能从京剧里准确找出南方戏曲特别是徽剧、昆曲、温州戏和北方杂剧的影响呢?
故而说,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出于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和主流人士的影响,在悄悄的改变中,并不是“死翘翘”了。
古老艺术需要适应新的审美需要我曾经在南部山区看到一种组合音乐,是八种竹木器乐的合奏。
这种形式古已有之,留存至今很不容易。然而,这些演奏只在某个特定的节日或者某些文化活动中展演,平时罕有人问津,绝难举行一场商业演出或者做成视频出售。
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这种乐器表演属于原始公社制或叫氏族制时期表达祭祀、庆祝的群族情绪外,乐器本身的随意取材和粗制滥造,很难提升为一种更高更现代的艺术。
况且,以“族长”为首,祭天地鬼神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已经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被现代科技簇拥着的社区生活。
所以,它就丧失了存在和需要的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古老艺术应当保存,但是原汁原味的化石级的艺术形式,只应当纪录和研究,而不必邀复活什么了。
因为它能够被当下所接受的要素可能已经还魂在一首歌中、一段曲子里、一个舞姿里或者是某一个电影片段中。
(王阔海,20200710)
-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是一位工艺美术家。 常沙娜,女,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满族,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
-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
-
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一、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这是书法家马三力的个人官网。马三力书法家、教育学家,原名马正君。 二、马力的画多少钱一平尺 马力老师
-
一、田英章为什么不被书法界认可? 田英章不被书法界承认是有一些原因的。 1950年出生于天津的田英章,在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之后,便又进入日本东京大学学习,而他的主要学科便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