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学问

虞世南书法的形成与变化

时间:2022-05-27 15:04:17 浏览: 5 作者:笔墨纸砚网

初唐楷书融合了南北书风之长。若以欧阳询代表了北派特色,发挥了碑派书法刚健峻拔的特征,虞世南则更多体现了南派书风的江东风流。“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同欧体书一样,虞世南亦内化了“魏晋楷法”笔画的转换变化。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王书法最有力的继承。下面我将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虞世南楷书的形成。


形态比较分析

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由于两者取法不同,所以各自的风格也不相同。欧阳询楷书特点是惊奇跳峻、险劲外露,而虞世南的楷书特点是意气平和、遒逸内敛。从横画的起笔上来看,《孔子庙堂碑》与欧楷不同,而是延续了《黄庭经》和《洛神赋》的起笔方式,起笔十分的轻灵,落笔便翻腕向右行笔,不像欧楷折笔非常分明;从行笔上来看,以图中的“其”字为例,二王的倾斜度较大且粗细变化比较明显,而《孔子庙堂碑》在二王的基础上趋于平直化,姿态比较平和内敛,书写性比较强;三个碑帖都是采用的的圆收。

《黄庭经》和《洛神赋》、《孔子庙堂碑》的竖画都以露锋起笔,图中的“中”字都是悬针竖,《黄庭经》中的竖虽短,但曲直变化较明显,《孔子庙堂碑》竖画有《洛神赋》竖画笔意,相对来说较长且劲健挺直,变化较小,更加的平和,改变了《黄庭经》字形偏宽的结构特点,延续了《洛神赋》偏长的结构特点。横画起笔和收笔动作都十分的细微,着角不如欧书明显,竖画中悬针出锋而不露,非常的含蓄,与二王风格相似。在笔者看来,初唐楷书笔法的传承从欧、虞开始就应该是两条脉络往后延伸的。

三个碑帖的撇画都是露锋起笔;行笔的角度稍有不同,图中“人”字在《孔子庙堂碑》中短小,行书笔意较强,与《黄庭经》笔法相似;我们可以着重看图表中的捺画,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如图表中的“人”字的捺画,《孔子庙堂碑》学《黄庭经》,入笔速度非常快,形成一个虚尖,行笔时倾斜角度非常之大,属于虞书中放得非常开的笔致之一,平捺如图中的“之”字,方圆并用,圆润遒劲,棱角没有欧书鲜明,欧书显得更加锐利;从行笔上来看,《黄庭经》的节奏感更加明显,一波三折,此起彼伏,粗细变化较为明显,最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顿笔,而《孔子庙堂碑》较《黄庭经》和《洛神赋》的基础上中更显方流畅、轻捷、圆融。

通过下图中“之”、“若”、“为”中点画的比较,可看出《孔子庙堂碑》继承了二王的神韵,点画与之相连的那个笔画笔断意连,如图中“为”字的点撇,另《孔子庙堂碑》中“为”字的撇画呈 S 形,继承了二王的笔势,三个折画叠起,方圆结合,较《黄庭经》和《洛神赋》行书笔意更加强烈,连笔更加流畅,书写性越来越强。《黄庭经》中的竖钩出钩较短,竖钩内边缘线呈直角,外边缘线呈三角形,《洛神赋》竖钩较《黄庭经》弧度和出钩增强,而《孔子庙堂碑》钩画较《黄庭经》和《洛神赋》更趋圆润,没有二王的方劲,看起来更加轻捷,行草笔意更加明显。

从纵向来看,可以将虞体楷书与欧体楷书相比,欧楷顿折为主,圆转为辅,而虞体以圆转为主,顿折为辅,欧体有北碑痕迹尽显厚重,方劲,而虞书尽显温和,与欧书形成鲜明对比。从横向来看,可以将虞体楷书与二王作比较,虞体楷书基本上是继承了二王的风韵,通过以上分析,也能看出虞书在二王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除此之外,《孔子庙堂碑》中的行书笔意与王羲之的《兰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下图《孔子庙堂碑》中的“若”字中的短撇上的虚尖,“其”两点之间的那个若影若现的连带,以及“资”字上方的欠部,都跟《兰亭》有相似之处;而《孔子庙堂碑》中的“为”的转折部分几乎就是行书的写法,只是比《兰亭》笔 法略粗。当然,在继承的基础上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间区别最明显者当属一些字的长横,如“所”、“不”等字,《兰亭》呈优美的波形,《孔子庙堂碑》曲折笔意则遗存无几了。《兰亭序》“其”字第四横画起笔有一回锋动作,展现了“三过折”笔法的笔势承接,而《孔子庙堂碑》横画则失去了这种笔势关系。

又如“若”横画也在传承过程中渐渐丢失了中侧转换的块面感。虞世南书法的竖画,如《兰亭序》“其”字首竖呈 S 形,第二竖前后都有一个弯度,而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则为一近于等粗的直线。《孔子庙堂碑》的撇画、捺画对二王以来的书风进行了改造,如《兰亭》“大”字撇画笔势相对圆转,其肥厚的笔肚亦是中侧转换动作熟练的运用,《孔子庙堂碑》撇画近于一条弧线。《兰亭》“之”字捺画可见未完全成熟的前后部分间的转化笔法,《孔子庙堂碑》“之”字则重新失去了提按变化。

在“魏晋古法”中,笔画间的纤丝映带可见清晰的前后承接关系,如《兰亭》“次”字的提笔,可被分解为承接上一笔的顿和启发下一笔的挑两个部分,《孔子庙堂碑》的“提笔”则转化为一个三角状。《兰亭》“为”字字形妍丽,缘其笔画多前后映带,如其首点可见与下一笔画间的连带关系,《孔子庙堂碑》则简化为一个标准点画形式。


美感比较分析

《黄庭经》和《洛神赋》分别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楷书作品,《孔子庙堂碑》基本上是沿袭了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笔法特点,相似度非常之高,只是较《黄庭经》和《洛神赋》用笔更加圆劲秀润,笔势更加的舒展和洒脱,行书笔意浓厚,行书笔意有《兰亭》中某些笔法的韵味。

《孔子庙堂碑》在《黄庭经》、《洛神赋》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升华,笔画更趋向于横平竖直,相比而言,《孔子庙堂碑》中宫收紧,以收济放,显得更加舒展;《孔子庙堂碑》继承了《黄庭经》和《洛神赋》外柔内刚,气力沉厚,从容地向外发出,好像在打太极拳,看似漫不经心,但一招一式具有千钧之力,一旦笔到就收,处处恰到好处,没有一点雕琢之气,用笔虽端肃静穆,但仍给人一种动态之感,这一特点与二王风骨神韵相吻合。

另外《孔子庙堂碑》延续了《黄庭经》和《洛神赋》含蓄的特点,从整体上来看,虞世南兼得二王小楷笔法之精髓,一方面吸收了羲之书法的简淡和静穆,另一方面吸收了献之结体的偏长与舒展。

晋人楷书多为小楷,但是小中见大,大气从容,秀气中蕴含着清刚,朴素中流动着典雅,在用笔上非常的灵动,其章法、大小、长短、宽扁、肥瘦,顺其自然,天然而成。而《黄庭经》和《洛神赋》分别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品,作为二王忠实粉丝的虞世南,更是继承了他们小楷的章法特点--纵有行,横无列,与欧楷总有行、横有列的章法不相同。

约而言之,虞体书法继承了二王“尚意重韵”的书法思想,并且通过具体的书法形态表现出来。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 姓林的资料,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明星……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 宋玉刚《晨悟-变通》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 刘林,笔名周朝,男,1969年9月出生于河南太康,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职业期刊人,传媒策划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