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出现败笔,是不是在这些方面火候不足
书法创作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败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很多人不但没有从自己的败笔原因去提高认识,而是认为自己的书法就这个特点。更有些人还振振有词地说,就算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不是也还有几处修改的痕迹吗?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王羲之当时是在考虑用词方面出现偏差,想纠正过来,并不是书写字体的笔画、结体或章法出现败笔。而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写的书法作品,是笔画或结体出现败笔,这就不应该了。那么,书法出现败笔,是不是您在如下这几方面的基本功还没有达到一定火候?
书法出现败笔,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写字的人在学识、书法功底、运笔心境、艺术造诣的火候有密切关系。综观各类败笔作品,以及现场书写的情形,败笔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基本笔画火候尚欠,缺乏笔力内功
一个人要想在书法上出类拔萃,首先要在基本笔画上过关,先不说写得如何刚劲有力,最起码要能体现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圆、斜正等。其次,要用正确的书体笔画书写正确的字,不能用隶书的笔画写楷书,也不能用楷书的笔画写隶书。还有一点是很多人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笔画的斜正没处理好,本来应该取斜势的,结果写得很平正,对中国文字的整体美观缺乏正确的认识。中国书法字体,除隶书和篆书之外,楷书、行书和草书,大多数的字体是左低右高,笔画也是因此取势。
还有一些人在书写笔画舒展角度的时候,出现败笔。本来应该舒展的笔画,写出来却显得很局促,就如同一个人表演舞蹈一样,应该手脚舒展柔和,结果缩手缩脚,看起来别扭。所以,要把基本笔画学透弄懂,比如撇画,有直撇、长撇、短撇、竖撇,捺画有直捺、平捺、短捺等几种。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它们的书写要领,一旦真刀真枪写一幅作品,肯定会出现败笔。
第二、间架结构没搭建好,疏密不分,穿插、避让不到位
书法创作,首先要有一定的书法艺术审美观,能鉴别书法字体间架结构的构建基本原理。间架结构出现败笔,大多数是由于作者对字体的间架结构布局缺乏基础常识,也有可能是当时创作的心境不佳,或者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嘈杂声。出现间架结构败笔,大致有几种,一种是笔画交叉没搭建好,斜正没布局好;另一种是疏密不分,笔画之间的间距不合理,比如“聿”“王”字,书写的时候,横画之间的间距疏密是基本等距的;还有一种是穿插避让不到位,比如,“勤”字,左边“堇”字的下横画应左长右短,让出空间给“力”字的撇画。再比如“情”字,青字的上面部分的下横画插入竖心旁的右点下面。如果不懂得这样的避让穿插,写出来的字体就别扭。
我昨天有幸参与了一个单位“迎七一”书画比赛的评审活动,作为评委,我提出评价一幅作品是否达标,有三个原则:远看章法是否符合要求,近看笔画是否写到位,中看结体(间架结构)是否搭建好。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结果发现,不少作品,败笔之处在于要么笔画出现失误,要么结体东倒西歪,还有些章法布局凌乱。作为一个参赛选手,笔画、结体和章法不应该出现大的失误。
第三、章法布局凌乱,正文、落款和印章处理不规范
章法是体现书法艺术审美的最直观形态。正文看书法功底,是否字体的大小比例协调,横成列,竖成行,即使草书,也要竖成列;落款看书法底蕴,一般的人用楷书写正文,都能用行书写落款,用印看布白点缀功力,在一些留白较多的地方盖印,是一种修饰。印章不能随便盖印,比如闲章就不能盖在落款下方,应盖在正文首字旁。而章法败笔的现象也有几种,一种是正文的字体太小,而落款的字体太大太多,有喧宾夺主的意味,另一种是上下左右边幅空白留得太少,整幅作品看起来很局促,装裱起来不雅观。
第四、繁简字体不分,生硬造字
书法艺术最忌讳生硬造字,有些人在书写一些常用字体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创作出一种笔画结构字体来,谁也看不明白。这绝对是败笔!还有一种情况是,本来一幅作品的正文书写,应该全文采用繁体字书写,而实际书写的时候,可能因为作者对繁体字不熟悉,在书写一些字体时,用简体字代替,一幅作品中,既有繁体字又有简体字,看起就如同一个穿着唐装的人和一个穿着牛仔裤的人站在一起,别扭!
-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
姓林的资料,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明星……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 刘林,笔名周朝,男,1969年9月出生于河南太康,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职业期刊人,传媒策划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