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我对自己的字从来就没有真正满意过
时间:2022-05-27 15:21:01
浏览:
5
作者:笔墨纸砚网
李松(木公),1950年出生于天津市。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首都师大书法专业毕业。现为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书法作品曾参加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2005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并获第六、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奖。论文散见于国内诸专业报刊,并获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20余部著作、录像、光盘。 ●我现在的字,书坛有不少评价,其中肯定与否定都有,这是正常的。因为,艺术永远没有绝对的完美与完善,尤其是否定意见,更会引起我的思考。 ●实际上,我对自己的字从来就没有真正满意过、感觉良好过,和我非常亲密的同学、朋友和学生,都知道我一直是这样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的。我和他们交流的时候,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者干脆自我解剖。解剖到隐秘之处,又往往是他们所未能侦及和猜解之处。我的自剖是深刻、直白、苛刻的。这绝不是谦虚,而是本能的自觉。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批评,对朋友们的字,我也一样直说。 ●我觉得我现在的字,还处在“过程”之中。从学习魏碑开始计算,直到今天,还只能是“今天”的阶段。就像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一样,我已经走过了艰苦的“昨天”,正走在“今天”。对于“明天”,我只能向往,是一种梦寐以求的向往,一种“人书俱老”式的朦胧向往。 昨天——我在魏碑道路上已艰苦走过了20年。 明天——就是指上天给我的时间。我相信自己还会有20年的路要走。 今天——正好站在两个20年的中间。 ●“人书俱老”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书法家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现在确定不了更宏观的目标,我知道,随着对书法艺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太远的目标都是非常朦胧的。 ●我现在的字,还存在“巧盛”的问题。表征细腻、整饬、工稳,我自己总结一句话“含糖量比较高”。从技巧的层面来看,这或许不算是问题。如果站在风格的角度来看,这是我目前最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重要的课题上,我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路。我是这样反省的:最根本的依据是——风格即人。也就是以人论风格,而不能以风格套人。人,指的是一个人的审美定势和审美取向。每个人的审美定势都不同,即使大体相近,也有局部的区别与差异,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个性必然会形成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定势。这就是思考与判断的基础和依据。 ●鉴于此,就必须认清“我是谁”的问题。李松是谁?是张飞?是鲁智深?是许仙?是贾宝玉?自忖,都不是!李松如武松,类林冲,似赵云。骨子里的东西是劲健而不彪悍、潇洒而不柔弱。我只能扮演武松、林冲之姿,装不了张飞、宝玉之相。这是与生俱来的,无力改变,更不能强行扭曲。我只能走武、林之路。这是我固执倔强的定位。如果有人站在鲁智深的角度批评我的字缺乏野朴狂狷,或站在许仙的立场说我的字不够婉约柔腻,那还真没说到点子上,根本没点准我的穴位。在我瘦颊的脸上粘上再多的黑毛,也不像张飞。训练5年、8年,脸上涂上再厚的脂粉,我也说不了吴侬软语。 我非常固执地认为,无论如何我永远不会走也走不了雄强霸悍、野逸飘逸之路和娟美流利、纤巧温腴之途。这是我对书法所抱的原则。 目前我的字与这样的定位还有相当的距离,其结症在“含糖量”上。甜的成分与我本真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我最痛苦的地方,也是我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从整体审美意识系统考察,各种各样的审美是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的,他们只有品格之差、类别之异。所以,站在张飞的立场嘲许仙,站在贾宝玉的角度讥鲁智深,这种评价与批评方式是浅薄的。或者,用单一、单纯的审美标尺来衡量所有的对象,更是缺乏学术品位和学术深度之举。 ●我会坚定地走体系化的道路。我认为,所谓的“体系”是指整个魏碑楷书的全息领域。它不只是包括古代的经典,同时也包括非经典的部分。经典是被大家所广泛认可的那部分,一些非经典的东西,只是现在还没有被大家所广泛认可而已。其实,在非经典的那部分中,有些比经典还要经典。这需要一个被逐渐认知的过程,一旦被人们所广泛认知,它就成为新的经典。我们尊重经典,但不能迷信经典。 ●体系化的道路,意味着取法的泛化与广博。我的取法观念是:不绝对地迷信“取法乎上”,而是站在自我的立场,“合我者,取之,用之;不合我者,观之,赏之”。以“取法乎当”为旨;以“取法乎用”为归。“当”,适我者也;“用”,为我者也。我一直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取用古法的。调整技巧与风格的统一与和谐,不断地在临帖中取“醇”去“糖”。 ●我研习魏碑一路走来,有几个明显的阶段。以八届国展获奖作品为分界线,《我的碑学之路》一文总结了前期的学习历程和教训。八届国展之后的这几年,我确定了《魏碑体系研究》这个不小的课题。将20余年来搜集的各种魏碑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并一直在研究中。同时临习了大量的墓志、石刻和造像。 我的思路是在缜密的研究中,一是探究魏碑独特的艺术原理;二是检索发现并整合符合我的书法风格的艺术元素;三是不断地取舍已经掌握的技巧语素;四是在实践中果断运用和调整。 ●我还有一个毫不动摇的理念,就是无论怎样调整取舍,无论怎样置换改良,一定要保持“魏碑基因”的纯正性。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就丢掉魏碑的根本了,这是不能突破的底线。采取“一舵默航”的态度,苦心孤诣,独行自信。朝自己梦寐以求的境界跬步以进,不管时下东西南北怎样“飚风”,我风依旧。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
姓林的资料,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明星……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 刘林,笔名周朝,男,1969年9月出生于河南太康,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职业期刊人,传媒策划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