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学问

兰亭奖该怎么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之观察与省思

时间:2022-05-27 15:21:16 浏览: 7 作者:笔墨纸砚网
兰亭奖究竟该怎么评?
这是几乎所有书法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中国书协一直在着力完善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既是焦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本届兰亭奖评审结果公示之后,书坛热议纷纷,兰亭奖的评审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于书法,每一个书法人都允许并且应该发表自己或主观或客观,或理性或感性的观点,甚至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而且应该是评判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面对庞大的书法群体,不可能将所有作品都交给每一个人去评价,即使交给每一个人去评价,也很难有一个汇总并提炼的科学方法,事实上也做不到。所以,只能是由权威的专家评委来完成。但问题是,谁是最权威的专家评委?我的回答是,没有最权威,谁也不能代表最权威。但没有最权威,一定有相对的权威。这个相对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于各个领域,来自于中国书协的专家库及各专业委员会委员。专业委员会委员未必是最权威的代表,但基本上还是该书体领域的出类拔萃者,其履历、资历和成就均已为书坛所熟知。
中国书协近年来的几乎每一次重要展览,尤其是涉及各书体和领域的单项展,都是聘请各领域的权威专家来担任评委。不过,有了这些是否就具备了兰亭奖权威的评委库了呢?当然还远远不够。因为,兰亭奖不是各类书体的单项展,不是青年展,不是新人展,不是海选式的选拔赛,也不是各式各类的邀请展、提名展或群展、个展,它不是单一奖,而是改革后的唯一国家级大奖。
1、评委构成有何新亮点?
在中央新的文艺评奖改革政策出台之后,各个领域的诸多单项奖均已被取消,中国书法兰亭奖以往的各个单项奖也被悉数取消,而只保留了创作类。
毫无疑问,评委是各项评审中最重要的组成人员。而在专业化时代,书法的发展已日趋专业化、细密化,这使得中国书协在遴选专家评委时也更加注重专业化的考量,基本做到了兼顾各领域专家。
在我看来,此次兰亭奖评审的评委构成,基本兼顾了各个方面。
从年龄层次来说,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评委,年龄较长者达七十余岁,如熊伯齐、曹宝麟、丛文俊、黄惇、刘一闻等,也有比较年轻的评委,如陈忠康、陈加林、王丹、吴行、许雄志等,而58—65岁之间的年龄段的评委则占多数。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这个年龄段评委大多数是各书体领域或学术领域较具实力的书家,且具有丰富的评审经验,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同时又有锐意精进的革新精神,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和学术思维。据我观察,参与评审的评委中,大多数具有早期国展和中青展的获奖经历,且都参与过多次评审,是老资格的评委,如年近70岁的曹宝麟坦言:自己大概是最后一次参与评审,所以在评审总结会上发表了一些坦率之言,自己在评审中坚持兰亭奖金奖空缺,最后如愿,大概成为最欣慰的事之一。而另一个年逾70的评委熊伯齐也发表了自己虽然不长、但却慷慨的话语,他认为兰亭奖评审即使没有最高水准,但也不宜让金奖空缺,这好比奥运会比赛,不能因为金牌成绩不好而取消金牌。尽管各人观点不尽一致,但不妨碍成为中国书协下一届兰亭奖评审工作的重要参考。
从专业领域划分,评委基本兼顾了各书体及多领域的代表性书家和学者。如篆书篆刻领域有丛文俊、熊伯齐、刘一闻、黄惇、包俊宜、王丹、许雄志等,隶书领域有刘文华、张建会等,草、行、楷领域有曹宝麟、黄惇、刘洪彪、孙晓云、吴东民、 顾亚龙、吴行、陈加林、陈忠康等。在中国书法两大谱系碑与帖的兼顾上,中国书协在评委选择上也有所考量,如曹宝麟、黄惇、孙晓云、吴东民、吴行、陈忠康等均为当代帖学重镇,而如熊伯齐、刘文华、顾亚龙、许雄志、张建会等则以碑擅长,丛文俊、刘洪彪、包俊宜、陈加林等则碑帖兼顾。在评委构成的地域分配上,基本囊括了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中南、中原等各个区域,这体现了中国书协在地域上兼顾公平的原则。从评选结果来看,也可说明一切。如近年来书法发展势头迅猛的河南省,此次获奖和入选作者中,只占3名,而以往表现不太突出的湖南,这次反倒突出,占了8名,在所有获奖及入选作者名单中,占比是最高的。而此次评委中,竟然没有一个湖南籍评委,不过,这也从客观上说明,地处中南地区的湖南书法的后发优势,湖南的中青年创作力量是中国书坛的一支生力军。而以往比较突出的河南,势头表现却不是那么强劲。
仔细考察会发现,在本届兰亭奖的评委构成上,中国书协还有一个颇具深意的举措,就是将侧重于学术理论的评委聘请为创作评委。比如曹宝麟、丛文俊、黄惇、刘一闻、熊伯齐等,另外参与作品审议的审委如李刚田、张桂光、徐利明、李一等,均是典型的学者型书家,甚至本身就是学者和理论家,在各自领域均有较高学术建树,以前也参与过兰亭奖的评审,但基本都是作为理论奖评委,而此次聘其担任创作奖评委(审委),这种反向任用评委的做法,在中国书协的评奖史上大概也是十分稀见的,足见中国书协在兰亭奖评审上对投稿作者及评奖的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综合考量与重视。
2、新诞生的“审委”有什么使命?
除了“评”,此次兰亭奖评审尤其注重“监”和“审”,采取评、审、监、察“四权分设”,可谓评审制度上的创举。评,即评审委员会;审,即审议委员会;监,即监审委员会;察,即学术媒体观察委员会。评委设置上的创新前面已费笔墨言及,不再赘述。监委的设置并不是新举措,在此前的几届国展中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此次监委人员是比较有分量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监委虽然不参与评审,但却负有监督评委的职责,尤其是提请评委在评审过程中注意事项,对于评审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性行为,监委可随时提出。另外,此次监委会成员中既有于小山、何奇耶徒、宋华平、张铜彦等老评委,也有韩戾军、戴文等创作一线书家,还有吴振锋、叶鹏飞等擅长学术的书家。主任则由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担任,秘书长由中国文联评奖处处长李翔担任,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对监委工作的重视。按照有关规定,除评委外,监委、审委和观察员,均具有监督职能,且可发挥交叉监督的功能。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审议委员会”(简称“审委”)是此次兰亭奖的新举措。这是在其他所有的奖项评审中都不曾出现过的新事物。此次兰亭奖“审委会”主任由陈洪武亲自挂帅,副主任由资深老专家、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担任,委员中,除以往比较有经验的侧重于创作的老评委毛国典、李木教外,尚有兼顾学术与创作的老评委张桂光、徐利明、翟万益、李一。“审委”更侧重于对其构成人员的学术素养的考量。
也许外界并不太清楚“审委”的真正职能,并且很容易将其与审读人员混淆。包括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经过细心观察才知道,“审委”的职责是负责对评委会的评奖结果在宏观与客观层面上进行审查、评议、把关的机构,并认定金、银、铜奖及入选名额。这个权限看似很小,但是,作品奖项及奖次的最终认定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兰亭奖,是改革后的唯一国家级大奖,获奖作品的导向性很强,须着眼全局、审慎决策。那么,这个工作为什么不由评委担任?主要是考虑到评委一路评审下来,难免存在审美疲劳和审美局限。而“审委”是在10月31日陆续到场,并不参与全程的评审,只是对终评和最后评奖实施考察并在最后环节履行职能,相对来说,更加客观冷静。可见,“审委”与“评委”完全不是一回事,评委与审委各司其职,努力做到优势互补。评委只有评审权而无定奖权,审委只有审定权而无评审权。本届兰亭奖金奖的空缺,就是“审委”集体评议、反复讨论、全面斟酌的结果。
应该说,“审委”对于此次兰亭奖金奖的空缺设置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最后的评审总结会发言中,审委副主任李刚田详细谈到了“审委”进行审议的过程以及奖次诞生的细节,在经过对入选的57位作者的作品进行反复的论证及对得票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后,“审委”认为与其讲究平衡,不如使金奖空缺,这一意见得到了评委及中国书协决策层的认同。中国书协在审慎分析投稿作品状况和书坛现阶段实际情势后,采纳了金奖空缺这一意见。于是,“金奖空缺”成为本届兰亭奖的最大看点,极富远意。但不论如何,“审委”在背后的工作不可忽视。当然,客观地说,这与中国书协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组建“审委会”密切相关。
3、获奖作品是否最好水平?
组织工作与评审制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评出好奖,评出真正能代表当代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水准的好作品。
问题是,兰亭奖的获奖作品是否就代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最好水平?这是几乎每一个书法人都会潜意识地想起或问起的问题。理论上当然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与理论总是有差距的。原因在于,一是有很多过去的实力派书法家或获奖高手并未投稿。为什么没有投稿?因为奖项、奖次及获奖入选名额都大大缩减。这是客观原因。本届兰亭奖投稿作者总人数为1148名,投稿作品3803件,相较于往届,这个数量是有所缩减的。之所以缩减,是中国书协的动员工作做得不足吗?当然不是。其实,从本届兰亭奖的投稿方式中即可看出,中国书协是下了大力气进行动员的,尤其是动员资深书家投稿。我记得在此之前,中国书协陈洪武书记在答记者问时曾表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深书家的投稿积极性,本届兰亭奖的征稿方式,除了以前的自由投稿之外,还特别增加了由各省书协及各专业委员会推荐的方式。这在征稿方式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正因如此,本届兰亭奖中,尚有如金伯兴这样80高龄的资深老书家投稿参评,令人感动。所以,原因不在于兰亭奖失去其权威性,而在于新的文艺政策和评奖改革办法出台以后,奖项大幅缩小,由以往的七八个奖项缩减为一个创作奖(含理论),由以往的入选人数三百余名缩减为现在的70名,缩减幅度近六倍。在这样的情势下,投稿作者的畏惧感肯定会大大增加,当然,也有一部分资深老作者已经看淡荣誉而不再投稿。
其实中国书协在兰亭奖获奖名额的争取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据了解,本届兰亭奖在20个获奖名额之外,中国书协还专门申请获得了50个入选名额。但是所有奖项设置及名额必须符合中央新的文艺政策,所以,宁缺毋滥。在这种情势下,投稿人数自然不及往届。投稿基数是否会影响获奖作品的基本水准,这很难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其一。其二,是否所有获奖作品就一定是最好作品,或代表当今书坛最高水准?当然不是。落选作品中,不排除有水准高于获奖作者的,但之所以落选,原因不在于作品水准不高,而在于存在明显硬伤而被淘汰,或因“个性”等因素未能被大多数评委集体选择,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必执着于谁是最高水平的评价。
4、理论奖为何史论一枝独秀?
不论是书学讨论会,还是兰亭奖,抑或是各类书学研讨会,现在都有一个趋势,即偏于考据的史论研究比较突出,而理论、批评与美学类研究则较少,本届兰亭奖尤其突出,获奖及入选名单中几乎清一色属史论稿件,而理论、批评及美学类稿件则全军覆没。是理论评委的阙如吗?是评委的偏好与不公吗?是理论评论投稿作品阙如吗?是中国书协的有意为之吗?都不是。
我们先看理论奖的评委构成。理论奖评委中,陈振濂、朱以撒、张天弓、叶培贵均侧重于理论、评论与美学,华人德、赖非、侯开嘉、张金梁、祁小春侧重于史论。也就是说,理论评论类评委构成比例占了将近一半。那么是属于没有理论、批评及美学类作品投稿吗?也不是。在投稿的数百部作品中,至少近三分之一稿件属于理论、批评与美学或其他类,不属史论类。但理论评论或美学类稿件最后之所以被悉数淘汰,主要是大部分理论评论或美学类稿件均水准相对低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今中国书学研究的重在史论。
应该看到,当代中国的书学理论研究,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处于一个整体较好的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理论家,而且高等专业院校及各大书法研究机构已经成为当代书学研究的重镇,除了书法教授、博导、硕导之外,一大批书法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也日益加入到书学研究的行列中来。不过,总的看来,当代书学理论研究成果,偏向于史论和考据,而理论、批评与美学则比较薄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当前书法学科结构的偏差造成的,高等院校及书法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基本着力于书法史学,而对美学与批评则重视不够。这不是本届兰亭奖才凸显的问题,在以往兰亭奖评选中仍然如此,只不过本届尤其突出。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却并非如此。20世纪80年代,正是书法本体论、书法美学热的黄金时代,书法家、美学家、文化学者都广泛地参与到书法本体论及书法美学的讨论中,形成了一种热潮,出现了一大批书法美学理论研究著述。但这种热潮,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逐渐退却,书法美学与批评研究,逐渐让位于书法史学研究。这并不是说没有从事书法美学与批评研究的群体,而是很多从事于书法美学与批评的研究者,所撰写的著述大多不合要领,从《中国书法》杂志今年有关“书法美的研究”征文来看,虽不乏优秀之作,但大部分美学研究文章仍然乏善可陈,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学术规范,有的是笼统地将西方美学套入书法中,有的缺乏对书法美的最基本的认知,有的通篇谈论美学名词,却对古代书论文献中的语词缺乏最基本的文献学考察,国学素养的缺乏,导致很多美学研究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本届兰亭奖理论批评及美学研究著述的阙如,已经给我们当代的书学研究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理论理论,理论是基础,史学是拓展。没有美学和理论的建构,史学也无法拓展。
5、为什么金奖空缺?
金奖(最高奖次)空缺,或成本届兰亭奖的最大看点之一。
金奖的空缺,凸显了中国书协及所有评审专家对兰亭奖的审慎和严谨。这是对作者负责,对中国书协负责,对中国文联负责,当然也是对书法事业负责。最高奖为什么空缺?因为,在所有评审团成员看来,目前所评出的57位作者的作品,一是整体水准虽然十分可观,但距离金奖的创作水准尚有一定距离。二是没有达到预设金奖的评委集体评判的分值,即90分以上。如排名第一的作者,有6位评委投金奖分值(90分以上),占比35.3%;有3位评委投入选分值(70分以下),占比17.6%;其余8位投银、铜奖分值,占比58.9%。三是作品打票综合得分相差间隔不大,没有拉开有效的距离。如果贸然把其中的几位作者划定为金奖,也是对其他作者的不公平。兰亭奖的最高奖,代表了中国书法的高端水准,代表着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给那些具有创作水平高、社会公信力强、德艺双馨、人书合一,能够引领和影响整个书坛发展方向的代表性书家。但就终评所选出的57位作者来看,离这样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故在评审团尤其是审议委员的反复斟酌研究下,中国书协决定金奖空缺。
金奖空缺在以往兰亭奖及国展中可谓史无前例,但这与中国的文艺发展方向是高度吻合的。宁缺毋滥,是文艺评奖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最高奖的评奖原则。其实文艺界的其他奖项,比如茅盾文学奖,每届的获奖名额只有5名,极其有限,虽然尚不存在奖项空缺的情况,但却是优中选优。茅盾文学奖的5部获奖作品,也是从几百部投稿作品中筛选出来的,所选出的获奖作品,基本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准及发展方向,茅盾文学奖的历届获奖作者,比如陈忠实、贾平凹、王蒙等,都是中国文坛的实力派作家,不但高产,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我认为书法界的兰亭奖也应该选出这样的作品。而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书协才最终做出了金奖空缺的决定。
故此,做出此种客观判断与决定,实际是对当代书法发展的一种综合考量,也是一种审视和反思,尤其是对当代书坛重视技法、忽视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建构的一种大声疾呼。当代的书法发展,确实到了急需进行学术反思的地步,兰亭奖金奖的空缺,实际是对当代书法的跛足式发展敲响了一个响亮的警钟。
或许,没有金奖的兰亭奖,才更符合兰亭奖的精神准则,才与真正的“兰亭精神”更相契合。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 姓林的资料,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明星……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 宋玉刚《晨悟-变通》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 刘林,笔名周朝,男,1969年9月出生于河南太康,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职业期刊人,传媒策划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