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一、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这样的修饰词有气势恢宏,力透纸背,笔走如蛇。
二、王羲之笔势论【组图】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组图】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等等。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共72贴,现已全部收齐,愿与朋友们分享!
房弘毅,著名硬笔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55年生于北京。自幼喜爱书法,涂鸦不断。曾在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附属学校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渐有所得。
他曾临习诸多碑帖,终以 欧阳询 及隋唐楷书为发展目标。数年坚持,逐日明白。硬书兴起,即入其中。苦练钢笔字,组织搞活动。每因获奖沾沾自喜,又为出书幻想前程。汗泪同洒,苦乐俱荣。书有所获,人知德行。
三、阅读材料,模仿示例对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作一简要介绍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e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唐张怀妒橐椤芳窃赝跸字云涓冈疲骸肮胖虏荩茨芎暌荩僖煺嫣澹袂钗甭灾恚葑葜拢蝗艮恍兄洌谕ü淌猓笕艘烁奶濉!毕字衔鹿蟊渫ǎ虏莸淖肿侄懒⒁约安莸纳荒鼙硐殖龈甏蟮钠啤⒈家莸穆啥T谏钊胙芯恐螅衔徊萦胄惺橹淇烧业酵黄啤巴ā钡耐揪叮ㄒ楦盖子Φ薄案奶濉薄M跸字杂诖呈樘宓纳羁萄芯浚杂诖葱侣肥挠眯奶剿鳎酚泄酥Α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着这位书圣的后代。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虞(龠禾)《论书表》载:“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献之内心感到惭愧。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张怀妒橐椤吩庋兰弁跸字谑橐丈系拇丛欤骸白泳床鸥呤对叮胁葜猓幻拧!泳粗ǎ遣莘切校鞅阌诓荩庞谛校萦执ζ渲屑洹!腥舴缧杏晟笊ǎ史ㄌ迨浦校钗缌髡咭病!笨上氖瓯阈皇溃裨蛩谑橐丈系某删偷备晒邸K淙蝗绱耍呀约旱奶旄匙手省⒍捞氐木穹缑病⑺枷肭楦校灰蝗诮氖榉ㄗ髌分校谑橐罩辛粝虏恍嗟拿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也就不再相逼。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权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一、“内(扌厌)”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扌厌)”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扌厌)’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扌厌)、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扌厌)”,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扌厌)、外拓”的意义,“内(扌厌)”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管窥》)。用“内(扌厌)”、“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许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扌厌)”也能“外拓”,当是“内(扌厌)”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扌厌)”,当是“外拓”为主“内(扌厌)”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扌厌)’,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二、技法来源之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三、草书联绵之辨。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四、骨势之辨。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妒槎稀分兴担骸跋溲羟锷懈唬菀莶活浚旃俏慈惺倍觥!蓖跸字魍馔亍⒈家荩蚨诳焖倭髯杏惺蔽茨艹磷磐纯欤星峄樱欢豸酥髂冢ㄞ醒幔⒅毓瞧首质菩矍俊5比徽馐谴痈卟愦紊系谋冉稀M跸字纬⒉恢毓鞘疲咳纭堵迳窀呈小罚逭磐⒓迷凇肚逡歉筇獍稀分兴担骸胺绻悄瘢识恕保弧叭环缟矜娴矗切劭ィ桃盐廾啦徽椤薄5比煌跸字心耆ナ溃粼倌艽噶抖嗄辏涔鞘谱阅芨槭ぞ场
五、媚趣之辨。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妒橐椤分兴灯涮迨啤叭舴缧杏晟笊ǎ史ㄌ迨浦凶钗缌髡咭病薄M币仓赋鐾跸字笆庇邪芾郏还舜描Α薄F涫低豸酥橐捕嗝娜ぃ虼嗽腥朔且椋妒母琛酚小棒酥资槌米嗣摹敝洹U呕抄菜邓坝信刹牛拚煞蚱薄=耸榉ㄖ械拿娜び胧贝缟杏泄兀庵帧懊摹保且恢中勖模皇侨崦摹O字脑诹鞫粗小⒃谙站乓葜谐氏值霉獠收杖耍绕涓父嗝娜ぁ
六、艺术哲思之辨。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面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七、书体之辨。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龠禾)《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妒槎稀匪担豸酥樾础独忠懵邸犯字字把Ь梗芗≌媸椋晌角钗⑷胧ィ罟墙裘埽患跗涓浮H绱螅蛴戎倍偬窨赏辍薄T偎敌惺椋豸酥樯畹骱希峁磐瘢丛熳吭剑独纪ば颉繁挥疤煜碌谝恍惺椤薄M豸酥亲跃醯赜幸馐兜亟锌亍⒘⒎ǎ笫朗髁⒘说浞丁6跸字谛惺樯纤湟财挠泄毕祝男惺椴⑽茨茏叱瞿烁傅墓娣叮淠贰⑵饔睢⒉牌疾患捌涓浮T诓菔樯希缸痈饔刑氐悖酥爻霾蝗海蔽虼说溃本褪。戳⒘诵虏葜贫龋窃凇耙槐适椤狈矫嫒词亲邮び诟浮N獾滦缆鬯担骸按罅羁癫荩”溆揖ǘ辣倜呕В莺峄踊簦恢鞴食!S辔酱罅畈菔椋浼Ρ挤牛圆皇逶吨稀!保冻踉侣ヂ凼樗姹省罚┗仆ゼ帷渡焦忍獍稀分杏旨右员冉希骸按罅畈莘ㄊ馄炔竟派倏珊蓿志醭删投K灾屑渎凼檎咭杂揖萑肽芷罚罅畈萑肷衿芬病S喑⒁杂揖缸硬菔楸戎恼拢揖谱笫希罅钏谱芤病!钡比灰灿泻懿还钠兰郏缣铺诔绨萃豸酥岬屯跸字F洹锻豸酥邸吩疲骸跋字溆懈阜纾夥切虑伞9燮渥质剖枋荩缏《菔鳎焕榔浔首倬惺粞霞抑隽ァF淇菔饕玻溟ㄎ耷欤黄涠隽ヒ玻蝾抠环抛荨<嫠苟撸毯材∏眨 碧铺诘钠缆弁耆阆蛴谕豸酥槐撸怪烈浴独纪ば颉氛婕Q吃帷
王献之书艺的独立价值
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但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
王羲之至会稽后,书法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但誓墓不仕后因笔札多为代笔人所书,乃有非议。王羲之逝世后到南朝梁初,约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王献之书因其媚趣研润、逸气洒脱,学其书者盛极一时。其间名家师法小王者,如《书断》所载,即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等。特别是羊欣,被称为“入于室者,唯独此公”,所以时人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还有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话、范晔等,也各具小王意趣。这是王献之声誉日隆的一个原因。羊欣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使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有的学者认为,在初唐李世民要学书,必是从王献之入手,因为那时王献之的手迹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后来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迹。李世民也许不甘心居于王献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来。由于李世民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学小王者仍很多,特别是“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吴德旋语)。欧阳询的真、行便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成一体。近人沈曾植也说:“率更(指欧阳询)行草,实师大令而重变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担骸坝菔榈么罅钪旯妫宸街巳傩愠觯怯略谘伞M跎茏冢寮妒叮鸥呤楣牛媸鲎泳础K锕ィ┭庞形恼拢菔橄苷露酢!碧迫硕酝跸字牟菔楹苤厥樱绕涫强癫荨U判竦牟菔榫痛油跸字觥L撇滔W邸斗ㄊ槁邸吩疲赫挪荨靶垡萜螅俏熳荨保耙檎咭晕殴嘈⊥踔俪觥薄;乘匾拆б佬⊥酰洹妒ツ柑贰扒嵋菰沧腹嵬跏现荩纹涑嘀囊印保院妒罚S纱丝杉」芾钍烂癖岬托⊥酰仗埔淮故怯泻芏嗳讼蛲跸字暗摹
五代后周杨凝式兼学“二王”,学习献之取得卓越成就。沈曾植说:“草势之变,性在展蹙,展布纵放,大令改体,逸气自豪,蹙缩皴节,以收济放。(张)旭、(怀)素奇矫皆从而出,而杨景度为其嫡系。”(《海日楼札丛》)
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米芾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米芾服膺王献之,并且心仪手追这种“天真超逸”的意趣。米书与小王书血脉贯通。另一书家蔡襄也说:“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然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蔡襄追慕晋韵,其媚趣研润则与小王近似。黄庭坚也称赞“大令草入神品”,黄书“运笔圆劲苍老,结体紧密纵横处,从颜柳诸公上接羲献”(笪重光语)。即如苏轼,其书面目虽与“二王”不类,但也有相通之处。姜夔对小王也多推崇,曾说:“世传大令书,除《洛神赋》是小楷,余多行草,《保母砖志》乃正行,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乐毅论》合,求二王法,莫信于此。”
元明清以来学小王书法而成就卓著者有元代赵孟\,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王铎等,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独立的价值。以“二王”并称也成了书史上的专名。“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难怪人们称王羲之为“书圣”,称王献之为“小圣”了。
买个字帖看看吧。
-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
姓林的资料,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明星……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 刘林,笔名周朝,男,1969年9月出生于河南太康,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职业期刊人,传媒策划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