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古诗意思
一、关雎古诗意思
关雎古诗意思: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原文:
《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扩展资料:
诗文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国风·周南·关雎
二、卖羊 文言文(形容这个书生的词语有哪些)
一楼的翻译有些地方漏译了,有些地方不够准确。我的翻译更准确一些: 【原文】 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辩,不曾识羊。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得价不多,频卖不售。市人知其痴钝,众乃以猕猴来换之。 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面目顿改。又见猕猴手脚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不可为验,遂隐忍不言。乃牵猕猴归家而咏曰:“吾有一奇兽,能肥亦能瘦。向者宁馨膻,今来尔许臭。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售。头上失却皂荚子,面孔即作橘皮皱。” 【译文】 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一个书生,性情痴呆,略微有些辩论的口才,不曾认得羊。有人送给他一只公羊,他就用绳子拴着它的脖子,牵到集市上去卖它。要的价钱不高,却多次去卖都没卖掉。集市上的人知道他痴呆愚笨,大家就拿一只猕猴来调换了公羊。 书生见到猕猴以后,还认为这就是他原来的羊,只是奇怪它没了角,脸色顿时改变了。又发现猕猴的手脚不停地活动,只以为是集市上的人扭去了它的角,然而因为猕猴头上没有留下疮疤的痕迹,不能作为证明,就只好克制忍耐着没有说出来。于是牵着猕猴回家,并且吟咏道:“我有一只奇怪的兽,它能胖来又能瘦。先前如此有膻气,现在竟是这样臭。多次牵着进集市,连续三天卖不掉。它头上忽然丢了皂荚般的角,面孔也变得像橘皮一样皱。” 书生的特点:痴傻;迂腐; 选自《启颜录》: 笑话集。隋侯白撰。白字君素,魏郡临漳(今属河北)人。10卷。此书采集历代旧文,并记述作者自己的滑稽言行。鲁迅谓其“俳谐太过,时复流于轻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杂有唐代之事,当系后人所增入。原书已散佚,今存约百余则。
三、求描写红楼梦里面贾政的诗句
贾政,字存周,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人物,荣国府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贾宝玉的父亲,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
他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惟失之于迂腐。
他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精彩片段;他想作好官,可是不谙世情,在江西粮道任上被李十儿等家仆蒙骗,弄得声名狼藉。
政,谐音“正”,作者描写他的为人,亦着重一个“正”字。
他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悲剧人物,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砚台】
四、《孔乙己》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环境描写很独特。文章开头占用三个自然段描写咸亨酒店,为孔乙己出场做了铺垫。咸亨酒店独具风格:曲尺形的大柜台;随时温酒的方式;下酒的小菜——盐煮笋、茴香豆、荤菜;“短衣帮”靠柜外站着,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长衫主顾则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
这其中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荤一素,一坐一站,鲜明地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旧社会的缩影。小说第2、3段介绍“我”的职务,“我”的见闻,实际是写出封建社会那令人活泼不得的阴冷的一角:气氛单调、无聊,人与人之间对立、欺诈、猜疑、冷酷。
孔乙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特殊地位,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孔乙己既不肯脱下长衫,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了,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又摆脱不了穷困潦倒的境遇,这就决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外,还多次描写人们的笑声。
笑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同样是小说社会环境的续写。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笑声中演丑剧,最后他拖着断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鲁迅先生为什么用这样多的笔墨描写人们的笑呢? 首先孔乙己自身可笑。他的容貌、服饰可笑,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可笑,他在人前总是摆出读书人的架子,卖弄学问,假斯文,迂腐不堪可笑。
他这样可笑,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灵魂,是封建社会造成的。
扩展资料: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
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
征求诗词中有“红”、“赤”“彤”“绯”“胭脂”“丹”“炎”之类的词语的句子
一、征求诗词中有“红”、“赤”“彤”“绯”“胭脂”“丹”“炎”之类的词语的句子 红: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花退
-
1. 关于春节的七句诗句大全 关于春节的七句诗句大全 1.关于春节过年的古诗句大全 1、《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
-
一、表达心情失落的诗词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
-
一、思亲怀旧的古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