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是哪个朝代的作品(阎立本创作步辇图的历史背景)
步辇图是哪个朝代的作品(阎立本创作步辇图的历史背景)
《步辇图》是以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内容反映的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阎立本与《步辇图》:
一、《步辇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吐蕃(今西藏)第三十二世王是松赞干布,平定叛乱,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是一位很有作为的首领,他仰慕大唐文明, 638年派使者禄东赞带着奇珍异宝入唐求婚。唐太宗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
二、《步辇图》作者
阎立本(601——673年),唐朝宫廷画家,雍州万年人,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曾任右丞相。
擅长书画,精形似,作画题材广泛: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及人物肖像。《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代表作之一。
阎立本的绘画,向以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著称。
三、《步辇图》的内容
《步辇图》是以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内容反映的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图中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形象是全图焦点。经作者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为了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为反衬。
禄东赞的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为正衬。画作结构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四、作品的艺术风格、构图色彩及绘画技术赏析
现存画作《步辇图》是宋朝人临摹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作中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形象依次有序,没有装饰,略显拘谨;右面以唐太宗为中心,簇拥着众仕女,装饰物有:屏风扇、旌旗、步辇等。
将人物按自然分工进行布局。仕女衣带飘飘,晁盖的迎风招展体现了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意境。
左边译官的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的享受。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作品设色典雅,线条流畅,构图错落有致,完美地呈现出了唐代绘画的风格和特点。
五、艺术价值
此图经历千余年的传承,当今市面上能见到的阎立本作品,十分奇缺,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幅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不论果真为唐代阎立本所作还是唐代其他画家的原创摹本,或为宋人摹本(有争议)。
而书画鉴赏界对《步辇图》的讨论一贯认为《步辇图》的绘制年代在宋以前是无争议的,不论认定是唐摹本还是宋摹本,作品的绘画水平都是高超的。
《步辇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艺术价值。
明清时期,我国的书画具有什么特点
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虽然趋于保守,但绘画领域却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强烈的画家,各领风骚,树织画坛。明初崇尚宋代画风的画家遍于宫廷、民间,明代中期文人画重新复兴于苏州,后期士大夫文人画更是向独抒性灵发展,以画为乐、以画为寄。明清变革,并没有割裂绘画的传统,清代仍然画派林立,摹古、创新各行其道;文人画、西洋画也对宫廷绘画产生了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还以画为生、以画泄愤,金石书法的刚健之风也溶入了绘画。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最后辉煌,清代绘画已呈现出发生奇变的倾向,为近代中国绘画的改革作好了准备。
[明]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之一
[明]陈洪绶《品茶图》
“华山派”与明画院绘画
“浙派”的创导者戴进
极富书卷气的“吴门画派”
陈淳、徐渭的写意花鸟
董其昌的绘画风格
个性强烈的人物画家陈洪绶
愤世嫉俗的明遗民画派
清“四王”的画风
“西画”对院体画的影响
直抒心胸的“扬州八怪”
多元化的民间风俗画
具有民族特色的“汤喀”绘画 “华山派”与明画院绘画
明太祖朱元璋长于武功,拙于文治,他当政时期厉行文化专制主义,摧残艺文,画坛一派萧条景象。而采药于北方的医生兼业余画家王履(1332年-?)则幸免于难。他工山水,不拘守前人成法,主张深入自然,师法造化,从真山水中吸取创作素材。
有《华山图册》存世,绘陕西华山小景40幅,题诗拔文,抒写欣赏自然风光的感受。山体作小斧劈皴,奇峭伟岸,林木杂生,云烟流布;笔墨苍劲,变化灵活,气韵生动。后人称他取法自然山水的画风为“华山派”。
[明]王 履《华山图册》之一
明成祖朱棣虽也实行文化专制,但手法与乃父不同,而是将文人、画士廷揽入宫,为其服务。王绂、谢缙等人就是被荐举的画家。洪熙、宣德以至成化、弘治皇帝当政时期,宫廷画家也一度兴旺,如边景昭、林良、吕纪等人,较为著名。他们的作品以兼工带写见长,设色富丽,题材吉祥,如象征长寿之松、鹤,象征兴旺之兰、竹,象征富贵之锦鸡,象征幸福之喜鹊等,一派升平气象。吕纪的花鸟画还含有规劝皇帝实行善政的意思,如《三思图》,画三只相思鸟,以表示凡事三思而行;
[明]吕 纪《三思图》
《残荷鹰鹭图》,画一只雄鹰正转身下扑,荷塘中白鹭和小鸟都惊慌逃避,不知所措,借以告戒皇帝不要滥用武功。绘画在开明的政治气候下,显然又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
[明]吕 纪《残荷鹰鹭图》“浙派”的创导者戴进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戴进(1377年-1462年)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画家,他曾在宣德年间被荐入宫,后遭忌返回家乡,卖画为生。逝后葬于西湖附近洪春桥畔。
[明]戴 进《关山行旅图》
戴进技艺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长,面貌也有多种变化,山水取法宋人苍劲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传统,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笔较重,粗犷有力,气势充沛。人物工意结合,面部描写较细,神态生动,衣纹线条则粗放顿挫,劲练洒脱,风貌独具,花鸟既能工笔设色,又能水墨写意。
[明]戴 进《溪堂诗意图》
戴进的直接继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钺、夏芷等,均为浙江人,故他的传派世称“浙派”。受戴进影响,江夏人吴伟笔墨更为纵放,被称作“江夏派”。 在“浙派”的影响下,成化、弘治时期宫廷内外的画风多倾向于粗笔水墨,以挺拔豪放取胜,风行百余年,直至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崛起而告衰落。
[明]吴 伟《灞桥风雪图》极富书卷气的“吴门画派”
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生活的繁荣,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路”的苏州(俗称吴门)涌现出卓有成就的画家群体,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为著名,人称“吴门画派”。他们的作品大多数表现江南文人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明]文徵明《真赏斋图》(局部)
“吴门画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创始人沈周功力深厚,不慕功名,最富文人气质,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书法雄厚浑朴,兼工山水、花鸟、人物,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年笔墨简放粗豪,气势雄强。所作率意纵逸,寓有野逸之趣,成为明代复兴文人画的先锋。
[明]沈 周《庐山高图》
沈周的弟子文徵明,曾为利禄所驱,举荐入京为翰林待诏,后不得意,辞官归里,书画终老。他的书画技艺也很全面,文雅典丽,笔墨蕴籍含蓄,风骨秀逸。文徵明长寿而勤奋,传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风不绝,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为“吴门画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为什么称为吴门呢?因为他们四人同为苏州府入,苏州别名“吴门”,故得名。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有的细密,有的粗简,有的壮阔,有的秀雅。有全景式的高山大川,小也有田园小景。手法简率,很富生活意味。他的山水画的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当然也为同乡。他师法沈周,诗书画均能。他的山水画有工笔、写意两种规格,写意水墨山水,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工笔山水细致入微,但又不刻板,有着典型的书卷气和“文人”趣味。唐寅的绘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之法,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作品场面宏大,手法严谨,既沉郁又清逸,既奇峭又秀润,既浓厚又饶于气韵特色。仇英出身画工,不是“文人”,但他在艺术上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师的双重影响,所以他的绘画把这两方面加以融合,也得到文人高士的欣赏,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像两宋画坛一样热闹了一番。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由于清代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使明中期以来增长的资本主义因素和在艺术上冲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失去了滋生发展的土壤,全面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内也开始出现倒退和变异。这以“清初六大家”为其代表,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当时清王朝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很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欣赏,被奉为所谓的“正统派”。
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而这五人似乎都与玉时敏有关系,王翚、吴历和恽寿平都是王时敏的学生,而王鉴则是他的同乡兼亲属,王原祁又是他的孙子,也许是这种家族关系造成了他们在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上的紧密结合。同时,王时敏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在画坛上也称为“四王”。他们都提倡摹古,多以临摹所得来进行创作,笔法超凡,功力极深,使山水画在技术功力上被推进了一大步。但后来恽寿平放弃山水,另辟蹊径,专攻花卉,也别开生面,名盛一时。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识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朗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在画史上一般把这些人称为“创新派”,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有名的清初“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
“四大名僧”是指石涛(原济)、石溪(髡残)、弘仁和八大山人。他们四人的特点都是因痛恨满族的统治而削发为僧,以绘画避肚山林,抒愤解忧。他们都反对摹古,主张自然创造。流露真实情感。但他们的绘画,又各有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石溪之画,苍古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八大山人之画,则简略精练。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精干花鸟画科的“扬州八怪”有较大影响。
“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酋,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糙、谢荪等。因为他们都生长于南京而得名。他们的特点是不受摹古之风的影响,去从实际生活的经历和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他们大多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同时也常常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诗文书画相酬唱。“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的画风,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明清人物画
明、清三代,随着山水,花鸟画的主流地位日益明显,在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人物画家可以说是寥寥可数。只是在明清之际,历经了明清两大社会生活的大画家陈洪绶,以其独立坚强的性格和行动,又使中国传统的人物肖像画在画坛上放出异彩。
清代人物画家较为著名的有徐璋、上官周、黄慎、华、罗聘、高其佩、丁皋、丁以诚、改琦、苏六朋、苏长春、费丹旭等。清末则有“三任”、胡锡圭、钱慧安等。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虽然趋于保守,但绘画领域却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强烈的画家,各领风骚,树织画坛。明初崇尚宋代画风的画家遍于宫廷、民间,明代中期文人画重新复兴于苏州,后期士大夫文人画更是向独抒性灵发展,以画为乐、以画为寄。明清变革,并没有割裂绘画的传统,清代仍然画派林立,摹古、创新各行其道;文人画、西洋画也对宫廷绘画产生了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还以画为生、以画泄愤,金石书法的刚健之风也溶入了绘画。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最后辉煌,清代绘画已呈现出发生奇变的倾向,为近代中国绘画的改革作好了准备。
-
一、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是个合法的机构吗?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 当然是合法的,那是国家认定的。 肯定不是官方认可的机构,因橘桐为官方的书纳冲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
-
一、各省市书画家协会是官方还是民间组织? “书早世画家协好睁哪会”友码是介于“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之间的模棱两可的组织,山寨气息浓厚,显然是民间组织,而且还不一
-
宁夏范彦奎先生具有很不错的的书法艺术水平准,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我开通悟空问答没多长时间,一开始,我看到某某某书法怎么样?XXX书法有没有收藏价值?这一类的问题,都会认真搜一
-
人们在欣赏、把玩油画、古董等艺术品时,除了辨别其真假外,另一个重要的看点便是探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所以,在回答杨飞云的油画《静物前的姑娘》其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否对等的问题前,有必要来回顾一下《静物前的姑娘》这幅油画的诞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