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艺术 > 艺术要闻

晁海的成长历程

时间:2022-12-09 01:45:44 浏览: 116 作者:笔墨纸砚网

1955年: 生于陕西兴平关中平原。父,晁天民,早年从艺于“西安易俗社”,秦腔表演艺术家、武术家,一生颇 富传奇色彩,能过目成诵,学识渊博,人称“活戏本”,且武功高超,行侠仗义。年近六旬还能空翻。坎坷多舛的命运使父亲极具含蓄远虑、达观诙谐的人生态度。母,郑玉梅,农家妇女。晁海系父晚年得子,上有两姐,较同龄的孩子开口说话迟,父亲给起的小名叫“飞鳖”,怪怪的,但好听,尤其是父母叫的时候。父亲说:“咱人老几辈子,被人捉,到你这,捉不成,看着像个鳖,憨憨的,精灵鬼捉咱时,朴楞楞的飞了。”; 正可谓自幼受惠于父亲传统文化私教与母亲仁厚挚爱之情感熏陶;

1958年:家父习武器械之青龙偃月刀被大跃进运动中的生产队强行没收炼钢,但后来并没有入炼,若干年后在他乡被人发现才得知。成为童年难忘的记忆;

1959年:遇三年大饥荒年代,饱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父在外工作,母田间劳作,辛苦异常,早出晚归; 虽未到入学年龄,父几经周折得入家乡板桥小学。因年小、个小被同学叫“小鳖蛋”,但却好打抱不平,头上多时有包;父亲尽倾心血,鼓促激励用黄泥水教他在家中土墙上临帖及画画,受师生赞同,习以为好。曾整本为同学小哥们临摹连环画《铁道游击队》、《鸡毛信》、《孙悟空》等; 同期已开始从父习武,寒暑不辍;

1961年:家中后院有棵弯弯的梨树,随父亲练功。除了踢腿、拉大顶、打旋子、劈叉等,父亲时常用腰带绑住他的腰,吊在弯弯的梨树上,整个身子背成O型,头从胯下钻出来。母亲见他脸憋得涨红,趁父亲不在,心疼的解下腰带放了他。为此,父亲久日不理母亲,他只好把自个又绑在弯弯的梨树上……几十年过去了,大半生沧桑的他,仍做着儿时的梦,梦中的家还是老堡子、父母和那弯弯的梨树;

1965年:家中有条牛筋绳,父亲将它泡在水里许多天,捞出来趁软时,绑成一个接一个的核桃疙瘩,为了练指功待牛筋绳干了,每天教他解一阵疙瘩,多少次手指磨出了血。多少年过去了,恒心、韧性和毅力有了;

1966年:秋,考入兴平马嵬中学,不久因“文革”辍学,回乡在家习画、书法和武术,深得父母及乡亲的关爱和支持;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村上搞群众运动,印象深刻的是同村姓何称四姨的人,莫可名状的在寒冻夜里被五花大绑吊在了房梁上,逼她向群众组织赔罪,后放下来,因不下跪被强行脱去鞋袜,让其光脚站在捣布的青石上,罚站。严冬深夜,四姨站了很久很久,表情依然平静,直至昏倒……母为之落泪; 打那以后,晁海更加体认到生命真实之意义。人间善恶,命运之门安在?在他心灵深处时时叩击,多年后脑海里还铭刻着四姨那隐忍悲苦而静穆的面容;

1969年:入兴平县西郊中学,除文化课外,有不少学工、学农活动,挖防空洞、烧砖等; 其间因善书写、作画和习武,经常在校办黑板报,深得同学羡慕,常获女生青睐,初生性别意识,别扭、恍然不知所措;

1972年:因以学校运动会题材而作《接力棒》一画,被从西安美院分到县文化馆的老师张启林关注而参加县举办的美术展览。那时,“样板戏”风盛,美术班的活动不断;

1973年:读完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农余时,继续习画练武,坚持写黄泥大字;

1974年:春天,家乡莽塬下解冻后的麦田土地松软,风儿吹拂,绿油油的麦苗波浪起伏,为了练胆,练感应,父亲在莽塬沟边教他和几个徒弟“簸箕功”,每人双臂腋下夹两个簸箕像长了一双翅膀。父亲领他们先从一丈多高的沟边跳下,渐渐地移到沟深处,换成大簸箕,一起练的徒弟有的摔伤,有的胆怯不练了,他坚持了下来,几个春天后,可从四、五丈高的沟边跳飘下去,在极限挑战中,快速的反应练成了感应、积淀了超潜意识,且练就了无所畏惧的果敢意志;

1975年:在家乡,白天田间劳动,夜间骑单车往返于县文化馆美术班和回家的路上。因打抱不平而出事,后深思并向父郑重起誓,一生用武之时定当慎之又慎。父言:“天地之包容,宇宙之沉默,方后可为仁”,故需勤练铁头、铁档、排打,元气功法; 秋,骑单车赴西安参观“批石鲁黑画展”,然却对石鲁先生的作品怦然心动,隐隐听说他独特的气质和悲惨的人生,内心暗自伤神,更敬重他的人格精神; 延续十余年从父习武,同时获父亲有关儒、释、道及民间文化等家学启蒙熏陶,成为滋养一生的精神财富;

1976年:春,父亲逝世,悲痛至深,青龙偃月刀以上等丝绸缠佩为父陪葬。但正值社会极左之风,奠葬期间村干部中有一人时刻监督亲友父老不得穿白戴孝……他伤悲昏厥,至此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创伤。随后近两年中,呼吸仍时感胸口隐痛; 秋,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7年:恢复高考,激动人心。冬,被西安美术学院录取。春,入国画系人物专业系统接受学院派学业,并不断阅读中外文学、美学、哲学等经典作品; 期间赴陕北、甘南等地体验生活。对西部黄土高原贫瘠生活现状,和荒寒艰生地生存之真实而触目,甚感悲怆,同情之至。并对伪现实主义艺术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质疑,由此奠定后来创作探索的立场与方向;

1978年:就学中,感谢国家关怀,庆幸学校每月发助学金21.5元,但他必每月拿出5元留给母亲。每餐吃不饱,加之习武,往往在上午第三节课开始时便饥肠辘辘,尤其白描课教室安静,更显响亮。因班有女生而尴尬不已。营养不良,长期面色发黄而被同学唤作“黄元帅”,另一个同学被唤“青香蕉”;

1981年:赴敦煌、汉茂陵、唐乾陵、周陵、昭陵、桥陵、碑林等地临摹写生。并考察研究诸多古代经典遗产,对传统艺术颇多感悟与思考,并对中国近现代艺术进行反思。创作《北方》、《天地悠悠》、《忙罢》,作品《阳春三月》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而获奖; 冬,毕业,留校任教于国画系;

1982年:春,学校派他赴新疆招生。自认肩负重任,不得出半点差错,故排除一切干扰,一人承担完成西安美院在整个新疆考区各门专业试卷打分,及面试中的许多工作等,无意间为校方节约了不少开支,招生所花费用之少,令人感到意外。当年被评为先进教师; 招完生后他便赶到南疆克孜尔、库木吐拉千佛洞考察并作大量的速写研究。返回西安时,虽有新疆艺招办为他买的返程卧铺票,但火车站人流如潮,拥挤不堪,好不容易上车后却忘了自己是卧铺乘客,竟在拥挤的车厢中整整站了一天多才有座位而欣慰,等快到兰州时,忽然想起自己有卧铺票而惊喜与懊悔……;

1983年:自费于课余赴北京参观美国劳森伯格展览。春,新疆速写大量发表于刚刚恢复的第一期西安美术学院院刊上,较有影响;

1984年:美院要迁入西安市,校方动员老师为征地迁校画礼品画,他为报答美院的培养之恩,认真地义务为校方先后拿出小品画六七十幅。故受到学院大会表彰并承诺为他和七、八位老师在市里优先解决画室和住房,但直至1996年,连最差的只要带卫生间的住房他也没有分到,而这正是母亲有病的十来年。至于画室,2001年也没个“影” 。此事与自身艰难经历令他反思现实与人生;

1985年:亲爱的母亲不幸在家乡患脑血栓病。此间学校陆续迁入西安市,因屡屡分房不顺,他只得住在老校址兴国寺,往返城里上课,老校址房里本无卫生间和供暖条件,且厕所在较远的山坡上。看着几尽遗弃的老校而无法将母亲接到身边,令他非常苦恼,夜难安眠而落泪,常感生命之无常,人生之无奈。用练功、打沙袋等调适心灵; 而做好教学工作、照顾好母亲、发愤探索钻研水墨创作与炼好身体同等重要。故调换好教学课程,骑自行车往返老美院与兴平老家11年(每来回一百多公里),备受精神煎熬,及意志历炼。深刻体悟到人间的冷暖辛酸,同时也深受家乡父老亲朋至诚至善的亲情温暖和浸润。感激风雨患难、甘苦与共、尚武精神的兄弟师友们,和他的家人。并对美院一些老师和同事们的关心与安慰晁海深表谢忱; 在无数次回家期间,多次为乡亲写信、应约为逝世的老乡画遗像(对着遗体),可怜可亲的乡亲们勤俭持家,大多生前未照肖像; 这一切皆化作他深切的生命体验; 秋,对水墨材质已有深层认识和极大兴趣,视为灵魂材质,更着力尝试积墨之法,一发不可收拾,表达个人难以言传的心语,以承载心灵之魂;

1986年:创作《秦牛》、《乡音》等十余幅,参加陕西美术家联展,引起极大争议;

1987年:在此前后许多年,但凡他与美院及陕西风行的主流美术意识不同的创作均被刷掉。由此沉思:美术机制尚未建全,故将真正以智慧释放灵魂抑症之创作改为“地下式”状态;

1988年:5月,作品《关中汉子》参加“中国西安・日本京都书画联展”,被日本私人收藏;

1991年:5月,作品《黄天厚土》、《雨后》参加中日书画展,被日本书道教育协会收藏;

1993年:论文《正道沧桑》、《从回顾中觉醒――论中国人物画衰败之原因》等先后发表; 12月,被评为副教授;

1994年:因老美院20年来住房条件简陋,尤其后期迁校几尽废弃,冬天雪水漏入屋内,在画室里结成了冰溜。虽艰辛无比,然而漫长的习武生涯和艺术陶冶深得益智,所以他心态依然平静,信念犹在。画案在室内因漏雨而不断搬来移去,大量的书籍、速写及珍贵资料,如童年、少年和父母弥足珍贵之留影,损失殆尽,成为终生的精神缺憾;

1995年:春,母亲逝世。亲爱的母亲顽强的战胜病疾11年。在母亲生命弥留最后的半分钟,他用虔诚的艺术之手将她面容上的皱纹反复抚入她帽子和衣领里。母亲的容颜回到了二、三十年前。和遗容告别的那一刻,留给乡亲和他们的竟是奇迹般至亲、至善、安详、年轻永恒的美好; 感激上苍赐他艺术之手;

1997年:殚精竭虑,孤守画室十余年,苦思近现代中国画在全球化艺术格局中的窘迫现状之原因,追寻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被封建专制所抑制、遮蔽的深层内涵和潜在的生命力。探索中国水墨艺术新出路,逐步研发形成原创、独到的精神面貌和语言风格; 10月,结束十余年“地下式”的创作生活。首次以代表作7幅于中国美术馆“陕西当代国画展・中青年风格展”亮相展出,引起评论界强烈反响;之后,移至南京美术馆续展,得评论界深切关注; 11月,陈云岗撰文《大象无形――评晁海大水墨》; 12月,沈奇撰文《北方的声音――晁海现代水墨画散论》;

1998年:4月,在陈绍华及张应铭精心设计和关爱下,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晁海画集》(中法文),收入大幅水墨作品60余幅。附刘骁纯序文《变雄浑为淡泊――谈晁海的画》; 5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展出大幅作品56件,并举行研讨会,刘骁纯、邵大箴、水天中、范迪安、朗绍君、王鲁湘、贾方舟、易英、殷双喜、翟墨、杨悦甫、程征、黄笃、安远远等近20位理论与批评家出席发言; 法国驻华使馆毛磊大使、段鲁易参赞、专员柯孟德等前来参观交流; 程大利骑单车来宾馆造访关怀。深受感动; 新华社为此展发布通稿,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中播出,在京诸多媒体进行报道、评述,《陕西日报》头版报道; 7月,易英撰文《在现实与自我之间――谈晁海的画》; 8月,殷双喜撰文《反者道之动――关于晁海的水墨画》; 9月,翟墨撰文《积健为雄――晁海大没骨水墨画解味》; 10月,应邀入展“98・上海美术双年展”,展出大幅作品7件。作品《1996系列之二》被上海美术馆收藏; 11月,孙宜生撰文《苦涩・浑融・空灵――论晁海的大水墨》;

1999年:1月,《华夏英才》第一期刊发邵大箴撰文《走独特的创新之路――谈晁海的中国画》及水墨作品3幅、作者大幅近照; 4月,《文化艺术报》专题八版发表“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研讨会”和邵大箴文、易英文及水墨作品、艺术照29幅; 5月,应邀于深圳美术馆举行“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及研讨会,展出大幅作品60件。皮道坚、朱锦鸾、陈绍华、李公明、魏小明、裴建华、马钦忠、鲁虹、刘子健、魏青吉、郑强、张之先等出席发言。香港艺术馆朱锦鸾馆长提出收藏作品5件; 作品《1991系列之二》被深圳美术馆收藏; 深圳电视台“晚间新闻”播出及诸家媒体报道评述; 6月,应邀于广东佛山图书馆举行“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展出作品46件。并在该馆作学术演讲; 10月,应邀于上海美术馆举办“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并举行研讨会,展出作品65件,卢辅圣、徐虹、王邦雄、舒士俊、陈心懋、王天德、李晓峰、江梅、朱国荣等出席发言; 上海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播出及诸家媒体报道评述; 11月,应邀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展出作品46件,并做学术演讲; 作品《北方》、《1998系列之一》等四幅被上海美术馆收藏; “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研讨会”刊发于《上海美术馆馆刊》; 中国与德国合资的安联大众保险公司董事长曹恒春一行前来造访,提出该机构收藏作品10-20件; 大幅作品5件入展成都“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

2000年:1月,王鲁湘撰文《我们活着的本质和佛性――观晁海大水墨》; 5月,应邀于广东美术馆一号厅举行“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及作品研讨会,皮道坚、王璜生、黄专、李公明、魏青吉、方土等出席发言。反响颇大,个展延期十日; 《女麦客之二》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广东省电视台“晚间新闻”播出,多家媒体报道评述; 10月,应邀于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展出大幅作品56件,并举行研讨会。李小山、吴湘云、马鸿增、朱葵、周京新、范扬、靳卫红、王国斌、罗邦泰、贺成等出席发言。陈传席、陈授祥等前来参观并深入交谈; 受到陈孝信专访; 江苏省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播出及诸多媒体报道评述; 应邀赴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学术演讲; 作品《牛系列之五》、《梦回故里之六》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全年入展“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展”,“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展”,“深圳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广东美术馆馆藏中国画展”; 12月,为《美术界》封面人物,发表水天中撰文《水墨秦川――晁海水墨画的地域文化特色断想》,及水墨作品、作者近照26幅; 为硕士生导师;

2001年:1月,作品9幅入展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主办的“中华世纪之光・中国当代书画大展”,并赴欧洲7国参访交流; 6月,为文学《山花》杂志封面人物,内发沈奇的文章,水墨作品、速写共45幅; 8月,应邀于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举办“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展出作品60件,并举行开幕式和研讨会。肖峰、鲍复兴、魏新燕、宋忠元、刘国辉、卢坤峰、卓鹤君、朱颖人、陈向迅、王赞、何加林、谢海、张渝等出席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刘建、宋健明及张浩、张捷、吴山明和夫人等前来参观,并深入交谈; 浙江省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播出及诸多媒体报道评述; 《牛系列之八》、《清风》、《梦》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9月,大幅作品3件入展广东美术馆主办“中国水墨实验20年・1980-2000展”,香港艺术馆朱锦鸾馆长参观此展时,再次提出收藏展出的3件作品; 作品《1997系列之三》被香港艺术馆收藏; 入展北京“1901-2001百年中国画展”、成都“现代艺术双年展”; 作品《牛系列之九》被成都现代艺术馆收藏; 11月,由江苏画刊编选出版《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晁海》; 硕士生导师的资格莫名其妙的没有了;

2002年:5月,《1998系列之一》展于“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展”; 10月,作品7幅入展北京“水墨本色・修为与感知艺术邀请展”; 经一番风波后硕士生导师资格又有了;

2003年:2月,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莫家良、蔡锡昌、杨汝万、傅申、陆蓉之、朱锦鸾、左冠辉、李和声、李东强、陈育强、李天生、陈健民等出席并深入交流; 于中大逸夫书院、中大艺术系作学术演讲; 应邀造访蔡锡昌宅邸; 3月,香港《明报月刊》中心版面刊发莫家良撰文《感人的艺术――浅谈晁海的水墨画》及水墨作品6幅; 4月,《香港书画报》专刊整版发表李小山撰文《晁海水墨世界》、《专家论晁海》、水墨作品9幅; 5月,作品《1998系列之一》展于上海美术馆“突显图式・馆藏作品展”; 10月,作品《牛系列之八》入展“北京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 在应邀巡回个展的几年间,晁海的体能和心力消耗巨大,但他对在美院所担任的课程一丝不苟,用心协调好前后任课时间,完成好教学任务;

2004年:2月,为《十方》艺术封面人物,内发邵大箴、李小山撰文、本人撰文《木剑侠》及水墨作品、作者艺术近照37幅; 4月,接受《中国书画》编辑徐航特别访谈,发表于第四期,题为“雕塑水墨精神”及作品19幅; 5月,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交流,深得校长金耀基的关注及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中大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方正、香港博物馆总馆长丁新豹、“邵逸夫奖”基金会秘书长左冠辉、中大逸夫书院院长杨汝万、中大新亚书院院长黄乃正等先生的关注并多次进行深入交流; 期间与金耀基校长在两个多月中深谈6次,所及内容之广之深甚之。金校长先后送他十本自己的著作,认为他的水墨艺术诠释了著作中的文化精神思想。晁海突然深感人生如此美好。对金先生人品超迈、卓识闳论深表敬佩,更对先生宏大的文化道义、责任感和对他的关怀爱护,感念不已; 期间接受香港亚洲电视台“文化名人”栏目专访,全球播出; 6月,金耀基校长撰文《中国水墨画的一座奇峰――我读晁海的画》; 应邀造访张德胜并进行深入交流; 8月,陈传席撰文《为劳苦大众呐喊的艺术家――晁海》。称“此文自2003年思考,2004年春开始写,2004年5月6日完成,7月份修改”; 9月,作品2幅入展 “武汉首界美术文献提名展”,并获“文献奖”; 作品《2004年系列之一》被美术文献杂志社永久收藏;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寇文刚携夫人造访,深得其关注,之后不间断的进行深层交流。寇参赞有心荐他于德国柏林艺术宫举办个展,并做了大量的工作,旨在促进两国高层文化艺术交流,他深表谢忱。但事情并不顺利。2005年为中德文化年,汉堡市给寇参赞来信息,可荐优秀画家在汉堡做个展。然在柏林艺术宫作水墨艺术个展是他的愿望; 11月,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于新亚书院举行“晁海现代水墨艺术展”,金耀基校长同莫家良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讲话,于艺术系作学术演讲; 12月,作品《1997系列之二》为《上海书画》封面,内发朱孔芬编辑撰文《由晁海的绘画看当代水墨艺术观念的变革》及水墨作品4幅;

2005年:1月,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决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晁海》,开始编选; 7月,经数月辛勤工作,各方同仁合作与努力,完成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晁海》,内发刘骁纯、王鲁湘、李小山、陈传席撰文和150幅水墨作品; 此本画册为该系列第47本,改变了原不能动的重要三项:一、由中文改为中英文;二、图版依作品节奏不受局限而出恤;三、文字突破原字数限制; 8月,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晁海》新书出版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刘骁纯、林阳、刘继明、邵大箴、水天中、徐虹、陈传席、贾方舟、薛永年、寇文刚、殷双喜、魏殿松、翟墨、赵力忠、李一、安远远、于赢波、赵小来等出席发言。范迪安、程大利、陈孝信等撰写书面发言贺词。范迪安文:“晁海这本画册是一本有质量、有分量的好书,虽有画家本人参与,但大利先生的关心、编辑以及印刷各方的努力都功不可没。很显然,这本画册为‘大红袍’系列增添了新的光彩……,使‘大红袍’系列有了名副其实的‘当代’意义。”; 新华社、中新社为此发布通稿,诸多媒体记者出席会议,采访交流及报道评述; 11月,陈传席撰文《为劳苦大众呐喊的艺术家――晁海》收录于《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35位之中;

2006年:春,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交流。受到杨振宁和夫人的关注,并应邀聚宴。杨先生友好的问及中国宣纸、水墨材质的外延、特性、内涵等问题,谈及文化生态、创造机制的建构等等问题。认为他的水墨艺术是深层的文化和真正的创造,且富有民族本体性。更令他感触的是,杨先生曾多次将印有他水墨作品的杂志给美国的画家和美术博物馆的朋友欣赏; 1月,作品《牛系列之六》为《中国画收藏导报》封面,内发“名家摘集”与本人撰文《魂兮归来――水墨艺术漫谈》及作品25幅; 大幅作品3件入展上海多伦美术馆“水墨再生:2006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 作品3件参加北京“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藏品暨邀请展”; 3月,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胡克定相聚交流; 4月,为《中国艺典》封面人物。内发陈传席评论文章,本人文及水墨作品、近照43幅; 5月,和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一同与现任校长刘遵义相聚,并进行友好深入的文化交流; 6月,作品《北方》展于“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展”; 《美术研究》刊发陈孝信2001年访谈后整理的《经历与追求・体验与抱负――晁海谈艺录》及水墨作品8幅; 8月,作品《2004牛系列之一》为《艺术》杂志封面,杂志内“观象台”栏目专题发表陈传席文及“诸家论晁海”,水墨作品、艺术活动照20幅; 10月,大幅新作5件参加北京宋庄“水墨同盟首届邀请展”,并受到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特别专访。后与该报文化评论人士西蒙、高虹多次深入交流; 12月,西蒙撰文《以无羁原创的现代水墨观照生命:记晁海――中国当代艺术的率性之子》,并同水墨作品、作者近照发表于《法兰克福汇报》;

2007年:1月,《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第二期头版发表范迪安撰文《晁海・化万物于心胸》(题目为该报主编所加),内“名家专版”发表水墨作品7幅和沈奇文《晁海现代水墨艺术散论》; 2月,应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之邀于使馆座谈交流,初识大使和夫人。同时德国金融界人士岳慕礼认真观看、欣赏画集多遍并深入交流后提出:一、收藏水墨作品;二、在其所在的机构为晁海举办个人展览。对此关注他表示谢意; 5月,巨幅作品2件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入展“文脉当代・中国版本艺术邀请展”,再次接受《法兰克福汇报》特别访谈,及意大利《新闻报》郗士的访谈; 10月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对话――用生命的体验塑造水墨的灵魂一文、22件水墨作品、27幅作者艺术照、大计事11月发表于《东方艺术・大家》并为此期封面人物;

2008年:5月于陕西美术博物馆参加陕西省文化节举办的“中青年当代艺术展”; 6月由美术理论家提名:中国当代水墨赴瑞典马尔默布卡廷娜托庄园“中国蓝”文化艺术展; 7月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水墨新境展”于柏林国家博物馆展出; 9月参加“长风万里行・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于陕西美术博物馆展出; 10月水墨作品七幅和德籍文化学者西蒙先生撰文:以无羁原创宏大的现代水墨观照生命――评晁海当代中国艺术的率性之子,发表于德国柏林《世界艺术论坛》;

2009年:5月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 于台北美术博物馆展出; 8月 “晁海:化万物于心胸(范迪安文)”、“敦煌飞天线之美与晁海现代积墨之美――《敦煌语丝》节选(金耀基文)”、“中国水墨天地中的一座奇峰――晁海的绘画语言(金耀基文)”和七件作品8月14日整版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卓然独步・晁海现象》; 9月参加西安美术馆(原曲江美术馆)举办的“建馆首次中国画艺术展”; 10月参加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的“陕西省美术作品邀请展”;

2010年:2月 “传统水墨如何彰显当代文化――美术理论家以晁海为例谈艺术创新”范迪安、陈传席、薛永年、程大利、李小山、李一、殷双喜文和六件水墨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2月4日; “新语言 新精神 纯然的 现代的・开创中国新绘画水墨艺术形态――访著名画家晁海”李树森,整版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人物栏目; 4月参加中国美术馆赴台北“中国美术馆馆藏扇面作品展”; 5月参加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中国画作品特邀展”; 9月参加浙江省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中国画邀请展”;

2012年:10月在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晁海水墨作品展

2013年:9月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系列活动之一,“和平之旅”国际美术作品展12日在吉尔吉斯斯坦拉开帷幕。晁海先生作为中国特邀艺术家参加此次展览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