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观赏

《玉版十三行》一流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时间:2022-08-17 14:58:49 浏览: 221 作者:笔墨纸砚网


《玉版十三行》又叫《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是为了保存东晋伟大书法家王献之的书法真迹,在玉版上雕刻的书法作品。 南宋贾似道得到九行字,后来又得到四行,刻在一个碧玉似的石上,所以叫《玉版十三行》。这件书法作品,按照传统观念,是一个“帖子”。

学习《玉版十三行》也就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帖子 。

王献之的《曹植洛神赋》原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一为晋麻笺本;一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可惜此二本墨迹后均佚,流传的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世以碧玉版本为优。碧玉版本明万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

很多人认为,可能出自贾似道的主持刻帖。贾似道是南宋大贪官,但是,贾似道个人是收藏家,精通书画,所以,这个“碧玉版”的《洛神赋十三行》也是非常精致的一个帖子。

我们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说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书法地位问题。

首先,从书法成就来说,王献之本来就是王羲之的直接继承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过了王羲之的书法家,这样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地位已经不言自明了,还需要多大的辩解和论证吗?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在王献之时代,中国的书法还没有完全摆脱隶书时代。也就是说,王献之时代的大多数人还是写隶书。

而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王羲之书法的遗志,对楷书这种新的书法继续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选择。

楷书为什么就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我们先不论书法美的问题。 就书法书写的便利性来说,楷书也要比隶书更加便捷一些的。

我们从中国书法历史看,没有越看越隶书了,而是越看越楷书了,这其中都没有任何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干预,而是一种社会集体选择。最终隶书退出历史舞台,楷书登上历史舞台。

这就说明历史需要楷书,而楷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由,只有书写便利是最有道理的道理了。

如果从书法美来说,隶书与楷书当然各有特色,不分伯仲。但是,就书写速度和办公效率来说,当然比隶书有优势。 王献之是王献之之后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影响力一度远远在父亲王羲之之上了。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书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规规矩矩的隶书,也不是楷书,而是行书和草书。

王献之的行书草书均比王羲之更放得开,而且还创造了“一笔书”,更加具有书法的游戏趣味。

所以,年轻人都很崇拜王献之。例如,王献之的外甥羊欣跟他学习书法,所以,成为以为大书法家了。

当然,除了日常书法,一些重要文献,就不能行书草书了,而是需要用楷书写出来,让这些文献流传千古。

曹植的《洛神赋》是一篇思想艺术完美的美文。王献之抄写这篇美文,是对文学家的敬仰。

所以,王献之的《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就显得非常宝贵了。 这个书法作品,由于是魏晋书法名迹,所以,影响深远。

我们研究这个作品,发现与王羲之的书法《黄庭经》、《乐毅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如果说,王羲之的小楷严谨内敛那么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要流畅飘逸的多,这个样写小楷,显然速度感非常明显。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深受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的影响。就是中唐时期的《灵飞经》也明显看得出来是受到这种书风影响的。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米芾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毕虚枝、收藏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

  • 王羲之的简历

    一、王羲之的简历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乱稿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 杨凝式是哪个朝代的

    一、杨凝式是哪个朝代的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门下侍郎杨涉之子。 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

  • 最早统一汉字的书法家是谁

    最早统一汉字的书法家是谁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汉字甲骨文.汉字的类型有小篆,隶书,楷书. 我国古代的书法家 书圣:王羲之 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